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民族品格 >> 国格 >> [专题]总论民族精神 >> 正文  
  多难兴邦不应被误读       
多难兴邦不应被误读
[ 作者:姚眉平    转贴自:长江日报    点击数:920    更新时间:2008-05-26    文章录入:admin ]

 

连日来,灾区人民和全国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久久不能平静。5月22日,我在《长江日报》上看到一篇题为《慎言“多难兴邦”》的文章,说“多难兴邦”一词包含对亡灵不敬之意,“多难与兴邦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不要将过多悲伤以外的意义强行赋予悲伤”。对此,我不敢苟同。

“多难兴邦”乃中国古训。它揭示了一种历史现象,总结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辩证法。多难兴邦,简单地说,就是灾难往往能够激发人们的斗志和勇气,激励人们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并日益强大。古人不单说过“多难兴邦”,还说过“无难亡国”,均为古今中外屡见不鲜的历史现象。

说“多难兴邦”,决无冒犯亡灵之意。“不敬说”暗含着一个逻辑,即“多难”因“兴邦”而生,因而呼吁“不要将社会进步的希望寄托在国家的多难、同胞的生命上”,这是对“多难兴邦”的严重误读。“多难兴邦”决不是指为了“兴邦”去祈求“多难”,而是指“多难”降临后,坚强的民族不断壮大自己。天灾总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不管你愿不愿意,它一定要来。怎么办?中华儿女的回答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多难能否兴邦,取决于民族精神。多难与兴邦之间,的确没有必然联系。多难能否兴邦,取决于遭遇灾难的民族所具有的精神、品格和力量。一个精神萎靡、缺乏斗志的民族,即使国力再强盛,在灾难面前也必然消极、沉沦,乃至灭亡;一个具有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精神的民族,则最终必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

灾难不仅是灾难,还是一所学校,是一笔特殊的精神财富。它在折磨我们的同时,也教给我们平时难以学到的东西。对灾难“传授”给我们的知识,尤其是逝者用生命换来的经验教训,生者必须倍加珍视。我们从灾难中失去的,必须也应该从自己的进步中得到补偿,并造福于子孙后代。

  • 上一篇文章: 国旗为黎民百姓而降,我们热泪盈眶

  • 下一篇文章: 伟大的透明和国家的成人礼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5]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8]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0]

  • 宇树科技机器人创始人王兴…[20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7]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4]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48]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0]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