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教育精神 >> 教育方法 >> 正文  
  中日两国小学德育途径与方法的比较研究         
中日两国小学德育途径与方法的比较研究
[ 作者:孙炳海    转贴自:教育管理与执法电子图书库    点击数:3085    更新时间:2004-08-14    文章录入:水木

 

    一、日本中小学德育途径与方法的主要形式

  1.道德时间课

  道德时间课又称特色道德课,主要讲授行为规范、道德法则、公德品质和做 人的道理。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开设到初中毕业。这种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采用 讲授、讨论、交流、视听等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

  道德时间课以培养“道德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道德实践能力分为三层结 构:第一层是见识、判断和情感,第二层是态度与实践意欲,第三层是实践意志 力。重点主要是第一层与第二层,第三层内容主要由其他教育途径来承担。并且, 道德时间课强调在不同年级有不同要求。

  2.学科渗透

  日本文部省提出新学力观”,强调的一点就是为“道德时间课”真正“在谋 求与各学科与特别活动中的道德教育保持密切联系之同时,通过有计划的、发展 的指导对其进行补充、深化和结合。因此学校中各学科教学也承担了道德教育的 任务。

  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指出,国语科培养语言的实感和尊重国语的态度, 培养儿童团结、谦逊、爱劳动、有礼貌、智慧、同情弱小、见义勇为等品德。数 理学科则通过归纳推理等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合理的生活态度。通过音、体、 美等教学,培养学生快乐活泼的生活态度和欣赏美及创造美的高雅情操。

  总之,各学科的教学已经注意到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特点,有意识地进行道德 渗透,发挥综合教育作用。

  3.特别活动

  特别活动是日本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另一途径,类似于我国的第二课堂或活 动课程。

  其主要目的有五点:1.培养丰富的人生。2.通过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 3.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性。4.培养自主的、实践的态度和热情。5.发展自我 理解和自我实践的能力。因此,特别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突破时空限制,包容 性很强,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针对新出现的青年打架、逃学、吸毒等问题,及 时做出了恰当的调适。

  日本非常强调培养学生“公正心理”、“爱憎分明”的心理品质,对不同年级 有不同要求。并且,在这类活动中,日本将以前曾经忌讳的“性教育”和“人道 主义教育”及“国际化教育”列入了德育途径之中。

  4.整体教育

  整体教育是各种教育力量结合的统称。一方面指学校整体的教育工作,另一 方面指学校、家庭和社会结合的教育工作。

  日本强调创造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制。如制定“道德教育研 究学校制度、道德教育协同推进学校制度”,设置“道德教育推进校”学校与 家庭协作推进校 ,在“地区联合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丰富感情施策示范市町 村”活动,深入、广泛地强化了整体教育目标。

  二、日本中小学德育途径与方法的基本特点

  1.实用主义倾向:强调道德行为与实践体验

  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很早就传播到日本。战后由著名学者宫厚诚一、森 昭、永野芳夫等介绍,而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等思想 本土化了。

  日本注重将道德课联系生活进行实践。他们对中小学生进行的特别活动-- “无人岛教育”、“少年绿化团”等活动就突出了“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

  2.全面主义倾向:强调校内整合与大德育整合

  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吸取外来文化,长于创造性运用传统文化的民族。东西 方思想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日本民族薄弱的主体意识,成为日本取之不尽,用之不 竭的巨大精神财富。

  关于道德教育方法,日本借鉴了法国和美国的道德教育方法,并借鉴了中国 儒家的思想,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大德育体制。前文已涉,此 处不再赘述 。

  3.民主主义倾向:强调个性、突出学生主体

  日本认为民主主义就意味着价值的多样性,所以实现民主的目的和手段也应 该是多样的。日本在1990年重新颁布了中小学道德教育指导纲要,强调改革 道德教育、教学方法。学校把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具有主体性的 日本人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日本认为道德教育要培养积极自学的 人和能主动适应社会变化的富有创造性个性的人,应该培养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的人。

  4.民族主义倾向:强调“内部一致”和“群体教育”

  日本的群体观念很强。他们认为通过群体内部和谐一致与其他群体之间的竞 争,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而这种思想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凡事都强调团结 一致,集体的荣誉和利益高于一切。当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同样带着这种归属与 竞争心理成为社会上新的集团的成员。他们认为这种群体教育下培养出来的群体 观念和共同生活、协作的精神是一种美德。

  三、中日两国中小学德育途径与方法的比较

  1.两国中小学德育途径与方法的异同

  由于历史与地理的原因,深受儒教文化熏陶同处亚太的中国与日本在中小学 德育的途径和方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化倾向。 两国都开设有专门的道德课。日本的“道德时间课”与中国的思想品德”、“公 民”等课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采用直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念、行为规 范等意识领域教育。主要解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问题。二是都主张多渠道进 行教育。

  中日两国中小学德育途径与方法又有明显的差异。从总体上看日本的德育途 径与方法较我国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2.日本中小学德育途径与方法给我们的启示

  纵观日本中小学德育途径与方法,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是各种教育力量整合的保证。我国普遍认识到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教育 结合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只要三者结合较好,那么学校德育就相对简单而且效果 较好。

  二是增加学生社会实践,增强学生道德体验。中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内容与机 构是相当完备的,在某些方面处于世界前列。但中小学生发生的打架、偷窃、违 规行为也屡见不鲜,不是我们的学生不懂法或道德认知有问题。实现道德认知的 内化和外化为合乎时代要求的道德行为,除了保证各股教育力量一致外,重要的 一点就是像日本一样突出学生道德行为体验。无论是课堂的体验学习还是实际的 行为操作,都要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是突出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我国,德育过程与学生知行 脱节,往往过分强调应该怎么做,没有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过分突出权威作用, 却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与接受程度。日本当前的教育改革,强调培养独立的、 具有主体意识的、有丰富个性的日本人,目的是为适应将来国际社会的需要。这 同样是我国中小学德育过程中面临的课题。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中,把培养学 生的主体性当作了一项重大课题来深入研究,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今后仍 将在德育途径与方法中深入贯彻这一点,以适应新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饶从满、宋海春:《战后日本学校道德教育方法的嬗变》,载《外国教育研究》,1996(1)。

  2.饶从满、满晶:《战后日本现代化过程中的学校道德教育》,载《外国教育研究》,1997(6)。

  3.张琦:《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特色》,载《外国中小学教育》,1998(4)。

  4.陈俊珂:《美国大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载《比教教育研究》,1991(1)。

  5.李桂芝:《中日中小学德育途径与方法比较》,载《少年儿童研究》,1995(1)。

  6.李仲汉、朝其洲:《世界初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7.日井深大:《精神 道德 情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

  8.日 小林哲也著,徐锡龄、黄明皖译:《日本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8月第1版。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系

  • 上一篇文章: 张岂之谈入世后传统文化教育:立足本土 拥抱世界

  • 下一篇文章: 论青年的创新教育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美国人的“商人”…[51]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70]

  • 侯外庐西大治校[58]

  • 中国思想史的奠基人——侯…[58]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6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媒体盘点习近平引用过的邓…[5]

  •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5]

  • 血浓于水一家亲——中国是…[7]

  • 王世真:握紧命运的缰绳[19]

  • 王世真:要做开创性的事[23]

  •  
     相 关 文 章
  • 东方智慧和西方智慧的比较…[2863]

  • 克隆牛研究坎坷路漫漫[2037]

  •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2186]

  • “比较合理”离合理还有多…[1945]

  • 中西方纪录片种类比较及创…[3133]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