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教育精神 >> 名校名师 >> 正文  
  岳麓书院今年1040岁了,肖永明院长带你去游书院和赏对联         ★★★
岳麓书院今年1040岁了,肖永明院长带你去游书院和赏对联
[ 作者:佚名    转贴自:传统经典学堂    点击数:1186    更新时间:2016-08-29    文章录入:admin ]

铸造中国魂,共圆中国梦——《经典诵读》栏目由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书香湖南主办,中建五局、中建信和地产、湖南电台FM93.8联合出品。

发起人:全国人大代表鲁贵卿
制片人:帅兵 何麒麟 邹秀玲
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湖南省孔子学会

 

导读

今年是岳麓书院成立1040年!作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自北宋开宝九年创办以来至今,历经千年,弦歌不绝。岳麓书院有哪些经典对联?它们的含义你都知道吗?今天,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带各位参观岳麓书院,解读这些经典对联的含义和背后的故事。

 

头门

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

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

 

头门是正式进入书院的第一道门。头门上悬千年学府匾,集唐代湘籍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手迹而成。

门联的撰联人为虞愚,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书法协会副主席。对联含义从字面就可看出,是对岳麓书院千百年来在培育人才和学术研究方面的地位和作用的点赞,表达了作者对书院的由衷赞誉,寄托了对湖南学子的殷切期望。

大门

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

这副应该说是岳麓书院名气最大的一副对联了。相传清代嘉庆年间,书院进行大修,完工之后,门人请山长(院长)袁名曜撰写对联。袁名曜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众人苦思不得结果,贡生张中阶至,脱口答到:于斯为盛。

此联为流水对,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很多人对这幅对联有误解,认为湖南人口气大。但在这里作发语词,没有意义。意思是说楚国(特指湖南)人才众多,而书院尤为兴盛。这幅对联简约有力,气势非凡,是岳麓书院千年以来人才辈出的真实写照。

从岳麓书院走出来的人个个都大名鼎鼎!早在南宋初期,书院形成了当时理学中较为兴盛的湖湘学派,出现了以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派人才群体。

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王夫之出身岳麓。晚清之后,这里涌现出了众多人才群体,其中最著名的有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以陶澍、魏源为主体的政治改良派人才群体;咸丰、同治年间出现的以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胡林翼为主体的中兴将相人才群体,戊戌变法期间出现的以谭嗣同、唐才常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派人才群体,变法失败后以蔡锷、陈天华、程潜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人才群体。

19161919年间,青年毛泽东数次寓居岳麓书院半学斋,从事革命活动,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此后,大批岳麓师生投身于新民民主主义革命事业中,如蔡和森、邓中夏、何叔衡、李达、谢觉哉、周小舟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门两壁

 

 

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

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

 

这幅对联说的是,治理国家无论是古代或今天,急迫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切不可忽视世界历史潮流和千年学府的讲学传统;治学要掌握承传和革新的辩证关系,把握如何变化才是英雄人物。试想一想,朱熹和张栻的治学精神,毛泽东与蔡和森的经世风格,不是很值得后人思考和学习吗?

 

二门

纳于大麓;

藏之名山。

大门之后,宋元时为礼殿所在。明代嘉靖元年扩建文庙时,始建二门。门额正面悬有名山坛席匾,撰者无考。

现匾为1984年复制,集清代著名湘籍书法家何绍基字而成。名山在这里专指衡山之尾——岳麓山。衡山有七十二峰,回雁为首,岳麓为尾,岳麓书院因山得名。坛席即坛位。除地位坛,上设席位,以示生徒对老师的礼遇。

对联的撰联人为清末湖南高等学堂学监程颂万。上联语出《尚书尧典》: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下联语出《史记泰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圣君子。对联意为岳麓书院被浩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

 

二门过厅

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

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

大泽深山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虎礼门义路出自《孟子万章下》: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上联讲书院南接衡岳,东临湘江,大泽深山,具藏龙卧虎气象;下联讲书院学宗孔孟儒学,通过对儒家礼义的学习,可以修养为圣贤之心。

 

讲堂

 

经头门,过大门,进二门,眼前就是书院的核心部分——讲堂。201449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到访湖南大学,并参观了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据当时媒体报道,胡锦涛在整个行程中停留最久的就是岳麓书院讲堂,大约待了20分钟。他着重看了一些重要的对联、碑刻,了解了岳麓书院的学术传统和书院学规。这里就重点选取两副为大家解读。

 

其一:

 

工善其事,必利其器;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干事情要想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必须改进工具(引申为科学技术);一个人若要学业精通,必须勤奋努力,力戒懒惰。这也是湘伴君每天提醒自己话哦!

其二: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

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这幅对联是书院现存对联中含义最为丰富最值得玩味的,也是最长的一副。他给学子士人指出了一种非常积极的人生态度。

上联的意思是,事情的大是大非要自己决定,闲言闲语就让别人说去吧,人生事业能否成功,除了靠个人努力之外,还要看机遇。如果你面临是非、毁誉、得失的人生困境,千万不要悲观失望,你就去登岳麓山吧,去感受一下皎洁的明月、徐徐的清风,你会发现自己已经完全融入大自然之中,天地万物之理也了然于胸,荣辱得失都可置之度外了。

下联是说,当你春风得意时,要报答君(朝廷)和亲(父母)的栽培、养育之恩,要思考如何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些,要把圣贤的道统、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在高耸的赫曦台上,你俯瞰衡云湘水,一定要对儒家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这种人生态度其实也正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体现。

2009年,宋楚瑜访湘期间曾来到岳麓书院参观,当他走到这副对联前时,非常惊喜,随口就背诵了这副对联。正当大家诧异为何宋楚瑜对这副对联如此熟悉时,宋楚瑜说,民国时期谭延闿曾抄送了这副对联给蒋介石,蒋介石看后非常喜欢,后将对联带到台湾挂在了办公室,宋楚瑜常常看因此熟记于心。

 

 

湘水校经堂

 

 

湘水校经堂位于讲堂左侧,是以研习汉学为主的学校,在治学上强调精微并举,注重朱熹张栻理学的传统,能兼容各学派的不同观点,无门户之见。培养的著名学生有郭嵩焘、左宗棠等。

校经堂门口悬挂左宗棠撰写的楹联:

 

学贯九流,汇此地人文法海;

秀冠三湘,看群贤事业名山。

教学斋·半学斋

 

斋舍是学生自修和住宿的地方。“教学斋”的斋名源出《礼记·学记》:“建国居民,教学为先。”“半学斋”的斋名源自《尚书·说命》下:“惟学(教)学半”,意为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引申为半教半学,两个斋名所反映的是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半学斋门口挂有对联:

 

惟楚有材,三湘弟子遍天下;

于世无偶,百代弦歌贯古今。

 

教学斋门口挂有对联:

 

业精于勤,漫贪嬉戏思鸿鹄;

学以致用,莫把聪明付蠹虫

文庙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这副对联不是特意为岳麓书院所写,但因其口气大而名声在外,是书院最霸气的一条。此联出自清代学者王凯运之手。王是湘潭人,曾在湖南长沙城南书院讲学。此人性情高傲,终身不仕不官,曾做过曾国藩幕僚。据传,王凯运曾到江浙一带讲学,当地官员为试他的才学高低,故意探问他的学问之流派、渊源,他便随口而出: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王凯运写这副对联时,正是湘军如日中天之时,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对联虽然口气大,却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湖南人及湖湘文化对近世中国所担当的崇高责任。

 

 

赫曦台

南宋乾道三年,朱熹应注明理学家张栻邀请,来到岳麓书院讲学,朱熹常与张栻相约,登岳麓山顶,观日出。将观日的地方命名为赫曦,张栻修筑“赫曦台”。

赫曦台西面两柱上悬挂对联有:

 

合安利勉而为学;

通天地人之谓才。

 

此联是清代进士、湖南巡抚左辅撰,是在谈君子不可以不自我修养和如何实现自我修养的前提下讲的。上联的意思是说,如能融会贯通安、利、勉这三种情况,潜心治学,一定能取得成功。下联的意思是说,作为生徒必须精通天地人的道理,知广识博,才能成就人才。此联以激励学子奋发努力,自强不息,知天悉地,博古通今。

赫曦台是岳麓书院文化中的一处人文胜地,对我国古代文人及近代湖湘名流,都有一定影响。1917-1919年,青年毛泽东曾数次寓居岳麓书院半学斋,赫曦台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19556月毛泽东回湖南视察,由好友周世钊陪同,重游岳麓。周世钊写了《从毛主席登岳麓山至云麓宫》七律一首,呈送毛泽东。同年10月,毛主席给周世钊复信,并“奉和一律”,表达了再登岳麓赫曦台的豪情壮志。全诗如下: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

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

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时务轩

胸怀子美千间厦;

气压元龙百尺楼。

此联为梁启超撰书。全联在于劝诫人们在天下危乱之际,应该心系国家、胸怀天下,切不可为自己的蝇头小利虚度一生。

 

  • 上一篇文章: 中国孩子创造力不强的文化归因

  • 下一篇文章: “国学热”是一场文化道德自救运动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美国人的“商人”…[52]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71]

  • 侯外庐西大治校[58]

  • 中国思想史的奠基人——侯…[59]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65]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媒体盘点习近平引用过的邓…[10]

  •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7]

  • 血浓于水一家亲——中国是…[9]

  • 王世真:握紧命运的缰绳[21]

  • 王世真:要做开创性的事[24]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