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教育精神 >> 名校名师 >> 正文  
  诺贝尔距离中国有多远         
诺贝尔距离中国有多远
[ 作者:毛建国    转贴自:中国网    点击数:1500    更新时间:2007-10-16    文章录入:admin ]

 

  作为本年度诺贝尔奖的头炮,医学奖于北京时间10月8日下午五点半公布得奖者。(10月8日 中新社)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诺贝尔奖发奖时,总激起国人对诺贝尔奖及整个科研机制的思考。对于国人的诺贝尔情结,你可以不理解,但你不可以不正视。这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走向自信的开始,亦是实现大国梦想的起点。故而,与其说国人关注诺贝尔奖倒不如说关注民族的尊严与未来。此时此刻,依然回避不了的一个问题是:诺贝尔奖距离中国到底有多远?应该说,已经不远了。近日,科技部提交了中国科技实力报告,详细披露中国科技实力的“明细清单”。清单显示,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人力资源大国。目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中国研究开发人员总量为142万人,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科技投入规模不断增长,投入强度持续提高,已经成为全球研发投入的一支重要力量。2006年,全社会科技支出经费总额4500亿元,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总额3003.1亿元,居世界第5位;研究开发投入强度达到1.42%。 这一组闪亮的数据,揭示了近年来中国科技实力的强劲增长。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与诺贝尔奖的距离,从来没有如此接近过。

  然而,优势未必化为胜势,距离如此之近,未必就能亲吻诺贝尔奖。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文学家王绶绾曾表示,“我国目前对三四十岁的年轻科技人才给予的支持是得力的,从人员素质、课题水平,到支持强度、项目数量,较一些发达国家都并不逊色。”一边是国家强有力的支持,一边是在以诺贝尔奖为代表的重大科学成就上的落后,这才是最值得反思的地方。 断裂在哪里?王绶绾先生认为,主要归咎于学术机遇与学术环境上的差距。而这种差距,首先表现于应试教育机制的摧残。虽然说应试教育较好地实现了公平,也的确起到了选拨人才的作用。但是,应试教育对科学人才的摧残也是极其明显的。千里马从来都有,但在应试教育下,千里马们过早地背上了沉重的分数枷锁,导致方向不对、跑的不快。这也是中国青少年在奥赛上常常披金戴银,但到了成年却“泯然于众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表现于学术领域的非学术化。如果说学生为了分数而努力,那么科研工作者则为了论文而奋斗。科学家往往是很纯洁的,为论文而忙碌的科学家,则有了太多功利;并且在对论文的追逐中,必然牺牲掉对学术本质的追求。“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很多时候,科研工作者也未必想如此,可在非学术化的学术领域,有时只能无奈接受。

  如果不解决这两大问题,诺贝尔奖只能是一个奢望,所谓中国与诺贝尔奖的距离,也只能是空谈。而“空谈”是很有可能“误国”的。

 

  • 上一篇文章: 应试教育出不了诺贝尔奖

  • 下一篇文章: 应试教育阻碍了中国人迈向诺贝尔奖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5]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8]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0]

  • 宇树科技机器人创始人王兴…[20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7]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4]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48]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0]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 一个没有“屈原”的端午节…[2742]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