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国家卖资源,有的国家卖力气,有的国家卖智慧。中国没法卖资源,因为‘地大物薄’,卖力气也很苦。中国要富强,就要靠卖智慧”。如何卖智慧?日前,中科院自动化所文字识别工程中心主任、汉王科技董事长刘迎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通过阐述创新和企业家的责任,分析了中国可以卖智慧的重要要素——社会创新和民族精神。 本报记者 朱冰报道 中科院自动化所文字识别工程中心主任、汉王科技董事长刘迎建称自己为“创意企业家”。他阐述了当今的企业家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关系。 企业家精神=社会创新 刘迎建认为,当前,创新这个要素正在强化着一个重要的观念,即企业家精神=社会创新。也就是说,社会要实现创新需要企业家精神。 把企业家精神明确地界定为社会创新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系统地提高到具有社会进步杠杆作用的地位,应当归功于彼得·德鲁克的倡导:“繁荣的、正常的经济不是处于静态平衡之中的经济,现代经济总是处于动态非均衡之中。各种理论、价值观念以及人类脑和手的全部产物,都会老化、僵化、过时。因此,在社会与经济中,任何企业、个人都需要创新的企业家精神”。 刘迎建分析,美国近20年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一直在向企业家和企业转移,而这两者大多数属于低技术或无技术的个人和企业,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高科技本身。今天,人们对技术的变化已有强烈的意识,但是几乎没有人意识到,真正变化的并不是技术,而是通过技术改变了社会需要的本质。这也许是中国将自主创新提升为国家战略的核心原因之一。归纳起来,企业家精神是当今中国社会创新的代表,是中国能够“卖智慧”的关键因素。 企业家精神=民族精神 对于中国企业家而言,创新需要企业家,而当今的企业家更需要有民族精神,责任的背后需要民族精神的支撑。面对日本厂商10多年的技术垄断,刘迎建带领他的团队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先后在“无线无源”和“微压精密传感”两个关键技术上取得了世界性的重大突破,拥有了中国人在绘图板技术上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刘迎建说:“这是争出来的,民族精神对我来说已转变成重要的人生理念。” 企业家精神促成社会变革,文化创意产业更需要创新精神的社会化。刘迎建认为,所谓的企业家精神不应仅为企业家独占,而应成为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可以具有的能力。对此,刘迎建认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但文化创意产业尊重个人创意的特性使产业中的每个个体都能够“借老祖宗的光”,为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贡献力量,让民族文化、民族品牌、民族智慧在全世界无往不胜。 创意产业需要企业家精神 刘迎建遗憾地表示,当前,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无法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具有中国烙印的文化产品与泛滥的舶来品较量之后竟然成为“弱势”产品。当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迷于光怪陆离的异域文化之中,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正变得日益淡薄时,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面临不可回避的危机。而在改善和发展创意产业的进程中,艺术应该回归民族的艺术,技术也应该有自主的技术。 “在很多外国人看来,中国人做事比较懒惰、浮躁,这与我们自认的勤劳、有底蕴正好相反。应该说,民族精神是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内涵”。 刘迎建说:“每一个企业家都应通过团队的努力,带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腾飞,带动国家在某个领域里的地位的提高。这正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敢于面对创新、责任的挑战,正是我们的民族、国家,以及我们每个个人生活和工作进步的动力和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