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民族思维 >> 决策与调整 >> 正文  
  钱学森:中国长远发展上我忧虑的就这一点       
钱学森:中国长远发展上我忧虑的就这一点
[ 作者:佚名    转贴自:人民网    点击数:1012    更新时间:2011-03-13    文章录入:admin ]

 

  钱学森现已96岁高龄,他经常说:“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我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钱学森回到祖国后,成为新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他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带领我国科学家研制成功了第一枚导弹;亲自主持我国“两弹结合”的技术攻关和试验工作,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

  现在钱学森虽年事已高,但仍密切关注着我国的科技事业。近年来,他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2005年7月29日,病榻上的钱学森向温家宝坦诚建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为此,他深刻反思现行的教育制度:“现在的学生对知识没有兴趣,老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到什么程度,这样的教育是不行的,教材不是主要的,主要是教师。”

  一位华裔教授跟他谈到,在中国,父母总关注孩子“考得如何”,而在美国,父母却总是问,“你在班里有没有提出什么冒尖的问题”,后者就是鼓励创造性思维,注重智能培养。

  这让他深感忧虑。在他的中学时代,大家不讲究背书,谁要背书谁就没出息了,谁要是为了准备第二天的考试,晚上啃书本,让同学知道了,肯定会笑话他。

  放在今天,这绝对是条新闻。

  在钱学森看来,中国的学校,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人云亦云不是科学精神。”

  钱学森读大学时,研究应用力学,也就是说用数学计算来解决工程上的复杂问题,数学系搞纯粹数学的人偏偏瞧不起这些应用数学家。两个学派常常在一起辩论,各贴海报讲座,结果是两个讲座都大受欢迎。

  “今天的大学,能做到这样吗?大家见面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怎样能够培养创新人才?更不用说大师级人才了。年轻人与老师的观点不一样,就非常难办了,老师甚至不会让学生毕业。”

  钱学森现已96岁高龄,他经常说:“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我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不随大流,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也许正是学校里这种创新气氛成就了他随后发明创造的伟大事业。

  脑子一下开了窍

  转眼,时光已淌过七个春秋。

  在这期间,钱学森顺利地完成了上海交大、麻省理工学院的学业。钱学森决定追随当时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1936年10月,钱学森转学,开始了与冯·卡门教授先是师生后是亲密合作者的情谊。

  第一次见面时,钱学森异常准确地回答了教授的所有提问,他的敏捷思维和智慧,顿时给冯·卡门以深刻的印象。冯·卡门每周主持一次研究讨论会和一次学术研讨会,给钱学森提供了锻炼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机会。

  一次学术讨论会上,老师冯·卡门讲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思想,美国人叫“goodidea”(好点子)。有人问:“卡门教授,你把这么好的思想都讲出来了,就不怕别人超过你?”卡门说:“我不怕,等他赶上来,我又跑到前面老远去了。”有没有创新,首先取决于你有没有goodidea。所以,钱学森后来称在这里的学习使他“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以前从来没想到的事这里全讲到了,讲的内容都是科学发展最前沿,让人大开眼界。

  钱学森本来是航空系的研究生,老师鼓励他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钱学森经常到物理系去听课,了解物理学的前沿,如原子、原子核理论、核技术,当时连原子弹都提到了;他还到生物系去听摩根讲遗传学;听化学系系主任L·鲍林(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讲结构化学,这些大师对航空系的学生去听课,毫不排斥,后来还成为好朋友。

  学校给学者、教授,也给年轻的学生提供充分的学术权力和民主氛围。不同学术观点可以充分发表。学生可以向权威挑战,师生辩论,很平常。

  一次,读博士的钱学森报告工作,有位闻名世界航空界的权威认为钱学森讲错了,拍桌子瞪眼,斥责他胡闹。钱学森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老师发脾气,就不吵了,等气消了再说,于是告别了。但这位科学家是崇尚真理的,把钱学森轰走后,想想自己不对,第二天跑到工作的房间,立正,还稍微带点鞠躬的样子,对钱学森说:“昨天下午,你是正确的,我是错误的。”

  还有一次,钱学森参加学术讨论,讲完工作后,一个老头提了意见,钱学森一句话就顶回去了。老头坐下了。会后,导师对钱学森哈哈大笑:“你知道那老头是谁吗?”钱学森说不知道,导师说,这是鼎鼎有名的大教授,又说,你那句话回答的好极了。

  当时整个加州理工学院校园弥漫着创新的学风,学术气氛非常浓厚,学术讨论会十分活跃。据钱学森回忆,“在这里,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到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那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

  到加州理工学院的第二年,即1937年秋,钱学森就和其他同学组成了研究火箭的技术小组,他担当起了理论设计师的角色。而火箭在当时还属于幻想中的东西,大家把小组称为自杀俱乐部,因为火箭和火箭燃料的研究,实在充满了危险性和不确定性。然而,正是钱学森完成了美国首个军用远程火箭的设计。1945年,钱学森已经成为当时有名望的优秀科学家。

  不随大流,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也许正是学校里这种创新气氛成就了他随后发明创造的伟大事业。

  • 上一篇文章: 樊纲:宏观经济政策应因时因势而动

  • 下一篇文章: 钱学森追思录:在失败和压力下临危不乱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1]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6]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9]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2]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9]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6]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1]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2]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