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个人精神 >> 快乐生活 >> 生活方式 >> 正文  
  快乐的理念         
快乐的理念
[ 作者:范震威    转贴自:《闲情小趣》    点击数:3023    更新时间:2004-08-25    文章录入:水木

所有的历史,都以人为主角。而历史教科书和史官记述的历史,往往都是历史过程中的某些人物的重大事件。在一些相邻的某些重大事件之间,史家们的思考和观察历史的方法是跳跃与跨越,因此相邻的历史事件之间,留给我们记忆深处的,可能只是一些空白。因为,我们不知道其间发生过什么,也没有留心去研究它们发生过什么,或是可能发生过什么,或者是一定发生过什么。

  它们其间发生过什么,对于以阶级斗争为主线的历史,并不具什么意义,因此我们一度粗疏地忽略了它们。

  但是,从文化史家的眼光出发,这其间发生的东西,我们就不能放过它们了,因为这其间所存在过的,所发生过的,所可能发生的,都被纳入了一种叫做文化行为的大概念中去。这样,我们就不能不对所有这些,从属于文化行为的一切历史陈迹,用我们文化史家的筛孔筛它一遍,我们所要撷取的是一切属于文化行为的历史积淀。如果说,历史是一座辉煌的建筑,那么文化史家在研究和观察它时,就连构成它的一点一滴的泥沙也不会放过,它身边的一草一木都是文化史家们撷取的素材,所有这些素材的现代整合,就构成了这段历史的以时间为函数的文化总量。现在我们研究的,就是这种文化总量中的一部分。因为,’现在我们有条件,也有可能来研究它了。——它,就是休闲。

  当我们的生活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时,充塞于我们的生存空间中的,是战火硝烟、刀光剑影,我们的神经绷得紧紧的,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们就会被骱级敌人杀掉,会千百万人头落地,人们会吃二遍苦,受二茬罪,因此我们无暇顾及生活中酌闲适与快乐,我们曾以苦为荣,以苦为乐,时刻准备着为斗争而献身。而休闲则是不被提倡的,  也是不能允许的。

  然而,这一切都被时间无情地抛弃了。休闲成了一种时尚,一种浸润于当代社会各个角落、各类层次之间,能够被大多数人都肯于接受的一种时尚。

  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眼历史的时候,一我们才发现,过去我们纵览的历史,只注意了它的血雨腥风,而忽略了它的闲适可爱。历史是古人的全部生活的总和,除了互相残杀的一些史实之外,历史还有它和睦相处的另一面,而且这一面同样地更丰富、更多采,也更富有现实的意义。

  尼采说,人生就是一场苦难。对于人类的某一个个体来说,这种纵论般的宏观描述,也没有错。任何一个大人物,不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才子佳人,他们适意地度过完整的人生者,几乎寥寥,他们都受过各种程度不同的苦难,甚至下场和晚年也是凄惨的、可悲的。但这只是其中的一面,因为幸福与快乐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个体都有各自不同的不幸。就不幸与苦难而言,尼采的话只说对了一半。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来,相似的幸福与快乐,既然是如此地稀少,如此地获之不易,那么我们更应该说,那些转瞬即逝的幸福与快乐,就显得更可贵,也更令人神往。

  如果上述我们的话不错,那么我们再看一看历史,也看一看我们身边的现实,我们就会看到,除了那些争强奋战的闻的而却占人类绝大多数的民众),对美好生活充满了向往,有了战胜苦难的力量和信心。一句话,快乐的人生是人类之所以能够奋进的最原始的动力之一,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它,它都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是经过数千年的历史验证过的。

  甚至于包括战争在内的一切政治行为和军事行为,它的终极目的,也是一种对快乐或快慰的追求。英国著名学者罗:素认为,对于统帅、首领和政治家、,军事家们,他们拓展疆域,扩大领地,聚敛财富,夺取金钱美女等等的一切构成各种战争的行为,在其终极处,我们也都能看到这些为首者们与随从们的快乐或快慰。

  不过,这种攫取快乐追求快感的行为,其代价太大。历史证明,求取生活的快乐或快慰,完全可以选择另一种行为,利用“温良恭俭让”,也可以取得快乐,而这种赋闲的快乐风范,或许正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层面,就连孔老夫子,这位至圣先师和他的弟子们在问志论道时,他的弟子们,曾提出了在暮春时节,结伴五六个人,带着几个随从,到郊外去,“浴乎沂,风兮舞雩,咏而归”的设想,他们这种向往拥抱大自然的闲散生活,当然也得到了孔子的赞许。而嵇康的“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当然也足可毕其志矣,岂望他哉?事实上,这些给后世人的影响,则是相当大的。

  所以,我们从人生的意义出发,在提倡奋进和竞争的同时,也提出生活的轻松、快适,浪漫,风趣和快慰。一句话,也就是,以快乐来支撑我们人生构架的另一个层面,在感悟的同时,寻找和执求与自然的和谐,在快适与奔放中,在自由与闲适中,去谱写我们自己的生命的礼赞,人生的欢歌。
  二

  那么,哪一些闲适的生活选择可以带给我们快乐呢?
  在传统文化的底蕴中,我们可以信手拈来许多集束着儒道释诠解的任性灵、超感悟、适山水、隐名姓、却功利、轻尘累等等的思想折光,这些折光既是儒道释的天然的融合,也是它们的天然的冲突的结果。而这种聚汇了融合与冲突的思维,常常以一种官方认可或默契的定式,充塞了一定的社会的空间,从而影响了许多人的行为选择与快乐的模式。

  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第一》)可见孔子的乐趣,正是一种休闲的乐趣。

  孔子曾问礼的老子,却主张使民无知无欲,道法自然。他愿得小国寡民,以试其无为而治。以他的“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三件宝治国,从而“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民,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六十七章)——老子的主张,固然是一种倒退,不足以师法。但是,老子这种恬淡的无欲的追求和以此为乐的满足,正是后世两千多年来某些闲居隐者们所师承和向往的。就是在今天,当我们品味当代休闲文化的总汇时,我们也能窥见到一点老子的“知足常乐”等某些主张的踪影。

  庄子的主张是“游”。将生存和方式淡化或虚化,以空泛的梦幻,注以不可企及的虚拟,从而使人们心灵的飘乎感进一步渺茫化和无迹化。而我们常人普遍存在的欲求、操守、激情,都可以弃之不顾,将生活层面中那些可以触及的一切物化,均藏匿于淡化的境界中,而将玄趣的温馨放大成充溢的快感。这些快感的品味,又常以心灵的自悟为转移,从而使道学的主张,同这种感悟融成一体。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老子与庄子的主张,才会成为后来的道家的根本,成为一种积淀于两千多年岁月尘寰的道家的人生美感和行为追求,而这种追求,贯穿在中国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始终,一直影响了中国的文人,尤其是那些不仕、未仕和致仕的文人们,成为他们毕生抱守的信条和不逾矩的人生之规。中国传统的休闲文化,其构架的材料上,更不乏这位善于观察蝴蝶的老人所发现的某些哲理的砖石。

  儒家与道家关于快乐和人生的主张,既互相浸润,又互相兼融,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的休闲这种生活方式,已深深地扎根在性情温良,心地慈善的国人的精髓中,以至在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史无前例的动乱与浩劫中,持逍遥观念的人数仍然甚众,在随声附合的背后,人们早在官方和世俗允许的范畴内,干自己的营生去了。而琴棋书画之大兴,仿佛也在此时悄悄地席卷神州大地。

  快乐的人生作为一种观念,为国人普遍所接受,  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伸手可及的文化视野里,到处都可以触及到它的脉搏。甚至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在世界各民族的休闲文化模式中,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休闲文化会像中国休闲文化这样如此地丰富,如此地放达,如此地诱惑人,如此地令人心驰神往,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古人,那样沉溺于休闲的雅趣中,以牺牲生命本原与创造力的辐射力,而甘心地在结草为庐的山之畔,水之滨,以一具钓竿,几亩薄田,糊口度日,而且美哉,乐哉。怪不得,中国不说上古和远古,就是春秋战国以来,可以留下来的建筑,包括宫殿、民居和祭祀的建筑物,都微乎其微,除了世代不停修筑的万里长城,我们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不动产,实在太少了。抛开战火的摧毁等一些人为破坏的因素外,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求意境而不求实惠和舒适的行为方式,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也制约了中国古建筑技术的发展,  以至于延迟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才突然发现,国人还在秦砖汉瓦的屋顶下生存着,我们实在是落后了一大截。

  正因为如此,对快乐的观念,我们更应“该在接受的同时,剔除其糟粕的一面,在生命之轻和民族伟业的沉重感上,重新规范国人的行为,使功业伟成,休闲适度,二者不可偏废,二者都得以长存。

  我们所倡导的,应该是具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健康的休闲生活方式,是陶冶民族情操和德守的一种文化行为,是增雅趣、倡情调、展瑰丽、求健美的多彩人生的一部分,唯有此,我们的生活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快感。

  让国人的快乐与自豪和他邦的艳羡同在!

  • 上一篇文章: 心态影响一生前途

  • 下一篇文章: 论休闲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0]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54]

  • 冯友兰:对于人生问题的一…[81]

  • 冯友兰:人生术[55]

  • 冯友兰:哲学与人生之关系…[7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安德罗波夫仅执掌苏联15个…[2]

  • 张文木:历史的经验值得注…[3]

  • 《求是》集中刊发5篇文化遗…[6]

  •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7]

  • 张文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7]

  •  
     相 关 文 章
  • 成功源于快乐付出[8841]

  • 危机管理6C理念[2136]

  • 论休闲[2809]

  • 智慧与美丽同行——李方华…[2340]

  • 经营快乐九大法则[2237]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