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教育精神 >> 教育方法 >> 正文  
  回到育才,超越育才——当今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回到育才,超越育才——当今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 作者:胡晓风、笑蜀、王蛇    转贴自:民主与科学    点击数:1250    更新时间:2004-01-14    文章录入:222 ]



    一、育才遗产是当今中国教育改革的最佳范本

  晓庄师范是陶行知实践乡村教育的一个起点,也是陶行知实践生活教育的一个最早的基地。只是因为晓庄,生活教育运动才终于有了自己的物质依托,才走向全国。正因为如此,后来的史家对晓庄师范予以高度关注,晓庄研究成果斐然。

  其实,育才学校的重要性绝不在晓庄之下。育才时代是生活教育的最后一章,只是在这最后一章,生活教育运动才获得更广泛的实践和更广大的影响,生活教育的基本理论才获得更充分的印证和补充,从而变得更加丰满和成熟。而这也就意味着,完整地挖掘陶行知生活教育遗产,离不开对育才时代的系统总结。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极左思潮泛滥,陶行知受到不公正批判,对育才时代的系统总结无从谈起。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育才研究提上议事日程。在史料的搜集和整理方面,成渝两地的陶行知研究会、育才社大校史研究会、生活教育社等民间学术团体做了大量工作,相继出版《战斗的育才少年》(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4年版)、《育彼英才,陶行知和育才学校在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育才歌声》(1999年7月印行),主要收录原始文件和当事人回忆。育才社大校史研究会并不定期地出版《育才社大校史资料》,目前已出十一期。《北碚文史资料第一辑,陶行知在北碚专辑》,也不乏育才篇章。但在论著方面,目前深度广度均有限,不尽人意。贾培基1991年出版传记《陶行知》,第十章专门论述育才学校,共分六部分:创办缘由、学校宗旨和培养目标,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科学的教育管理,学校的经费来源,桃李芬芳。虽然作者入读育才已是育才晚期,但作者曾任该校学生会主席,与时任育才学校校长的孙铭勋颇多过从,因而对育才历史了解不少,描写较细致亦较全面。但都是一般介绍性质,未深入挖掘。胡晓风《创业教育论集》部分涉及育才,如在《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一文中,把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萌芽期,二是晓庄试验期,三是工学团试验期,第四个阶段即为育才试验期。明确提出了育才时代和创造教育、人本教育、民主教育的有机联系。该书对育才学校的论述颇多精当之处,但并非以育才为专题,不免失之零散。对育才研究用力最勤的,是章开沅、唐文权两先生所著的《平凡的神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该书第八章《含辛茹苦育彼英才》即为育才专章。该书既注意到育才与晓庄的共性,注意到育才对晓庄精神的继承;更注意到育才的特色,注意到生活教育理论在育才时代的新发展。如育才不同于此前的普及教育,而强调人才教育,旨在培养难童中的优秀人才;育才更重视集体生活的教育性;育才特别重视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中共在育才有着特殊的地位;等等。育才与新武训运动,育才与创造教育、民主教育,育才与陶行知晚年的人生哲学追求诸多关系,该书也作了探讨。与同期的其他论著比较而言,该书对育才时代的总结可以说是最完整最深入的。目前为止,尚无其他论著能出其右。

  整个看起来,从理论上总结育才时代,成果不多,不突出,育才研究基本上还停留于史料整理阶段。现在,史料整理不能说已经完成,但确实已到了相当程度,理论上的系统总结应该可以开始了。而这种理论上的系统总结,无疑是极具意义的一件大事,它不仅是陶行知研究之必需,更为现实所必需,为当今中国的教育改革所必需。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曾有一大批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基于对正统官办教育种种弊端的清醒认识和深恶痛绝,而深入农村、工厂,去创办新学校,推行新教育,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以此改造中国教育进而改造整个中国社会。李宗吾的富顺学制改革,晏阳初的定县试验,黄炎培的徐公桥试验和沪郊农村实验,陈鹤琴的活教育,都是此种“另类教育”的典范之作。“另类教育”在中国一时蓬蓬勃勃,云蒸霞蔚。其大胆探索,的确为改造中国教育提供了新思路。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则如章开沅等先生所云,是当时正统官办教育之外所有“另类教育”异军中一支最富有朝气、创树最多、影响最大的教育“异军”。陶行知切准了中国教育病的脉搏,找到了改造中国教育的突破口。沿着陶行知开拓的道路前进,中国教育本来可以重新获得生命活力,本来可以重回青春。但在建国之后,正统官办教育全面回归,一手遮天;而以陶行知为代表的“另类教育”异军,则完全丧失了生存空间,从中国教育舞台上销声匿迹,他们所创造的极其宝贵的精神遗产失传了,以致正统官办教育的弊端长期以来无药可救、积重难反。今天,正统官办教育的弊端终于为政府和公众所深切认识,以素质教育取代纯粹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已是大势所趋。但如何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目前还没有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素质教育的推行,更多的还是借助于行政手段,表现为一种政府行为,缺乏自觉性。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冷冷清清。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现存的教育体制基本上还是正统官办体制。在不根本改变现存体制的情况下推行素质教育,只会是换汤不换药。这就是说,要真正贯彻素质教育,必须革现存教育体制即正统官办体制的命。而在这点上,以陶行知为代表的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另类教育”异军,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范本,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极其丰富极其珍贵的精神资源。要改革当代中国教育,就必须对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另类教育”异军的大胆探索大胆实验进行系统总结,而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系统总结,则为重中之重!由此我们可以断言:要改革中国教育,首先必须回到陶行知!

  如前所述,育才时代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最后的一章,最成熟的一章。总结陶行知的育才遗产之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二、育才遗产具有强烈的和完整的现代性

  陶行知的育才遗产,实质上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我们可以把它称作育才文化。她在如下几点上与正统官办教育有着天壤之别:

  1、育才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人性化教育

  正统官办教育最大的缺失,是人性的缺失。现行学制是工业化的产物,现代学校仿佛是人材工厂:将不同资质的人输进去,按同样标准、同样程序、同样时间予以“铸造”。本世纪初中国从西方引入现代学校模型,主要是引进其工厂机制,而几乎完全剥离了现代西方文化中互主体关系的内核。受教者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作为一个与施教者对等的主体进入教学程序;而是作为“灌输”对象、作为一个被动的物件进入教学程序。工厂机制与权威主义相结合,使中国现代学校与自由精神、与个性发展尖锐对立。对此,五四以来的教育改革家有深刻洞察。李宗吾说,人的本性原是不齐的,现在的学校,处处求整齐划一,这不是与人的本性相悖吗?李宗吾打了个比方:古时有个强盗,常把俘虏按倒在铁床上,身子比铁床长的,和把身子砍一截;身子比铁床短的,就把身子拉长些。他断言,现代学校讲求的“整齐划一”就是这样一种强盗逻辑,即“铁床主义”。实际上,正统官办教育已经被异化了,被异化为一部机器,一部缺乏人性温暖、缺乏青春朝气、缺少生命活力的冷冰冰的机器。受教育者不可免地也被异化了,作为这样一部机器的产品,同样地缺乏人性温暖、缺乏青春朝气、缺乏生命活力。正因为如此,李宗吾才称现代学校为“监狱式的学校”。鲁迅才发出“救救孩子”的沉痛呼吁。对正统官办教育的这一缺失,陶行知更是洞若观火。他把被异化了的教育直斥为“伪教育”,把“伪教育”生产出来的产品直斥为“伪君子”。早在上大学的时候,陶行知就认定,中国误就误在伪教育造就的伪君子身上:“天下非真小人之为患,伪君子之为患。真小人,人得而知之,人得而避之,并得而去之。伪君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而处心积虑,设阱伏机,则桀纣也。……综天下而论,伪君子惟吾国最多;统古今而论,伪君子惟今世为最盛。吾国之贫,贫于此也;吾国多外患,患于此也;吾国多内乱,乱于此也。”后来,他进而把伪君子引申为“伪知识阶级”,认为伪知识阶级是特殊权势阶层,总代表是皇帝。为了他们的特殊利益,通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诱饵,故意把人引向歧途。既然正统官办教育的最大弊端是人的异化,人的解放也就成了陶行知生活教育运动的主题,成了育才的主题。陶行知之兴办育才,也就不是象体制内的学校那样,把它办成一所工厂化的学校,实际上育才已经不是正统意义上的学校,而是一所既具中国古代书院人文内涵、又具现代西方自由精神和科学基础的学园,其主旨则是变假教育为真教育、变培养伪君子为培养真人,“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做人,教人做真人,教人做真善美的新人,是育才的首要目标,人性化教育因此构成育才之区别于正统官办教育最重要的特色。所以,育才不仅不是正统意义上的学校,也不单是一所学园;从根本上说,育才是一所人园。教育以生活而不是以书本为本位,以社会而不是以学校为本位,都是为了把学生从书本的桎梏、教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虚拟的“鸟世界”回归真实的“鸟世界”,回归真实的生活,在自己特有的文化生态、社会生态中自然成长、自由成长,用活泼泼的生活之水、人性之水滋养自己,在真实的生活中获得真实的自我、主体的自我。所以,育才的根本宗旨是人的自由发展,人的主体重建,它是彻底的人性教育、人本教育。

  2、育才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全方位的素质教育

  作为人性教育、人本教育的育才文化,必然服务于人的需要,首先是服务于人的生存需要。早在晓庄时期,陶行知就把康健的体魄被列为生活教育目标的首位。清早健身,全体登山,是晓庄一日之始;为了“以国术来培养健康的体魄”,在晓庄严格控制的专职指导员中,专聘一位武术家指导师生习武;另请冯玉祥派来军官,指导打靶、野战等寓强身救国于一体的军训活动。也是为了学会生存,晓庄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多方面的劳动能力。晓庄只有一个工友,校内一应杂务,包括清洁卫生和炊事工作,都由学生轮流值日。育才时代,陶行知将这一点发扬广大之,特意制定了《育才二十三常能》,要求育才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二十三种生活技能,其中十六种初级常能:会开会,会应退,会做小先生,会管帐目,会管图书,会烧饭菜,会洗补衣服,会急救,会修理等等。另有七种高级常能,会开汽车、会打字、会担任翻译等等。同样为陶行知拟定的育才十字诀,也强调手脑并重,“一个大脑,二只壮手”。陶行知不仅重视“培植生活力”,而且特别强调在真实的生活中培植生活力,“生活就是教育,宇宙就是教室”。根据这个概念,烹饪在厨房,则厨房就是教室;耕种在田间,则田间就是教室,去民间调查宣传,则民间就是教室。学生只用书,不读书。他们做什么事读什么书,为生活而用书,不为读书而读书。教育以人的生活需要为出发点,教育以人的现实生活为基地,教育以培植人的“生活力”为归宿,这样的教育是活的教育,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是渔中授渔而不是坐而论道。生活和教育两张皮的现象,知识和能力两张皮的现象,不复存在。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求得真知识真能力,在社会上自然如鱼得水。不难看出,我们今天主张的素质教育,很多要点陶行知其实早就注意到了。甚至可以说,我们今天所主张的素质教育,远不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远不如陶行知的育才文化彻底。注重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书本知识的传授,注重生存能力的培养,注重全面发展,在这些方面,今天的素质教育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致的。但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仍然是以秩序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以教育为中心而不是以生活为中心,以学校为中心而不是以社会为中心,它仍旧是在一个虚拟的“鸟世界”而不是在真实的“鸟世界”培养学生。教育和生活、学校和社会仍然是两张皮,教和做学和做仍然是两张皮。它只是对传统教育的改良,而生活教育则是对传统教育的根本革命。七十多年的陶行知,比他的后人进步得多。历史的这种轮回真令人感慨不已。

  3、育才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民主教育

  陶行知一贯把争民主当作自己的人生主题,坚信人类社会需要主人教育,早年立志培养“‘自主’、‘自立’和‘自动’的共和国民。”育才时代,更是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民主教育运动。在纲领性的《民主教育》一文中。陶行知开门见山地指出:“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把林肯总统的话引申到教育方面来说,民主教育是民有、民治、民主享之教育。说得通俗些:民主教育是人民的教育,人民办的教育,为人民的幸福而办的教育。”循此原则,他规定了民主教育的两大任务,一是教人争民主,一是教人发展民主。在反民主的时代或民主不够的时代,民主教育的任务主要是前者。到了政治走上了民主之路,则民主教育的任务主要是后者。中国当前处在前一种情况下,因此,民主教育应侧重于教人争民主。他并就如何教人争民主,提出了可操作的具体意见。

  陶行知民主思想还有一个鲜明特色:坚持民主目的与民主手段相统一,民主理论与民主实践相统一;并以个人自由为民主的基石。“生活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人的自由发展,人的主体重建,以造就人人都是主人的社会生态,使民主生生不息。为了与学生的自由发展相适应,陶行知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学生的统治者,“知识分子至多只可做小孩与大众的顾问。超过了顾问的范围,就要损害他们的自动精神。”而且“即是做个顾问,知识分子也得跳进小孩与大众的队伍里去与他们共患难同休戚,才够得上顾问的资格。”育才时代,陶行知“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贯澈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并以“在自动上培养自动力”为育才的根本方针,强调指出:“若目的为了自动,而却用了被动的方法,那只能产生被动而不能产生自动。”在陶行知的眼里,学生的自由发展,学生的主体人格,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民党权威理论家戴季陶曾就青年问题发表意见,他把青年比作树苗,说:“培植出一根树苗,要它长成端正的大树,要费几根大木头,四面撑住它。”而不能任其自然成长、自由成长。“树苗有自由,不能成长;青年有自由,不能成人。”陶行知对此痛加驳斥,大声疾呼:出头处要自由!教育则是人出头的关键环节。没有自由不是主人,就不能过主人的生活,就不是主人的教育。学生的基本自由问题,因而构成中国教育的核心问题。晚年陶行知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毕生探索做了系统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六大解放”,即“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他热情洋溢地反复宣扬“六大解放”说。谈到儿童教育他要“六大解放”,谈到民主教育他要“六大解放”,谈到社会教育他要“六大解放”,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天中,他还在发表文章呼唤“六大解放”,实际上是把“六大解放”当作他最重要的遗嘱,最重要的精神遗产,至死不渝地追求人的彻底解放、人的自由发展。

  4、育才文化在本质上更是一种创造教育

  陶行知是创造教育最早的开拓者。早年立志“造业自任”,要办“自新”、“常新”、“全新”的教育,育才时代更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巅峰时代。陶行知坚信,教育的目的在于为自己生利,为社会生利,在于为自己创造,为社会创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行动的最高境界是创造,创造是人生的最高本质,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主要标志。正是从这样的认识出发,陶行知始终以大力开发民众和儿童的创造力,大力开发社会的创造力作为生活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教育理论就是创造教育理论。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创造教育,它至少包含三个内容,一是把创造贯彻于教育的始终;强调教育的全过程离不开创造教育;二是把创造教育贯彻于人生的始终,强调人从生到死的全过程都离不开创造教育;三是把培植社会创造力作为社会发展的有机构成要素。通常意义上的个人角度的“创造”、人与自然关系角度的“创造”,被扩展到了整个社会,被扩展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且特别重视人对人自身的创造,这是陶行知创造理论的鲜明特色。育才学校纪念二周年时,陶行知给师生讲述印度婆罗门教的故事:婆罗门崇奉三位一体的创造之神,这三位一体就是保存、破坏和创造。要保存那些对今天和未来有用的知识,要破坏对今天未来毫无用处的知识,要破坏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死教育,创造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的活教育,象婆罗门教的创造之神那样创造。陶行知不仅提出了创造宣言,创造理论,而且在育才掀起了规模宏大的创造运动,进行了一系列实践,以创造精神为立校之根本精神。创造精神与新武训精神,实为育才起飞的左右两翼。

  育才文化是一般基础教育与专才教育相和谐的教育。

  为克服当时教育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的弊端,以利于儿童智力优异倾向的早期开发,一反旧体制中按部就班的办法,育才在小学阶段就注意一般基础教育与特殊基础教育相结合,防止出现一般基础学习与专业基础学习的裂痕,使儿童既获得一般基础知识,而避免了偏科,避免了知识结构的单一;更得到专业知识的营养,特殊才能不会因得不到发展而枯萎,实现了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一般基础教育与特殊基础教育和谐统一,育才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们今天颇具启迪意义,有待认真总结。

  总之,陶行知的育才遗产,具有极为强烈和完整的现代性。胡愈之先生曾经讲过,教育的三个面向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并没有什么两样,事实上的确如此。陶行知的生活教育、陶行知的育才遗产,的确是和三个面向理论一脉相承。自七十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强调“真正的文化是能将教育、劳动和生活一体化的文化”。所有这些,实际上都没有超越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运动,没有超越陶行知的育才遗产。

    三、育才研究的主要内容何在?

  育才研究的主要内容大致可概括为如下三大系统:

  第一个大系统是育才文化的内部机制。如前所述,育才精髓在于其人性化教育、素质教育、民主教育、创造教育,只有领会了这些精髓,才可以说是真正理解了陶行知,理解了育才,也才可能真正回到陶行知,回到育才。然后才谈得上从陶行知出发,从育才出发,最终超越陶行知、超越育才,开辟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真正属于市场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时代的中国新教育。但所谓人性化,所谓素质,所谓民主,所谓创造,无一不是政治哲学概念中被赋予很多含义因而最易被曲解的一个。那么关于这些概念究竟有哪些理解?各自的理解对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陶行知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又是怎样的?思想资源是什么?与其他的理解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所有这些问题对育才研究都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正是在对这些概念的理解的基础上,陶行知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再由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派生出自己独特的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因此才有了一个独特的育才,一个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育才。这里实际上有三层意思,即三个正本清源:第一,以人性化教育、素质教育、民主教育、创造教育为内核的育才指导思想,即陶行知教育思想,它的来源、它的形成、它的发展究竟如何,必须正本清源;第二,陶行知通过一些什么样的具体机制,即通过一些什么样的具体的软件和硬件,把他所理解的人性化教育、素质教育、民主教育、创造教育贯穿到育才生活的全过程,必须正本清源。第三,作为时代产物的陶行知所理解的人性化教育、素质教育、民主教育、创造教育,无疑属于他所在的那个时代,他所在的那个时代和我们所处的市场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时代有些什么样的共性,又有什么样的差异性;因此,他所理解的人性化教育、素质教育、民主教育、创造教育,和今天的时代需要那些地方契合,那些地方不契合,契合的我们应如何究竟借镜,必须正本清源。

  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个大系统所包含的一个子系统,即自由主义、民粹主义、马克思主义三大思潮与陶行知的关系。陶行知不仅在早年师法杜威、孟禄而信仰西方自由主义,而且也并没有在晚年与西方自由主义传统告别,育才时代他仍然是个人自由坚定的鼓吹者、捍卫者。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接受了民粹主义影响,强烈追求集体主义意义上民主主义。陶行知对马克思主义也非常了解并深为信服,从1933年起比较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上政治上与中国共产党有越来越多的共鸣,而在育才时代成了中国共产党最亲密的盟友之一。三种思潮并存,对陶行知的思想和行动都起着支配作用。而我们知道,对自由主义、民粹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以及对这三种思潮相互关系的理解,从来是见仁见智。比如,对三种思潮相互关系的理解就从来其说不一。在一些人看来,这三种思潮有很多共通之处,是可以互相吸取,彼此兼容的。而在另一些人看来,这三种思潮却是互相排斥、针锋相对,你死我活。这样不同的理解,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发展。斯大林时代的苏联和极左统治时期的中国,都把自由主义看做马克思主义的敌人,对自由主义从理论上到实践上都是全盘否定,结果在理论上导致了对马克思主义所蕴涵的自由精神的彻底背弃,在实践中更是从社会生活领域实际取消了公民自由。在苏联就出现了大清洗等历史悲剧,在中国就出现了文革这样的封建法西斯专政时代。那么,这三种思潮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陶行知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三种思潮的相互关系,如何融会贯通三种思潮各自之精华;将融会贯通的结晶具体运用于育才实践之后,育才学校的生态景观产生了什么样的效应,这些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脉络并非清晰,尚待探讨。

  第二个大系统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这至少包含了如下两个子系统:

  一是育才学校与政治发展的关系。在泛政治化时代,民间力量很难脱离政治的干预而独立存在。育才学校是一所典型的民间学校,而且处在当时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久在当局的敌视和秘密监控之中。但陶行知不惧强暴,坚定維護育才的独立与尊严,維護教育、学术和文化的独立与尊严。同时一方面奉行民主治校原则,在校园中大力发展民主;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现实政治,参与社会上的民主运动,向一党专制的政权争民主,推动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不做强权附庸,坚持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坚持做社会的良心。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这种道德风范,在今天显得尤其珍贵,尤其需要我们学习和总结。

  二是育才学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口号。但这个口号很少演化为现实,客观经济困难事实上一直严重制约着中国教育发展,成了冷待教育的最方便的借口。育才学校从创立到结束的全过程,都为极端经济困难的阴影所笼罩,但这并没有影响陶行知及其战友创办育才和把育才坚持下去的决心,极端经济困难的阴影笼罩中的育才,始终是兴旺发达。这其中有两个因素不可忽视,一个是精神的因素,以“集体的新武训”自命的育才师生,有着强烈的理想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浪漫主义精神、乐观主义精神、坚苦卓绝的精神,这对克服物质上的极度匮乏起了巨大的作用;再一个因素是争取最广泛的社会理解和社会同情,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最后一个因素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自力更生,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经济自给。那么,陶行知究竟通过什么样具体的机制,来激发师生的理想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浪漫主义精神、客观主义精神、坚苦卓绝的精神;通过什么样具体的机制,来争取最广泛的社会理解和社会同情,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什么样具体的机制来自力更生。一言以蔽之,陶行知通过什么样具体的机制克服经济落后与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弱经济办大教育,这也是我们现在需要学习的,因而也构成本课题的重点内容。

  第三个大系统,是陶行知、孙铭勋与育才学校的关系。

  作为一校之长,首先必须是一个教育家,首先必须是一个有独立人格、有独特魅力的教育家,而不是一个官僚。只有这样,他所主持的学校才会是真正的教育园地、学术和思想的园地,才不致蜕变为衙门,而且他所主持的学校才会是有独特个性、有独特魅力的教育园地、学术和思想的园地。育才学校两任校长,陶行知、孙铭勋,在这点上都是非常成功的,他们独特的教育理念、独特的人格和独特的性格,给育才烙上了深刻的个人印记,是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师法的典范。研究育才遗产,因此不可回避对陶行知、孙铭勋个人生活、个人风格、个人魅力的研究。

  系统总结育才遗产,用育才遗产指导当今中国教育改革,用育才遗产根除中国正统官办教育的弊端,这是当今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呼吁总结育才遗产的主旨之所在。

  让我们回到育才!让我们从育才出发!

  (作者简介:胡晓风,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委宣传部顾问。笑蜀,真实姓名陈敏;王蛇,真实姓名王智平,均任教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社会科学部)

  • 上一篇文章: 发达国家小学艺术教育现代化管窥及启示

  • 下一篇文章: 国外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及实施策略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菜根谭》原文[52]

  • 大疆创始人汪滔:我欣赏乔…[58]

  • 世界第一的大疆无人机,想…[55]

  • 大疆无人机默默崛起背后的…[52]

  • 张文木:关于中国人口问题…[65]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棋事》专访周星增:建围…[4]

  • 建桥集团董事长周星增:天…[5]

  • “杨家匠”造桥记[6]

  •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6]

  • 不懂战略退却的人,就不会…[6]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