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缺点教训 >> 历史教训 >> 正文  
  当愚蠢成为一种习惯       ★★★
当愚蠢成为一种习惯
[ 作者:许锡良    转贴自:凤凰博报    点击数:991    更新时间:2009-11-30    文章录入:admin ]

 

 

苏格拉底说,一个人最大的无知就是自己无知却一点也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这种无知就是愚蠢。当这样的愚蠢积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时候,它就成了一种习惯。我以为研究一下“愚蠢的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尽管这可能会很痛苦。

鲁迅先生是研究中国人的愚蠢习惯的好手,他的眼光实际上已经穿透了中国人愚蠢的种种习惯。但是台湾的柏杨先生又补充了现代版的愚蠢材料,写成了那本让许多中国人愤怒的《丑陋的中国人》。猪八戒照到镜子后,总是十分痛苦的。但是,他们其实都还是中国人,也有着自己所批判的一份愚蠢在自己的身上,所以,一方面他们批判着这种愚蠢,一方面在感情上又非常痛苦,因为他们作为中国人中少有的智慧之人,能够看到问题所在,却又不能像提着自己的头发那样离开地面。所以,虽然鲁迅先生在批判国民劣根性的时候,常常也把自己放入批判的对象。但是我们读他的文字可以发现,他其实是非常痛苦的,而且是那种找不到出路,在黑屋子里徘徊苦闷的痛苦。柏杨的“中国人的丑陋”非常形象地描绘为“大染缸”的时候,柏杨自己也不能够幸免于这样的染缸。就像我们现在虽然知道现在的空气是受到严重的污染的,但是我们还得呼吸这样的空气,否则就不能生存一样。

所以,可能要真正地看清自己,看来还得在面前放着一面镜子。其实这面镜子早就有了。这个人就是当年美国来中国的传教士——亚瑟.享.史密斯,那个一百多年前在中国传教,然后根据自己的亲身观察与体验后写出《中国人的性格》的传教士。这本书的出版,离我们现在已经一百多年过去了。你会发现,一百多年时间里,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几乎还是没有多少变化。他提到的那一切愚蠢几乎都还在。这个史密斯先生是这样提到中国的种种愚蠢:促全面子、漠视时间、漠视精确、拐弯抹角、顺而不从、思绪含混、轻视外族、缺乏公心、因循守旧、缺乏同情、相互猜疑、缺乏诚信等等愚蠢的表现,今日我们中国人可曾有多少改进?这就是愚蠢成为习惯的极好写照。在愚蠢成为习惯的国度里,你不跟着愚蠢,或者更加愚蠢一些,你就没有成功的机会。就像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那个第一个走出洞穴的人的遭遇一样。他虽然发现了自己的愚蠢,但是当他再回到洞穴中不再相信他昔日的同伴们所看见的幻影时,他就只能在洞穴中受到孤立与被同伴们所遗弃。在一个愚蠢成为习惯的国度里,愚蠢或者更加愚蠢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就像当年在“左”的激进年代里,只有更“左”,更激进,才可能得到重用与赏识一样。在假话大话连篇的年代,成功的必要条件就是更多、更大的假话。也像当年以小脚为美的时候,所有的妇女都巴不得天生一对三寸金莲。当年的楚王好细腰的时候,那个频临饿死的女子就是最美的一样。(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鬼。)所以成功并不代表优秀,更不代表正义。优秀太监的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必须先进行阉割,否则无论如何也达不到优秀太监的要求。当然阉割是有艺术的,有被别人阉割,也有自宫的,而那种在自宫中还能得到快乐的人就是所谓的“成功人士”。当一种愚蠢的行为被冠以种种荣耀的时候,分散的各种愚蠢便为自己的愚蠢找到了合法的依据与心理上的寄托。当愚蠢积累到一定的时候,他就汇聚成了“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这是中国人在近现代愚蠢之极,并且成为习惯的总聚汇。

但是,比这更愚蠢的是,我们还没有从这样的愚蠢中清醒过来。愚蠢是可以成为习惯的。这个习惯早就把人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权利剥夺殆尽了。于是从相信到迷信,从服从到盲从,到最后剩下的习惯就是“盲从与迷信”。当盲从与迷信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这种习惯保存得最好的人便成了这种评价标准的最优秀分子。因此有人就说“优秀是一种习惯”,认真解析起来,如果说“优秀是一种习惯”的话,那么在我们这里“愚蠢就是一种优秀”。

 

2007年1月14日

 

  • 上一篇文章: 短命建筑折射的国民精神及社会制度

  • 下一篇文章: 教育改革,如何让人民看到希望?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1]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5]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8]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7]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4]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1]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0]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 学习曼德拉精神[1071]

  • 学术论文与随笔[1942]

  • 小学生的学习与科学家的发…[2029]

  • 教育竞争力的标准[1580]

  • 论奴性之于中国式的成功[1583]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