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专题 >> [专题]总论民族精神 >> 正文  
  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几点思考         
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几点思考
[ 作者:肖永明    转贴自:公祭轩辕黄帝网    点击数:1182    更新时间:2009-10-05    文章录入:admin ]

 

    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这一宏伟目标的提出,表明了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毫无疑问,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思考。在此,试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应当立足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中国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有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一整套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为我们民族提供了认识世界、解释世界、适应环境、维护群体秩序与指导个人精神生活的工具,成为中华民族历经艰难困苦而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也为我们今天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都曾提到,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态度,“重义轻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吾养吾浩然之气”的内在修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大同之世”的社会理想等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些思想观念,与我们民族理解世界、生存发展的方式密切相关,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生活经验与生存智慧,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具有恒久的价值与现实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建设民族精神家园,目的在于确立民族的自我认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与归宿感。而在民族精神生命的发展过程中,千百年来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已经融入民族的血脉之中,内化到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基础,集体人格的体现。因此,离开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依托,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也就无从谈起。也就是说,民族的精神生命只能从自己的文化传统中生成,离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就只能是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包含多个层次、内容繁杂的复合体,其中难免良莠混杂。如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研究、选择,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对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使之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的有效资源,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应当兼容会通

    文化是不可能在封闭的环境中发展的,文化的生命力在于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而不断自我更新。当今世界,全球经济、科技呈现出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各地区之间、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不同文化形态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交流、碰撞、激荡、融合,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难以自外于这一趋势。在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有必要以兼容开放的态度,广采他山之石,兼取众家之长,学习、借鉴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果,使中华文化更加繁荣、完善,更加丰富多彩,在文化的交流、互动过程中保持自身的活力。

    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兼容会通而日益丰富、发展的过程。在这方面,前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宋代儒学从危机走向复兴、繁盛的过程就是如此。宋初,儒学发展出现了种种危机,佛教对儒学的挑战非常严重,甚至出现了“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皆归释氏”的情形。当时一批儒家学者为了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重建精神价值,为当时的社会生活与个人精神生活提供指导,致力于儒学的复兴。在儒学复兴运动中,他们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终于认识到,要复兴儒学,就必须以兼容开放的态度,大力吸收、融摄佛学中的某些思想资料与理论思维成果,才能最终更新儒学,战胜佛学。如果只是一味排斥佛学,是不可能真正战胜佛学,回应其挑战的。基于这种认识,许多宋代学者对佛学采取了一种颇为开放的态度。如王安石称:“苟合于理,虽鬼神异趣,要无以易。”苏轼认为儒、释之间“相反而相为用”。陆九渊也说:“天下之理,但当论是非,岂当论同异。”张载曾在早年“访诸释老之书,累年尽究其说”,程颢早年则“泛滥于诸家,出入老释者几十年”。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在力辟佛学的同时,也承认其理论思维方面的长处:“佛氏最有精微动得人处。”“释氏于天理大本处见得些分数”,在其理论体系建构过程中,朱熹对佛学中的理论思维成果进行了大量的吸收利用。宋代儒学的发展、繁荣,宋代理学之所以能够成为继先秦之后理论思维的又一高峰,无疑得益于当时学者的这种兼容开放的态度。在今天,虽然世易时移,具体的情况已不可相提并论、简单类比,但历史的经验仍值得我们借鉴。

    当然,我们强调兼容会通,是为了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使之更具生机与活力,更为完善、丰富,而不是要去取代其主体地位。还应当注意的是,即使是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我们在吸收、利用过程中也应当根据中华民族文化固有特点,根据我们自身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取舍,不能照单全收。同时,对外来的优秀文化成果也不能简单照搬,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本土化,使之真正为我所用,真正融入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整体之中。

    三、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应当体现时代要求

    一百多年前,就有学者意识到,世界正面临着数千年来未有的大变局。到今天,世界的变化更是剧烈空前,令人目眩。如何应对世界的剧变,适应时代的要求,是当今世界各种文化所不能不面对的挑战。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始终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之中,不断更新,不断发展,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能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今天,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也要特别注意时代性的内容。“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我们所处的时代,在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我们面临的问题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空前巨大,前人在这方面并没有留下现有的答案,需要我们去不断探索、思考,发展我们的文化,使之与时俱新、永葆青春,能够为现代社会生活与个人的精神生活提供有效的指导。

    建设符合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应当顺应历史潮流,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深入地了解我们时代的特点,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时代所面临的问题。然后从问题出发,对文化传统进行深入的清理、挖掘,加以认真的研究,对各种思想资源进行吸收、利用、改造,进行创造性的阐释工作,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同时,清醒、理性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在解决现代社会发展的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某些缺陷与不足,立足时代要求,有针对性地从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寻求可资借鉴利用的资源,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新的文化建设的有益补充。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从当今时代中华民族的社会实践与生活经验中获得灵感,吸取营养,继往开来,勇于创新,将中国文化提升到新的境界。

    在具体的层面上,我们有大量的工作亟须展开。正如一些学者所谈到的,如何在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之下,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系列带有浓厚宗法血缘色彩的道德原则、规范转变为现代社会所普遍接受的道德观念,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现代的平等观念、民主观念、法制观念,如何立足于当今社会中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矛盾日益突出的现状,兼顾人类社会正常发展与人类长远利益之间的平衡,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等等,这些工作需要我们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才有可能完成。我们应当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感,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意识,致力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使中华文化历久弥新,长盛不衰。

  • 上一篇文章: 中国需要“调查型记者”

  • 下一篇文章: 深度认识中国崛起给世界的压力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66]

  • 侯外庐西大治校[54]

  • 中国思想史的奠基人——侯…[54]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8]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7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王世真:握紧命运的缰绳[15]

  • 王世真:要做开创性的事[19]

  • “核医学之父”王世真[18]

  • 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院士…[19]

  • 陈达:心远愈知宇宙宽[19]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