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缺点教训 >> 历史教训 >> 正文  
  再议话语:从五四到文革         
再议话语:从五四到文革
[ 作者:易大旗    转贴自:《世纪中国》    点击数:3025    更新时间:2005-05-04    文章录入:admin ]

(1996年旧文)

  ⊙ 左翼文学对语言的投影

  “新文化运动”给古老的中国带来一种清新的语言,特别是她的书面话语有了沧海桑田的巨大变迁,其中文学革命的作用尤为重要。

  然而,语言的河床向前延伸,左翼文学的份量越来越吃重,一度成了中国文学界的主流。这是与当时知识分子苦苦寻求精神出路、乃至将文学作为改造社会的工具是极有关联的。鲁迅放弃医学而举起文学之大旗,认为疗救国民的灵魂比疗救其肉体更为重要,综观其著作群,十荡十决的锐利批判力,远远大于其建设性。就“解构”与“建构”的取舍而论,毛泽东与他是殊途同归的,鲁迅也是目空古今的毛泽东唯一佩服的人物。当人们体味到毛的思维与话语那狂暴的毁坏力、“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的价值观,再溯源到五四新思潮的最激进的潮头,便可觉出那个时代中国文化人绝望与愤怒深度。贯穿整整一个世纪的思想脉络及语言流向,都是五四运动的延伸与辐射。

  与鲁迅同时代的文学家,大都左倾并结成庞大的联盟,无须特别渲染中共组织在其中起的导航作用,中共那时还相当弱小,而左翼文学却持续高涨,并将一些有别样追求的独行者冲刷到主河道的边缘,成为寂寂无闻的砂砾__虽则其意义将在事过境迁之后重新浮现出来。

  从20年代始,中国文学开始引进了“阶级”的观念、“斗争”的观念。茅盾先生的《春蚕》、夏衍先生的《包身工》就是描写城乡阶级对立两大典范。“穷”与“富”的摩擦必然产生不可调和的阶级仇恨,“善”与“恶”的终极判断也由此清浊立见。这一时期蔚为壮观的左翼文学巨流,无一例外,各种社会弊病都有一个或一群十恶不赦的道德承担者,“好人”与“坏人”出没其间,各自表演着不同的阶级角色。这种文学观“警恶”有余而“劝善”不足,“激浊”有余而“扬清”不力。偌大一个社会,举目皆是人妖之间的生死搏斗,一切矛盾均已无法调和化解,中国除了大翻个儿地推倒重建,别无他途。

  左翼文学的一个里程碑是“解放区文学”的降世,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共产党意识形态的高度,点铁成金,遂将“左翼文学”升华成“革命文学”。左翼作家放下身段,完全从底层大众的视界中去看取生活,贡献出来的革命文学对“好坏”、“善恶”的终极判断更不含糊,话语更为粗豪并有了一种挡者披靡的势能。

  这种话语一直延续到今日,使得本世纪70年代末以来欲摆脱这一桎梏的大陆知识分子如堕罗网,他们从文学或别的领域重建话语系统的任何尝试,都成了一种痛苦的挣扎。


  ⊙ 毛泽东——开宗立派的话语大师

  与鲁迅相比,毛泽东是从另一途径完成了文体与话语的革命。

  毛青年时代发表于《湘江评论》的文章,笔锋虽是少年气盛,热血澎湃,却不离其时新兴白话文的样式。只有到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才显示出一派宗师的气象。这篇文章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分析是否正确,已不及其论说方式那么重要。毛在颂扬湖南农运中的“痞子运动”时,用了一种飞扬跳脱、鲜活泼辣的语言,人说痞子运动“糟得很”,我偏说“好得很”。毛遣词用句处处出人意表,整篇论说从另一层面、另一价值体系、另一套话语系统喷薄而出,奇峰突起,匪夷所思。

  这篇文章既然成了毛式文体之开山之作,这类话语便一发不可收拾,在其后漫长的国共斗争时期,中共重要的社论、檄文大都出自毛泽东之手,毛的笔走风雷、舌灿莲花,一时无两。曾有一位国统区的名士惊叹毛的文章有一股“山大王”气,毛闻之颇为自得。直至打下江山,这套“山大王”话语更臻达极致。暴力革命自然衍生出与之相衬的强力语言,譬如著名的“纸老虎”论,又譬如,你说我是“阴谋”,我偏说是“阳谋”;你说我是“秦始皇”,我说秦始皇算什么,我比他更厉害。这种话语是对讨论问题之规则的颠覆,平等的对话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的“话语场”,你抽离了这个“场”,从另一维的空间挥出重拳,对方愕然不知所对,顿觉被废去“武功”,只剩下挨骂挨打的份儿。

  倘若人们撇开毛著作的思想主题,还是得承认他是一位“好文之人”,即使身居九五之尊,他著文立论也很少采用文告式的八股语言,尽管不时有天马行空、言不及义之嫌,但毛对现代汉语的再创造,却是鲜有人能匹,他的同僚与几辈继任者,更非此道中人。总之,毛在汉语文体长廊上留下的刻痕,是无法抹杀的。

  然而,这种文风被定为一尊,确立了官式话语的法统,它向草泽民间下延及灌输,其后果是十分骇人的。譬如六十年代创作的一台话剧叫《祝君健康》,内容无比革命,名字却还残留着过去时态的话语痕迹,刚好毛“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论说推出,这部话剧立即改名为《千万不要忘记》,继而拍成电影,直演得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这还算是斯文的。从湖南农运的“好得很”,到“人民公社就是好!”,再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就是毛式话语的极端发挥。这类修辞与逻辑令人瞠目结舌,它具有不容讨论的强制性和挡我者死的暴力倾向。

  文革中,粗通文墨的工农兵与涉世未深的青年学生,当然学不来毛氏那杆生花妙笔的神髓,他们取其粗鄙、霸道的一端,毫无节制地向纵深延伸,铿锵而强横,浮华而煽情。文革三十年后的今日,重睹红卫兵的战斗檄文、各省及自治区革命委员会“给毛主席、党中央的致敬电”,那正是集“党话”之大成的范文,你的读后感只能是__汉语几千年的悠久生命力,至此已然完结。

  这是时代的悲哀,更是中文的悲哀。


  ⊙ “人说话”与“被话说”

  正统的意识形态沉淀下来的一套约定俗成的语言,年深月久,人们运用着它,不知不觉地从说话、书写到思维模式、行为模式都受其制约,规矩方圆,灵与肉的空间都被划下道儿来。这是一个从“人说话”到“被话说”的过程。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许多次拯救和洗涤语言的“文化复兴运动”,擎旗者几乎都是学者、诗人、作家。本世纪初的白话文运动如是,至70年代末的“新时期文学运动”亦如是。其中最早自觉地用文学颠覆、解构僵死的官方话语的是“《今天》诗派”地下文学活动。所以将其划定为“诗派”,是因为当时他们在小说、散文、文学批评等体裁上成就不大,唯独诗歌,却开创了一种划时代的话语形态。至于它向着其他艺术领域扩散,那是稍后几年的事。

  不过,白话文初兴的时代,旧的政治体制、文化体系已百孔千疮,新文化运动可谓摧枯拉朽,眨眨眼天下已移风易俗__从话语的意义上尤为如此。而当今中国大陆的政治意识形态的机制却仍然凝固不变,或者说改变甚微。故此,消解和洗涤僵硬得象化石一般的官方话语,依然任重而道远。从郭沫若(指1949年后的郭诗)、贺敬之到北岛、芒克;从刘白羽、魏巍到苏童、余华;从《千万不要忘记》到张艺谋、陈凯歌的电影;从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到“星星画展”及罗中立的《父亲》;从《东方红》、李劫夫的语录歌到崔健的摇滚和瞿小松、叶小刚的交响乐《大劈棺》、《八匹马》…都只能说是橇动了文化专制的墙基,而那座森严的话语城堡的倒塌尚非指顾之间的事。

  一个人凭着固有的政治文化氛围所传输给他的记忆去思考和说话,这是所谓的“心魔”,它实在不容易驱除。这在成长在中国大陆的人士身上,处处显而易见。即便是他们已移居海外,又或在理念上已彻底叛离了原来灌输给他们的信仰,却也常常摆脱不了固有话语定式的制约。

  在大陆官式话语之中,没有对异端的宽容,没有讨论问题的平等气氛,甚至只有批判讨伐却没有为“讨论”而设立的语言。我们可以从台海危机中,看到北京连篇累牍的社论、评论员文章,那是泰山压顶式的修辞造句,好象久违了的文革语言全数复活。撇开两岸争端的是非不提,那种“革命大批判”的语调,委实恐怖。既然“国家统一”是那样崇高的价值,难倒不可以找到一种稍为严谨而且动听一些的表述方式吗?然而,在北京的“话语库藏”里偏偏付诸阙如,殊为可叹!

  基于同样原因,我们通常能在海外大陆人士的思想交锋和陈述己见的文章中,看到那种非黑即白、你死我活的战斗激情,“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的进攻态势。这是因为,他们关于预先设定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是颠扑不破的,凡有异议者,不是别有用心之辈就是不堪一驳的糊涂虫。那是一种自以为占据了真理的自信,就算武断一点也不要紧,反正真理在我衣兜里揣着。

  人老是这样说话,最后反过来就“被话说”了。他成了这种话语的奴隶,不自觉地把钳制着他灵魂的那套东西变成一种思维、一种推理和一种终极的判断。或者他本来占据着真理,却用讨伐异端的狂热进攻性,把装在衣兜里的真理变成一叠告票与罚款单,于是真理化为谰言,令人错愕,进而觉得找不到共同的话语场,再与之对话,已很无聊。

  还有等而下之者,就是动辄将讨论的话题、立场“道德化”。当你陈述一种观点之余,得到的回应完全是来自另一匪夷所思的层面,你的动机、你的道德、你的隐私统统被置放到“公堂”之上拷问,令你茫然、哑然、骇然、不知所以然。这种石破天惊、奇峰突起的话语,亦似曾相识,大抵来自“毛式文体”,来自频繁的运动与斗争,来自文革的“深揭狠批”…这正是这套话语系统对人的毒化、扭曲和最具深度的控制。

  “被话说”__蓦然回首,这才是身心俱囚禁在思想牢笼里的中国人的苦涩与悲哀。

  “文化革命”迄今三十年了。或许,劫后重生的中国人,还须回到文化的基座去重新建构,那就是洗涤和拯救我们的语言。

  (本文系1996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文革三十周年》研讨会上的发言稿。) 

  • 上一篇文章: 后汉的盛衰

  • 下一篇文章: 如果历史再给我们一次机会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美国人的“商人”…[50]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70]

  • 侯外庐西大治校[57]

  • 中国思想史的奠基人——侯…[58]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6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媒体盘点习近平引用过的邓…[5]

  •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5]

  • 血浓于水一家亲——中国是…[6]

  • 王世真:握紧命运的缰绳[19]

  • 王世真:要做开创性的事[23]

  •  
     相 关 文 章
  • “五四”精神传统与中国知…[2214]

  •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文化…[1980]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