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古代民族精神、近代民族精神、现代民族精神、当代民族精神以及新时代民族精神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不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古代、近代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汲取革命精神的有益元素,在新的实践中不断重塑和升华新时代民族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
一、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科学态度,辩证地对待古代民族精神及国外民族精神,吸收和弘扬古代民族精神和国外民族精神的精华
中华古代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厚基础。失去了古代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就成了无本之木。要充分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古代民族精神,但这种继承和发扬应该是一种扬弃而不是全盘的照搬和简单的重复。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继承中国过去的思想和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 … … 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1]要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科学态度,对古代中华民族精神和国外民族精神进行吸纳,为我所用。
中华古代民族精神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所在,要大力的发扬和继承。古代民族精神中的“自强不息”、“崇尚道德”、“整体趋同”、“民为邦本”、“尚中贵和”等精神,经历了几千年的锤炼和洗涤,但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我们今天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的精神支撑。我们一定要以与时俱进的勇气和胆识继承古代民族精神的精华,与当代中国的实际密切结合,是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得到培育和弘扬。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精神,这些民族精神似闪烁的群星,点缀着人类文明的星空,照亮着人们前行的道路。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就要积极地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尤其是要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和民族的民族精神。美国人的冒险与创新精神;英国人的传统与规范意识;德国人的严谨作风与思辨特点;法国人的热情和前卫;俄罗斯人的坚韧不拔精神;日本人的学习意识和认真态度;韩国人的爱国精神;新加坡人的法制意识等,这些国家和民族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都非常值得我们中国人民去吸收和借鉴。
二、从现代民族精神、当代民族精神中汲取革命精神的有益元素,把革命性与时代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革命精神为主题的现代民族精神和当代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所创立和形成的时代精神,这些精神就是: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代表的排除万难、勇往直前、压倒一切困难的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以张思德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为代表的大公无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代表的新的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精神;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代表的自立自强的新的爱国主义精神;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代表的无私奉献精神,等等。这些精神的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形成的民族精神,它具有无产阶级的性质和社会主义的性质。这些革命精神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没有这些精神作为动力和支撑,我们就不可能建立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
当今的社会已经从“革命与战争”的时代转化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和平与发展。具体的讲,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新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应该继续发扬革命精神,继续坚持和弘扬优良的革命传统。但是,这种坚持和发扬一定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结合新的实践和新的特点,把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密切结合起来,使革命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光彩和新的意义。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始终继续弘扬以革命精神为主题的现代和当代民族精神,做到既要一脉相承,又要有所创新和突破。要把革命精神同新的历史任务和时代精神有机统一起来,不断使革命精神的有益元素融入新时代发展的实践之中,成为新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三、在新的实践中不断重塑和提升新时代民族精神,使之成为社会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使中华民族精神发生新的转变和质的飞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感召下,产生和形成了新时代民族精神。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开始;十三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新时代民族精神进入形成发展和成熟阶段;党的十六大的召开使新时代民族精神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新时代民族精神表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敢于拼搏、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等。如果说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传统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结合的产物,那么,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新时代民族精神则是优秀历史传统精神和革命传统精神与世界其他民族优秀精神的进一步碰撞、融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新发展;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财富;是新的历史时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新贡献。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华民族精神一定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升华和重塑。在重塑新时代民族精神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民族精神的实践主体,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水平;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民族精神的构建,使民族精神建设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民族精神建设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使之健康发展。二是始终保持民族性特色,并在继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内容不断发展与创新。在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建设和发展中,一条一以贯之的主线是:坚持民族性为主,即保持中国特色的构建原则。三是始终重视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深刻反映当代中国所倡导的价值体系以及当代中国民族精神文化在发展中所取得的成果,使之成为激励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
总之,我们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的需要和要求,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开放的心态、兼收并蓄的胸怀、敏锐审慎的眼光,通过创新对传统文化进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有机选择,通过创新对其他民族文化进行分析辨别、扬弃消化的自主吸收,把法制精神、科学精神、民族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权利意识、效率意识、诚信意识、规则意识、和谐意识、公益意识等融入的新的民族精神之中,从而使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在继承与借鉴中获得新的发展。
[1]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