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教育精神 >> 名校名师 >> 正文  
  古代中国的游冶与素质教育思维       
古代中国的游冶与素质教育思维
[ 作者:谁是谁非任评说    转贴自:凤凰博客    点击数:989    更新时间:2009-10-27    文章录入:admin ]

 

人的素质需要通过学习取得,人要学的就是这个“习”字,而一个人好的习性和习惯是人的素质,这“习”里面包括人的思考方法和认识,我们获得认识可以通过知而获智,这是知识的层面,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见闻来取得体验,这就是见识,既有知识又有见识这样才能够是一个有识之士,而见识和实际的处世能力不是仅靠读书就可以的,在读书有了基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增长见识和实际的处世能力,就是古代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点了。

中国的历史上的素质教育是有自己的特有的思路的,在中国的古代,是非常重视游冶的,背书增加的是知识,而游冶要增加的就是见识,要在有知识的基础上长见识,从而提高人的素质,古人讲的格物致知是要具体的去格物的而不是读书,而修齐治平也要从格物致知开始而不是读经典开始,读书是通圣人理,知而获智可以通过读书,智达高远却要格物致知后再静心意诚的思考的,智慧的高度离不开经历,人才的培养在读书有一定基础后一定要给他获得经历的机会,壮游天下的游冶就是重要的手段和过程,所以中国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说法,当读书人进士及第时算上他赶考的行程,一般都是已经远远超过行万里路了。

古代的游冶经常出现在古时名家的诗句中,宋代王安石《次韵酬宋玘》之三:“游冶水边追野马,啸歌林下应山君。” ,唐李白 《君马黄》诗:“共作游冶盘,双行洛阳陌。”我们有大家熟知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中国的读书人是需要壮游天下陶冶情操的。高僧玄奘到天竺(印度)取经,就是古今中外最知名的壮游之一,徐霞客的游记也是其壮游得产物,而明清时代的文人带兵儒将辈出,这些儒将对于中国军事地理的了解,也与其年轻时代的游历有关,就连诗圣杜甫也曾在江南准备好船,差一点东游到东瀛,他自传性的长诗《壮游诗》就写道:“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也因为这首诗“壮游”一词由此流传古今。由此可以想见古人对于游冶或壮游的重视。

而古代的出游,对于游伴的选择也是很严格的,荀子的《劝学》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这里的士就是我们的士农工商的士,而不是仅仅为官吏,我们的秀才在过去家里挂的表明身份的匾额是“登士郎”,而童生的身份还有一个叫法就是“待登士郎”。所以古代的游历一般是要等到中了秀才以后才进行的,伴游也要找有了功名的士。通过了秀才的考试进了学,实际上死记硬背的事情就已经完成了,下面需要的就是对于书本的理解和思考,需要在认识深度上和广度上进行提高了,这是一个提高素质的过程。

古人的出游远远不像今天这样简单,基本是要步行的,我们今天即使是驴友,步行也是有限的,更多的是要坐车,我们普通人的旅游就更是车船飞机那个方便就乘坐那个,与你步行跋涉千里是完全不同的,而我们在省内玩一圈就可以达到千里,国内壮游一圈是万里,这样的一步一步地走来,是对于社会的深刻接触。

这里大家可能会说这样的游历是大户巨富才有可能,一般的穷书生是不可能的,而实际情况是恰恰相反的,即使是富户也不会带很多钱的,因为古代的金属货币除了晚清开始流通银票以外,带太多的钱是不方便的,也不安全,对于读书人的志向是可以以自身的本事壮游天下而不是以财富壮游,是要以此来区别纨绔子弟的,带着巨款的腐败游是很丢脸的事情,所以这样的说法实际上是不了解古代的社会,古代的书生壮游是花不了太多银子的,其壮游就如和尚的游方,是一路挣钱一路化缘的游历的。

对于读书人在古代是稀缺的,而且地位崇高与现在极大不同,就是一个童生也要把待登士郎给挂出来,就知道民间是怎样的看待读书人,能够进学成为秀才的,一个县三年一考才有几十个名额,如果以高考类比,这相当于该县高考的前十名二十名左右,这样的人数在乡间是几个村也见不到一个秀才的,因此秀才游历到此,可以到各处借宿和吃饭的,条件是要给人家写楹联和帮助立字据、定契、写讼状等等,这样的工作干得好的,不但可以白吃白住,人家还要赠送一些路上的干粮的。如果是钱紧,还可以寻觅一个馆来教书,也就是俗话说的教私塾,教书几年积攒一些费用再继续游历,秀才教书的同时是自己也在读书的,对于继续的赶考是不耽误的。

而对于高一些的举人,还有一个别称叫作公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呼就是因为可以驰驿而行,驿站是有政府承担费用的吃住招待的,政府对于这样的游历等于是有补贴的,而古代游历还有一点就是各种厘卡对于过往人士是税收很重的,但是对于读书人却要网开一面,在乾隆时期曾经有著名的可以刁难满清一品大员的北京崇文门税卡因为与书生动手而丢了脑袋的事情。而对于进士点了翰林,还有一个游历和了解社会的机会,就是考差,到各省去当考官,这也是接触社会的重要机会。

对于读书人的游历,古代的治安问题也是基本不用担心的,除非天下大乱,否则一般的盗匪是不会抢劫读书人的,首先是读书人的游历是不带很多钱财的,而且能够以少量的钱财通行天下是读书人的自信,所以即使家富是有能力也不带过多的银子,更关键的是如果是书生被抢,就是大案,书生可以坐在县衙要求破案,如果不能及时破案官员就会被弹劾,所以经常是县官自己掏钱赔款了事,而盗匪在古代很多也是内通官府的,这样的结果盗匪是不会给官府找麻烦的,最后就是民间对于读书人的敬重和宗教信仰,盗匪也担心下地狱被阎王审判,也总要有一个劫富济贫的心理安慰,因此被留下买路财的一般是过往的客商和外地的差役,对于读书人在古代着装就有特别的规定,读书人的身份一眼就可以望知。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现在还有历史的影子,就是什么案件一旦相关大学生,就会是一个热点。

古代的壮游另外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访友,大家可能会问古代社会人们的交往通讯受限,即使是在现代如果没有网络的交友要认识生活圈子外的朋友也非常困难,古代在一方乡间读书的士子如何能够有千里之外的朋友呢?古代的读书人的朋友是在科场结下的,古代的科场取得功名后的联谊是很重要的,这也是将来一种重要的关系纽带,对于秀才没有拔贡的,每三年还要在县里进行考试,这也是交友和交流的机会,最早的同学的来源是指同一个府学出来的,也就是在县里共同考试,而同一个私塾认同一个教书先生称作同窗,但是目前同学和同窗的含义变成同义词了。而读书人的壮游访友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这样的访友不但是游历,也是互相学习切磋和联络感情的机会,在古代通讯不利,交流的机会是很难得的,尤其是读书人在古代普通人是文盲的环境,读书人在自己的乡间是曲高和寡的。

古代壮游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求学,在私塾里面能够学习的知识是有限的,因为古代进士都去做官了,举人也可以做官且还有很多其他事情,教私塾的一般是秀才,而且经常是多年科考失败的秀才,这样的秀才如何能够教导出可以大魁天下的人才呢?中国古代是特别重视向他人学习的,特别重视向社会的各个阶层学习的,即: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个人要成为大师,最关键的是要能够向不如你的人学习,因为随着你的知识和智慧水平的提高,先是能够当你导师的人基本没有了,然后就是有水平能够和你讨论的人没有了,你得水平要达到世人之上的高度,只有你自己的努力和向不如你的各种人学习,因此谦虚在中国是永恒的美德,因此在儒家道德里面要不耻下问和谦逊,易经里面也是只有谦这一卦是所有的爻辞都是吉利的。中国古代认为德行的高低决定你的水平,自满了就难以提高了,很多人确实是英明神武出类拔萃,但是要是不会向不如你的人学习,你就止步了!而如何能够让不如你的人能够教给你你所不知的东西,你如何能够从中吸取营养,那么你的德行修养就非常重要了,所以古人把修身放到了出来做事的第一位,然后才是齐家治国。

我们有一个误区就是一定要名师,但是古代的进士们能够有名师的是极个别的,更多的知识是需要自学和在游历中学习,我们在私塾所完成的是一个人的启蒙教育,而古代特别让你死记硬背的也就是在启蒙教育阶段,此时并不给你灌输理论,因为在此时灌输理论一来你理解不了,二来会禁锢你的思考,考秀才也不考理解力,更深入的学习和理解是要等你进了学,也就是考取了秀才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基础后,让你自己通过游冶接触社会进行学习认识的。读书人进学后首先的学习机会就是每三年的县里对于秀才的考试,这考试负责的教官一般是资深的举人,可以求教和与同学相互切磋。而游历中在古代各个文风兴盛的地方和风景名胜都有书院,到书院求学求教也是重要的学习渠道,儒家的理学大师都是在书院讲学的,当朝的官员告老还乡以后也是书院重要的知识来源,这可以让远在穷乡的士子得知天下的情况,所以书院也是中国历史智慧传承的重要场所,例如岳麓书院就产生了众多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名人,这些名人是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游历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同学好友的聚会,这样的聚会也是以学习讨论为主,称作笔会,这也是中国政治上朋党产生的基础。在古代需要游历增长学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古代没有西方的图书馆,书籍在古代是价格高昂和难得的,能够通过游历是要看到更多的图书,同时文人间的口口相传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文人环境对于读书人的水平影响极大,一个地方这样的文风是否兴盛,也是一个地域经济和社会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是地方官的重大政绩。

对于古代的游冶,游历名山大川也是重要的内容,山水的秀美,除了陶冶人的情操和性情以外,在欣赏和体验风景的同时是要更好的理解以前的大家的文章意境和题刻,对于自己的文章水平的提高是有好处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游历熟悉中国的地理和战略,对于中国以文治武文人带兵是很重要的,为国家的宏观决策也非常重要,在平时战时都是重要的积累,在古代的地图测量、图像图书等等的不比现代,没有亲自去过是难以知道的,中国的文官将领对于地理的了解是重要的财富,足以弥补武力的不足。过去的游冶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书法的学习,以前的书生都要学习的本事之一就是拓印,各个地方的题刻和名文、碑林等等古代是公开让大家拓印的,而很多典籍也是刻成碑文让读书人拓印的,书法的学习在古代也是极其重要的。

古代这样的教育,对于死记硬背是在理解力不强的儿童时期完成的,对于需要记忆的基本是小学需要的,在考秀才的时候会考,以后就不会再考试了,古代读书人的游冶也是要到中了秀才以后,而秀才的同学朋友圈子是在考秀才和考举人的时候结下的,一般是省内或者是州府以内,这样秀才的游冶不会太远,而考举人所考的儒家经典内容在省内求教名士也就足够了,而更大范围的游冶是举人时期,举人的进京赶考对于江南等地的举子本身就是一次重大的壮游过程,而且一般不会一次就考中,在举人的考试中还可以认识天下的其他举人,由于举人的地位比秀才高很多,可以做官,经济情况也好很多,举人到一个县是可以正常见县官的,这在古代也是很大的特权,而秀才能够做到的只是见官可以不跪,所以举人游历到一个地方,一般还可以从县官那里得到一定的招待,因为举人说不定哪一天就及第发达了,进士得中不能点翰林当个县官是末路,县官能够是进士的可凤毛麟角,一个县平均下来也没有几个举人,举人游历到县,县中的举人们也要与之认识一下,互相学习切磋,古代读书人的提高更多是要依靠自学的,自学能力是最关键的,我们现在上大学最重要的差别不是在大学学到多少具体的知识,而是学会自学的能力,现在的教育的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是在十几岁的高考前,古人却是在孩子理解能力没有发展的儿童,在我们现在学生死记硬背的时候确实思维发展最活跃的时期,小学解决基本知识积累和记忆力的锻炼,中学时期应当是游历和接触社会,让人更多的思考,古代中国的教育方式是很有独到的东西的,游历中的思考和所得是素质的积累,能够游历天下的也绝对不是我们描述的古代腐儒和书呆子。

西方的大学一词就是联合的旅行者(university),西方过去的学习有教会的背景,而基督教重视传教也是要教士们游历世界的,中西方古代的教育都是对于游历非常的重视的,现代西方还是如此,但是我们的大学生连去上学报到都离不开父母的一路随行,我们是以现代交通工具古人是基本徒步,现在的学生与古人的十几岁的年轻士子壮游天下差别何其大,我们教育的问题也不仅仅在学校,还有父母和社会的问题。

 

 

  • 上一篇文章: 从知识需求看素质教育的无奈本质

  • 下一篇文章: 俺是怎样做研究生导师的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菜根谭》原文[57]

  • 《菜根谭》全文及译文[52]

  • 大疆创始人汪滔:我欣赏乔…[68]

  • 世界第一的大疆无人机,想…[70]

  • 大疆无人机默默崛起背后的…[59]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4]

  • 国际公法、国际私法与国际…[5]

  • 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历史使…[11]

  • 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10]

  • 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和意志…[14]

  •  
     相 关 文 章
  • 对于中国古今哲学缺陷的思…[792]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