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中华概况 >> 中华文化 >> 武术 >> 正文  
  “逢转必沉”       
“逢转必沉”
[ 作者:佚名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690    更新时间:2016-09-09    文章录入:admin ]

 

 

“逢转必沉”是叶大密前辈教拳时用的口诀。 89年在指导我学拳时,温州何国梁老师就常掛在嘴边,并用手扶着我的两胯,每一转动,必须先沉,架子是越动越低,腿的酸热痛几欲让人跪倒,前进。后退胯均需有向下运动的弧线,两腿撑蹬感明显,有如逆水行舟。实在受不了,只好摆架重新再来。就这样是恩师扶我走上了认知太极的路。直到现在我仍时时体验这种滋味,不敢忘怀。

 

太极拳的运动轨迹是圆,因此一举一动都需要在预想好的轨道上运而后行,运者想而内随,为行做准备,因此,有人也称“太极拳”为“意形拳”。 学拳者,需分别认识和掌握三元圈,即以XYZ三条轴上选择直径为圆圈,通过圆圈的设定,将肢体分节、分片、分层,通过节节分清,节节传递。来造成层层叠叠如水波浪涌般的气势。 以理造势,此言不虚!玄之又玄,为转、为势也。

 

太极拳圆转者,何须先沉? 沉者,形成落差也。落差,是大自然地壳褶皱形成的一种起伏错落,是水流从河床的纵断面或悬崖处倾泻而下的高低差异。水有落差,才会有雁荡瀑布。自然界有小落差就有小风景,有大落差就有大风景。落差也是一种气势,一种力量。上有高瀑,下必有深潭。落差越大,积蓄的力量也就越雄厚。沉者,可取其虚,可助其势。 以势代力,不为妄语!用意不用力,诚不欺人也。 “逢转必沉”是密诀,需要细密的体悟,耐心的磨炼;不要把它当做”密诀”,而束之高阁。细心体证,当有觉悟。

 

观察海浪运动,我们可以发现,转。沉的道理很自然地存在其中,水的特性是趋下,无形而有势,其势完整一气。人的缺点是易浮躁。易散,有形而无势,因此,师法自然,运用转。沉之理,是我们学习太极拳的方向。 在转的理解上,除了圆的运动轨迹外,尚有8字运动的轨迹,势是一环套一环连绵不绝,这是沉在其中的缘由,太极拳的折叠认识也即此理。 “沉”字在太极拳的认识和运用上是有多种涵义的,大致可分三类: 一类是似有对象物的(因对象本身亦存多义)。如骨沉—-有如绵裹铁,有精神专注。收敛入骨之说;如肉沉——有肉引。肉随之说;如气沉—-有气沉丹田之说;如意沉—–有行拳稳而守中之说。 一类是无对象而为单纯体验的。如沉尔腾虚的感觉体验,给人以水捅底突然之间沉落。消失之感。落差之大,深沉而难及。 一类是须在对待。互动的关系中去认识的。如轻与沉相承。这在过去的贴子里已有过探讨。人体自身有一种秘别清浊的功能,浊气下降,自然有股清气上升。练拳就是要利用和发挥这种功能,能沉得下。就能升腾起。 一种内涵即一种思路,开拓思维,拳架将呈现活泼生机。

 

“逢转必沉”是太极拳的一个根本问题,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为好。 “转”是描述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是立体四方八面环绕中心螺旋扩大与螺旋缩小,是通过用“心”把这种螺旋的“意象”放到身体上去练的。“转”时须在“用意不用力”——无抗意。无拙力的运动和”中正安舒”的前提下去进行。“沉”是描述太极拳旋转运动中升降开合的特点,叶大密前辈曾说:“练太极拳必须分清轻、重、浮、沉四字,须知轻与沉相承,浮与重相对。”因此,思考“沉” 不能离开“轻”。轻与沉相互作用,只沉不轻,是蹲不是沉,是局部的动作,不是整体的动作。只轻而无沉是顶撑不是轻,也是局部而不是整体的动作。轻沉是一对阴阳关系。开由中心向四周开张,开时身体透开,空间增大,虚生气,气自然充满有腾然—-轻的意味,合由四周向中心合陇,身体四肢的中心是骨,所以用收敛入骨来形容气聚,气聚则实,实则有重量,重量受地心引力作用而有—–沉的感觉,全身放得愈松,意气愈饱满,则一轻一沉,弹性充足,太极拳描述这种状态和感觉也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两者分而不离。轻与沉同时作用,既沉又浮,沉在气敛时表现得最彻底,轻在气贯身躯意气均匀时表现得最淋漓,所以说“意气均来骨肉沉”(有作意气君来骨肉臣)。一沉一轻,一合一开有如呼吸,能呼吸则能聚能散,能升能降,”能气贯身躯不稍滞”,所以说:“能呼吸然后能灵活”。使全身成为一个“太和至中”整体。“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用意。用神领起。悬起全身,以精神控制身躯开张,饱满中空身体,达致既沉又轻的效果。若不能领会意气均时骨肉自然会沉, 而再加强去沉,会用肌肉发力将体重压向两足而不自觉,这变成了用力而不是用意了。 转与沉的理解不可简单化,得意须忘形。多种认识,不断深入探讨,是我们进步的根本。得一言而修一生足矣。

 

  • 上一篇文章: “中 ”

  • 下一篇文章: “空”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57]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3]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55]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5]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69]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林同奇:“我家才子,一生…[11]

  • 林同济的“道家回归主义者…[12]

  • 不懈追求的学者林同济[6]

  • 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6]

  • 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5]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