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危机处理 >> 国内危机 >> 正文  
  时评:环境灾变沿海城市淹没 我们在做什么?       
时评:环境灾变沿海城市淹没 我们在做什么?
[ 作者:姜文来    转贴自:人民网环保频道    点击数:923    更新时间:2008-02-04    文章录入:admin ]


  春节临近,中国南方发生了建国以来罕见的雪灾,给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困扰,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据民政部统计,截至到1月31日18时,雪灾造成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不同程度的损失,直接经济损失537亿元。灾区的民生受到重大挑战,令人忧虑和不安!

  此次雪灾发生的原因,引发学术界的关注,有学者认为这是“拉尼娜”惹的“祸”(“拉尼娜”的字面意思是“女孩”,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自然现象,与全球气候变化没有直接关系。也有学者认为雪灾是由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无论此次雪灾是否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值得令人警惕的是,类似南方雪灾这样气候异常导致的环境灾变,未来依然存在,甚至可能更加频繁,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最新公布的IPCC报告指出,全球气温本世纪末可能上升1.1~6.4℃,海平面上升18~59厘米。如果气温上升幅度超过1.5摄氏度,全球20%~30%的动植物物种面临灭绝。全球变暖将导致气候异常频繁,热带风暴将不时光顾,高温、暴雨时有发生,一些地区饱受洪涝灾害的同时,另一些地区将在干旱中煎熬,海平面上升将令沿海地区洪涝灾害增多,海水入侵加剧。

  现实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必须面对的严肃问题:环境灾变可能时刻发生,对民生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如何积极应对?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我们不能怨天尤人,只能积极应对。

  首先,我们应该确立正确的观念,和自然战斗,必须先战胜自己

  大自然是客观存在,无论是它“大发雷霆”还是“风调雨顺”,面对大自然的威力,人是渺小的,人类反抗的能力是极端脆弱的,整体上“人定胜天”只是一个美丽的童话,我们不可能完全战胜自然,我们最需要做的是战胜自己,将从“战胜自然、改造自然”自大的思维中蜕变出来,充分认识并遵循自然规律,减少对自然干预和破坏,发挥人类聪明才智,建立适应自然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与自然规律相适应的人类自我保护体系。

  其次,项目建设要积极纳入环境灾变的风险

  项目建设是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我们每年都进行大量的投资,建设许多重大或一般的项目。由于经济因素的考虑,一些项目对环境灾变的承受能力不足,甚至没有考虑。尽管有些项目也做了风险评估,但这些风险评估缺乏环境灾变特别是极端的环境灾变深入分析和应对措施,导致环境灾变在项目建设中缺乏应有的地位。未来是环境灾变可能频繁发生的时期,项目设计要积极纳入环境灾变的风险,将极端环境变化作为重要的设计参数纳入项目设计之中,并予以防范和实施。

  第三,进一步完善环境灾变应急预案

  环境灾变是不可避免的,面对环境灾变,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非常可喜的是,在经历“非典”之后,我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应对公共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预案体系,包括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专项应急预案、国务院部门应急预案和地方应急预案,在这次应对雪灾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功不可没。经过雪灾的实际检验,我们看到预案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各种应急预案的不足之处,例如应急预案不充分、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需要进一步提高,部门之间需要加强信息沟通协调,形成合力等等。受灾地区有关部门应针对此次预案启动暴露出的不足,对各类应急预案进行完善;未受灾的地区有关部门,应深刻借鉴受灾地区应急预案实施的经验和教训,完善相关的预案,尽可能提高环境灾变应对能力。

  第四,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减少人为的环境灾变

  环境灾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人为与自然因素交织在一起,尽管人类不能“战胜自然”,但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类科技水平的提高,获取资源能力不断加强,对自然的干扰能力越来越强,破坏强度越来越大,甚至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元凶”,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人类应约束自己的行为,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尽可能地减少人为的环境灾变,为保护人类的共同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摒弃粗放利用资源的生产方式,节能减排、节水节地、减少浪费,建立高效利用资源的生产体系,是我们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石,应扎实地推进。我们每个人应建立与自然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杜绝铺张浪费、提倡勤俭节约的美德,都是在为保护自然、减少人为环境灾变默默贡献,随手可为,我们为何不为?这也是文明的生活方式!

  第五,树立环境灾变危机意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中国长久以来的古训,深刻地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的忧患意识。很遗憾的是,在环境灾变面前,这种忧患意识没有得到充分地体现,为灾变造成的巨大损失埋下了隐患。2005年8月《城市居民危机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市民中有4成不知道哪里有避难场所,更有近7成根本没有想到过避难。首都居民素质较高,竟然出现这样的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2006年有关网络调查表明,被调查者普遍缺乏危机的防范意识。不知道危机,这是最大的危机。面对南方雪灾的现实,有关部门应该启动包括环境灾变在内的民众危机意识教育,增强公众应对危机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提高公众对于危机和灾难的辨识能力,掌握有关的自救和互救知识。将灾变危机教育作为重大民生课题势在必行!

  第六,团结友爱地面对环境灾变

  环境灾变不可避免地发生,面对环境灾变,全社会应团结友爱,积极面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温家宝总理两赴灾区第一线,温情的话语温暖了灾区人民的心,也温暖了全中国和华人的心。军队奋不顾身战斗在抗灾火线,将爱直接送在灾区人民的身上,体现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高尚品德。源源不断的救灾物资进入灾区,承载了捐赠者的热心。面对如此大规模的雪灾,作者向您发出诚挚深情的呼吁,伸出你热情的双手,握住灾区人们冰冷的双手,温暖灾区人民的心,共同渡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姜文来/中国农业科学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研究员)

  • 上一篇文章: 有感总书记至深至爱的亲民情结!

  • 下一篇文章: 天灾面前,众志成城战风雪!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菜根谭》原文[52]

  • 大疆创始人汪滔:我欣赏乔…[57]

  • 世界第一的大疆无人机,想…[54]

  • 大疆无人机默默崛起背后的…[52]

  • 张文木:关于中国人口问题…[65]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棋事》专访周星增:建围…[3]

  • 建桥集团董事长周星增:天…[4]

  • “杨家匠”造桥记[5]

  •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5]

  • 不懂战略退却的人,就不会…[6]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