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危机处理 >> 危机对策 >> 正文  
  建立防范社会危机的“托底机制”         
建立防范社会危机的“托底机制”
[ 作者:周兼明    转贴自:《凤凰周刊》    点击数:1441    更新时间:2007-04-07    文章录入:admin ]

 

 经济学家吴敬琏去年10月提出,“我们的社会保障系统一定要尽快建立起来,而全民低保作为其中的第一支柱,应该作为‘十一五’期间的约束性指标”,在学界和媒体引发热烈争论。一些人支持他的意见,但也有学者认为,实行全民低保是早晚的事,但制定全民低保没有时间表,中央的精神就是探索;由于国家财力有限,现在搞农村低保除政府扶贫外,国家不能全包起来。

  按照“全覆盖,低标准”的原则,中国人民大学有学者估算:财政每年拿出1600亿元左右,基本可以将医疗保障全覆盖;拿出1000亿元左右,基本可解决包括农民在内的养老问题。照此推算,每年只要投入3000亿元左右,就可建立起基本的全民社会保障体系,而不仅仅是全民低保。这种支出完全在财政的能力范围之内。

  可见,建立全民社保之所以迟迟“没有时间表”,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虽然国家主席胡锦涛一再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真正落实却还存在认识方面的障碍。在不少人看来,经济发展仍然是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任务;在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人民利益三者中,经济发展是基础,决定着其他两项进程的可能性。所以在最近5年,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年均增长40%左右,而公共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支出不足15%;医疗保障支出在世界卫生组织190多个成员中倒数第四。

  这种“发展优先”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忽视了对另一重要因素即社会稳定的深入考量。相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是更基本的要素;没有稳定的基本秩序和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人民利益都是空谈。中国的经济高增长与社会稳定已持续30年之久,目前整体而言前景乐观。但是,在社会安全方面并非没有隐忧。随着社会利益的日益分化,不同群体间利益冲突越来越频繁,近几年群体性事件大幅攀升;再加上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缺失造成的心理预期,社会上很多人积累了一种焦虑与不满,一有风吹草动,就可能星火燎原。

  在中国历史上,社会基本秩序的崩溃都与贫困群体丧失基本生存保障有关。在现代通讯条件下,失去生活保障的群体更易成为社会危机的发酵剂。为了避免偶然性的突发事件引发全社会的危机风潮,防止在经济危机发生时强势群体转嫁损失,令贫困人群衣食无着,应当尽快建立防范社会危机的“托底机制”,即全民社会保障体系。眼前的第一步,是刻不容缓地在全社会最贫困的那部分人群中建立“全民”低保。

  据民政部2005年统计,36个主要城市的低保标准最高为家庭人均月收入344元(深圳),最低仅为161元(乌鲁木齐)。另有数据显示,农村低保标准为,上海2006年每人每年2560元,广西南宁市2006年每人每年650元,福建省2007年提高为家庭人均年收入1200元,北京市丰台区提高为每人每月310元,实现了城乡低保标准并轨。

  中国城乡低保标准不但标准偏低,且差距较大。这固然受制于国家现阶段发展水平和地区间差异,但显然不利于社会长治久安。为全社会最贫困的一部分人雪中送炭,为他们建立“全民”低保,这是对可能发生的社会危机的“托底”。危机不来,它体现了执政党“情为民所系”的真诚愿望;一旦危机发生,它能将风险遏制在一定程度,维护基本的社会秩序。当弱势者还没陷于绝境,还能从这个社会、这种体制中直接获得一点什么时,他们就会有所留恋,不至于走向极端。当社会上不存在大量因对生活绝望而不惜铤而走险的人时,其他群体纵有不满,也会有所顾忌,不会危及基本社会秩序。而只要基本秩序还能维持,一时的经济、社会波折,终有风平浪静之时。

  相对于守护基本秩序长期稳定这一巨大收益而言,建立全民社保的付出其实微不足道;这种付出是当下中国之必须,绝不应因其功在长远而被“暂时”省略。从世界各国经验看,只要操作得当,社会保障的建立也会成为一项收益良好的政治、经济投资。德国在19世纪80年代在世界上最先建立现代福利制度,抑制了国内劳资矛盾,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而后来居上,迅速崛起。英国的福利国家创建于二战末期,带来了它的黄金发展时期。战后日本福利制度的完善,也帮助它创造了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奇迹。这些成功表明,当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通过社会保障享受经济增长时,也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增强了消费能力,从而促进生产,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建立全民社保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进行艰巨、细致地搭建。它不但需要投入,而且操作不易、运作成本不菲。例如低保对象难以确认,发放过程易造成层层截留等。这种长期性、艰巨性正是现在就必须启动它的理由,而不是“时机未成熟”的借口。即便现在建立全面保障客观上存在困难,针对社会最困难群体同时也是社会危机最敏感因素那部分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却已经刻不容缓。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资源看,中国现在尚无能力模仿西方的高福利制度,但可以尝试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福利模式。中山大学有学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实现全民低保只需为还没有建立这一制度的农村地区及城市中部分漏保居民提供低保。这两类人总数不超过3000万,按人均每月50元计(因为多数是农村人口,低保标准低于城市),需要新增投入资金不超过180亿元,相当于2005年财政收入31628亿元的0.6%都不到。近几年来,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每年都有10%以上的增长率,拿出其中很小一部分,即可以解决问题。

  建立全民社保需要时日,社会危机现在也未现端倪,此时正是启动的最佳时机。真要等到危机爆发后再启动,不但为时已晚,只怕是启而不动了。

  • 上一篇文章: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会稳定观”

  • 下一篇文章: 政府如何应对公共危机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陈云:毛主席一个无可比拟…[55]

  • 怀念科学巨匠竺可桢[58]

  • 吕本中:《官箴》[51]

  • 陈立夫直评蒋经国对“台独…[51]

  • 《帝范》全文[5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任正非:全面提升软件工程…[11]

  • 任总在专委会建设思路汇报…[12]

  • 殷志峰:无为而治[13]

  • 任正非:一个职业管理者的…[11]

  • 关于AI和大模型 工信部、上…[12]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