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演绎至今,其影响虽然仍在继续中,但是关于谁将率先走出危机阴影的问题,也成为了近期各界的热议焦点。有意思的是,在围绕这一话题的讨论中,很多国外知名人士纷纷看好中国的经济形势,甚至认为中国将率先在危机中胜出。 在《大国的兴衰》中预言美国衰退的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保罗·肯尼迪日前发表文章指出,德国、中国、印度和北欧国家在经济危机中可能会胜出。而伦敦市前副市长罗思义同样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海外人士看好中国经济前景的确有其道理,毕竟较之于世界其他经济体,中国的独特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然而这并不是我们过于乐观的理由,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状况和市场体制建设都还存在明显不足,在全球经济体中的优势地位也尚不稳固,面对危机我们更需要的是学习和积累。 金融危机爆发于美国,且危机的影响力大概与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相差不多。但是,纵观美国经济金融危机的历史,此次不过是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共计十次危机中的一个。表面看来,次贷危机与其他九次危机有所差别,即华尔街创造出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产品,蒙蔽了投资者的眼睛,最终放大了市场风险。但是客观地讲,次贷危机与其他九次危机并无区别。华尔街的金融产品固然复杂,但这并不必然导致风险爆发。投资者过度的贪婪欲才最终导致了金融市场的崩溃。这一点与当年最典型的投机炒作“郁金香”神话并没有什么区别。 鉴于这样的分析逻辑,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次贷危机也不过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必然规律使然,只是选择次贷危机这一具体形式偶然性而已。金融危机并不出乎意料,只要经济体拥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那么经济周期自然会逐步走出低谷,乃至步入下一轮经济繁荣。 而美国经济的独特优势就在于此。与其他经济体相比,美国经济的自我调整和复苏的能力往往会超过市场预期。较之于历史上其他的经济危机,次贷危机的主要病根在金融市场中,而且大部分的负面影响范围也是在金融市场中。但是,危机虽然让美国金融市场陷入恐慌和混乱,却并没有冲垮美国的金融市场体系框架,其内生的应对风险能力也没有因此而丧失殆尽。往往在危机爆发后,当局在实施应急式经济刺激政策的同时,一系列查找病因的措施也会制定出来并逐步得到落实,此次危机也不例外。 换句话说,在经济运行上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能够及时对问题予以修正。只要市场运行尚在正轨之中,内在的投资发展机会就会逐步萌发,而后者才是带动经济走出阴影的关键。体制优势,以及由此引发的自我修复优势正是美国经济的强项,也是之所以能够长期独占世界经济鳌头的关键。就此规律推理,美国也许才是真正有可能率先走出危机阴影的经济体。 与之相比,中国经济体内部的内生循环创造能力仍显不足。尽管我们拥有庞大的潜在消费市场,但是如果真的期望潜在消费需求被启动,尚需要一系列复杂的改革工作推进。比如,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备、国家财富分配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层级的提升、乃至户籍制度的改革等,显然,这些问题的改革推进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消费市场在短期内获得爆发的可能性并不大,投资拉动虽然已经是既定的政策目标,但是各界对其负面影响的担心也并不乏见,而外需因素更是直接受制于海外经济状况。这些问题都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系知名财经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