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使用人才,你将无所不能。刘邦能力才华远远不及项羽,却能创立四百年西汉基业,靠的就是善于使用人才。刘邦在取得天下之后就曾洋洋得意地揭露过自己成功秘诀--
需要"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行,但不要紧,因为我有张良;管理国家,安抚百姓,为军队提供源源不绝的粮饷,这些我都不在行,但没关系,因为我有萧何;要我去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更没这个能耐,但幸运的是,我有韩信。
稍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都必定明白,要成就伟业,必靠用人。如果你是一位领导者,你想有一番作为,就必须掌握用人的关键。
曾国藩在总结历史经验与个人实践得失之后,发现成功用人的关键是:发现其才,人尽其才,任人惟才。
一、发现其才:考察是用人之基础
发现其才,就是要通过有效的途径,考察你要使用的人,看看这个人有哪些长处,以便日后能发挥其才华。在用人上,曾国藩可谓最有发言权了。他说,在用人上他的一大心得就是,对人才要广收、慎用。
在人才的使用上,曾国藩一直都是很谨慎的。他很强调对人才的考察,认为考察是用人的基础,只有充分掌握了人才的基本情况,才能更好地发挥人才的能力。
对于前来投靠的人,曾国藩一旦初步判断认为是可用的,就先发给少量薪资,把他们安顿在幕府之中,然后亲自接见,暗中观察。待到他感觉对被考察之人已经有了比较深的了解,且确有把握后,再根据这个人的才华的具体情况,保以官职,委以重任。对于那些他认为将来可堪大用之人,他对其考察得会更加细致,时间也会更加长。例如,他对鲍超的考察,就故意制造了一番曲折。
鲍超是四川人,身材短小精悍,性情却十分豪爽。在湘军中,他与多隆阿齐名,号称"多龙鲍虎"。他原本是胡林翼的旧部,由于他的同乡、曾国藩的幕僚李申甫向曾国藩推荐了他,并且还向他分析了跟着曾国藩的种种好处,于是鲍超成为了曾国藩的部属。
刚开始时,曾国藩只交给了他两营人马。鲍超嫌少,便对李申甫说:"过去胡大人待我推心置腹,比起对待其他将佐来都要另眼相看。兵若干,饷若干,凡我请示的事情,从来就没有不准的。我有战功,胡大人就马上赏赐;我身体不舒服,胡大人就马上给我送来医药。我没有衣甲,胡大人就解下自己的衣甲给我穿;我缺战马,胡大人就将自己的马给我骑。因此我对他十分感激,愿意为他效力。现在曾大人就给我两营的兵力,哪里够我使用呢?请您赶紧给我写一份咨文,就说我仍愿意归胡大人节制。"
李申甫先对鲍超好言相劝,然后将鲍超的不满告诉了曾国藩。曾国藩说:"鲍某尚无尺寸之功,怎么能现在就嫌兵少呢?姑且先率两营,待稍著成效,虽然十倍于此的兵力,我也没有什么舍不得的。"李申甫再三为鲍超求情,于是曾国藩才勉强给他加了一营。李申甫回来后对鲍超说:"曾大人待人,未必不如胡大人,你刚来,还不了解情况,还是耐心等待一段时间再说吧。"于是鲍超默然离去。
次日,曾国藩又邀鲍超前来吃饭。在饭桌上,鲍超不停地抱怨曾国藩拨给自己的兵勇太少,希望能多给自己一点。没想到曾国藩却屡屡岔开话题:"今天我们只是喝个痛快,先吃猪肚,不要谈论兵事。"说完便举起酒杯劝酒,搞得鲍超连发牢骚的机会都没有了。
酒宴后,鲍超对李申甫说:"曾大人跟我说话,又不让我说完。我只不过是一介武夫,怎能忍耐这种生活?我还是走吧。"李申甫又劝慰了他一番,但鲍超依然郁郁不平。
不久传来警报说,太平军正大举前来进攻。于是,曾国藩派遣鲍超前去增援,结果大胜而回。曾国藩马上对他进行奖励,同时给他加了好几个营的兵力辎重。从此以后,鲍超再也没提过要走的事情了,曾国藩对他也越来越重用。
"从小事入手,以小见大",是曾国藩考察部属的一大诀窍。有一次,刘铭传率军追击捻军,在途中与刚打了一个大胜仗的鲍超相遇。曾国藩知道了后便问刘铭传:"鲍春霆穿黄马褂了吗?讲自己的战功了吗?"刘铭传回答,鲍超没有穿黄马褂,也没有夸耀他的战功。刘又说:"我有幸与春霆见了一面,他唯恐自己待人礼貌不周,十分谦虚,哪里会夸耀自己的战功呢?"曾国藩由此考察出,鲍超还保持着朴实的本色和居功不傲的美德。
曾国藩对于手下的人才的特点总是了如指掌,原因就是,他特别重视对人才的考察。所以,他在用人上很少会出问题。 二、人尽其才:把人才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
对人才进行了充分考察,并清楚地了解了其特点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他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没有被利用的财富;世界上没有庸才,只有放错了位置的人才。前面我们已经探讨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既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人也一样,人本身就是一个长与短的统一体,每个人都是优点和缺点同在,长处与短处并存的。上至圣贤伟人,下至百姓万民,莫不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领导所用的人才,没有一个不是有短处的人,又没有一个不是没有长处的人。一个人身上的优点,在特定的情况下可能会变成缺点;一个人身上的缺点,在特定的情况下又可能成为了优点。关键是用人者如何去使用。把人的缺点用在适合的地方,缺点就会变成优点;把人的优点用在不合适的地方,优点也就会变成缺点。
人没有绝对的优点,也没有绝对的缺点。善于用人者,往往懂得根据人才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使用方式,从而充分地发挥了人才的作用。
为了使人才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发挥,曾国藩一直很重视如何去安排好下属们的工作。对于擅长治军的,就安排到营务处,使其历练军务,以为他日将才之备;对于精于计算的,便安置到粮台、转运局、筹饷局等机关,使其学习筹饷、理财、转输等工作;对于善于发明创造的,便安排到制造局,参加造舰制炮的工作。总之,一定要使人人都能尽其用、尽其才。
曾国藩的量才而用,使得曾氏幕府中的幕僚们,有不少在当时就享有盛誉,有的在后来也卓有成就。例如,李善兰、华衡芳、徐寿是当时著名的自然科学家,俞樾成了著名的经学家,郭嵩焘成为了中国首任驻外公使,容闳成为了洋务运动的骨干人才。
用违其才,在用人上是最忌讳的。典型的教训就是三国时诸葛亮错用马谡的故事。根据史书记载,马谡才气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在率军南征孟获时,马谡向诸葛亮详细地分析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心理和魏蜀对抗的大局,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十六字方针。诸葛亮听后很高兴地采纳了。结果经过七擒孟获,终于安定了南中,为蜀国赢取了一块稳定的战略后方。此事证明,马谡其实是一位很有眼光的参谋人才。
但是,马谡最致命的缺点就是缺乏实战的经验,所以刘备在临终前曾经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你要小心。"遗憾的是,诸葛亮并没有听取刘备的意见,他太偏爱马谡了,所以在第一次出兵祁山时,他放着魏延等一批经验丰富的老将不用,却不顾众人的反对用了马谡,让马谡当了先锋。结果街亭一战,蜀军大败,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谡。如果他不"用违其才",而是充分发挥马谡的参谋特长,也许蜀汉的天地会更加广阔。
无巧不成书,曾国藩也有过类似的深刻教训。在曾国藩的心腹幕僚中,除了郭嵩焘、刘蓉外,李元度是资历最老的。在曾国藩数次遭受打击时,连郭嵩焘、刘蓉这些老朋友都不肯出来相助,即勉强被拉出来了也都很快就找借口离去了,唯独李元度始终不离不弃,从咸丰四年开始便与曾国藩一起吃苦,度过了六年多的艰难岁月。对于当时长期陷在逆境里的曾国藩,李元度的这种支持与忠诚比什么都要可贵,因此,曾国藩对李元度是极为感激、终身不忘的。
李元度学识丰富,才华横溢,尤其擅长吟诗做对,有"神对李"之称。他所著的《国朝先正事略》,曾国藩的评价是"当时的学者之中没有一个人能写出这样的巨著,这部书一定会风行海内,传之不朽"。但他却不擅长带兵。但在曾国藩看来,对于李元度这样一位忠诚信义的君子与最可依赖的部下,即使他打仗不行,曾国藩对他依然袒护有加。
咸丰十年,曾国藩做出了一个让自己后悔终生的安排:让李元度把守徽州。曾国藩是很清楚李元度的缺点的,所以他对李元度一再叮嘱,在遇到太平军攻城时,他只可固守,不可出城决战,并且说只要不出来应战,肯定能守住5天,只要他能守5天,就算完成了任务。这个任务本来很简单,李元度也满口答应了,尽管他内心不以为然。
没想到,到了徽州后,李元度就把曾国藩的话抛到了脑后。他不但没有固守在城中,急于立功的他还每天出城向太平军挑战,甚至当曾国藩对李元度不放心,又加派了两千人前往增援时,李元度竟然完全违背用兵之道,让奔波了120里的疲惫不堪的援军,立即出城去找太平军交战!
太平军将领摸清了李元度急于求战的心理,故意避而不战,这使得李元度更加狂妄,于是大胆出击,结果中了埋伏,大败而归。太平军于是乘胜追击,大举进攻徽州。这时,李元度还没有吸取教训,反而轻率地打开城门,要与太平军决一死战,结果一败涂地,令徽州城只守了一天,便告失守。更严重的是,徽州失守使得曾国藩的大营被直接暴露在了太平军的兵锋之下。幸好曾国藩急令李续宜带兵增援,这才稳住了阵脚。在李元度惨败的事实面前,曾国藩只好将他弹劾革职。
事后,曾国藩对自己把李元度用在了错误的位置上的做法非常后悔。正是自己"用违其才",毁了李元度的一世英名。
因此,用人者要切记:违背人才的特点而用人,只会既害了人才的前程,又误了你的事业。 三、任人惟才:惟才是举,非才不用
在用人上,任人惟亲是一个大忌。在用人上,如何处理好亲人的使用问题,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
曾国藩的家族人丁兴旺,亲戚甚多。同时,他本人出身科举,中举人,中进士,点翰林,又屡当考差,同年同窗、门生故旧自然不少。因此,从他创办湘军起家到出任两江总督,先后前来投奔的成百上千。不过他始终坚持惟才是举,非才不用。他还经常提醒曾国荃等人"才能低劣的人,即使是至亲密友,也不宜久留,怕的是贤者不愿意与其共事"。
在曾国藩"任人惟贤不惟亲"的事迹中,这一件最为典型。话说当年曾国藩要上京赶考了,但却因盘缠拮据,告贷无门而难以启程。幸好他的南五舅变卖了家产,帮曾国藩凑足了盘缠,曾国藩才得以前去。对于此等大恩,曾国藩一直铭记于心。在京城做官后,每年他都会寄一笔银两回家,接济南五舅,以报当年的扶植之恩。南五舅去世之后,他的独子江庆才前来投奔曾国藩,曾国藩自然对他非常关照。可惜的是,这位表弟既无才能,又极为懒惰,交给他办的几件差事又搞得一团糟。偏偏他又总爱以总督表弟自居。曾国藩认定这位表弟不堪造就,尽管南五舅生前有恩于他,他还是委婉而坚决地把表弟劝回了家。
类似于这样的事情,曾国藩还处理过好几起,包括把自己的弟弟曾国葆裁撤回家。
为什么曾国藩会这样做呢?因为曾国藩深知任人惟亲不惟才的巨大后果。在本质上,任人惟亲和任人以长是截然对立的。任人以长是以才能优劣为标准的,而任人惟亲则以关系亲疏为标准,二者的落脚点完全不同。从历史上看,任人惟亲至少会产生两大后果:其一,选拔不出真正的人才,还打击了真正的人才的积极性;其二,很容易使一个集体离心离德。
当然,古语有云:"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反对任人惟亲,并不是说但凡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都应当疏而远之,如果真是有德有才的人,无论是谁,都应该着力重用。真正的用人大师,往往是以人才的能力高低作为首要的任用标准,而也惟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人才的长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