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民族思维 >> 组织与实施 >> 正文  
  “两弹一星”精神培育出的先进团队——记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空间综合电子技术研究室         
“两弹一星”精神培育出的先进团队——记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空间综合电子技术研究室
[ 作者:郑金武    转贴自:科学新闻    点击数:2085    更新时间:2004-07-10    文章录入:admin ]

 

  2002年以来,我国的“神舟一号”、“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飞船先后成功发射并实现回收,飞船上搭载的众多仪器设备,是进行空间科学实验的重要部分。保证飞船上全部设备的运转正常,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空间综合电子技术研究室是从事航天产品研制的单位之一,近十年来,空间综合电子技术研究室负责研制的39台航天设备在“实践四号”、“实践五号”卫星和“神舟一号”、“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飞船上参加了飞行试验,全部设备运转正常,圆满完成了载人飞船参试任务。

  此外,空间综合电子技术研究室在气象卫星数据采集系统、造纸系统的计算机自动控制、新型脑功能分析仪、863天基遥科学系统、空间飞行器自主运行技术等项目中作了大量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许多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奖6项,其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申请和获得发明专利多项。在2002年度中国科学院工作会议上,空间综合电子技术研究室荣获首届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团队的荣誉称号。

  把国家需求作为己任

  中国科学院是国家级的科研机构,作为中科院下属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室,中科院空间综合电子技术研究室一直把突破关键技术,解决国家急需作为自己的责任,勇于拼搏、不断进取,在航天科技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早在八十年代,针对我国在气象、水文、地震、地质等领域数据收集方面的落后状态,空间综合电子技术研究室开展了适于在广大国土,特别是人迹罕至的旷野应用的,全自动、高效的卫星数据收集系统的研究。在国内首先研制出全自动野外应用的数据收集平台和3米天线的气象卫星数据收集接收机,填补了国内的空白。研制成功的“SSP-II型数据收集平台”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在气象、海洋、水文等领域进行了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993年,空间综合电子技术研究室承担了载人飞船有效载荷公用系统的研制任务。公用系统是将分散的有效载荷联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统一与飞船的电源、数据管理、测控系统接口,完成对有效载荷的供电、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与传输的任务。研究人员不拘泥于当时传统的解决办法,而是对国内外各种航天器包括卫星、空间实验室、航天飞机、空间站的资料进行了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以1553总线为通讯网络的分布式数据管理系统,采用CCSDS空间数据标准的方案。这在当时是非常超前、非常先进的方案,采用这种方案在当时也是面临许多困难,有很大风险的。921-2系统副总师、研究室主任孙辉先研究员带领研究室的全体同志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1995年突破了1553总线接口、高速多路复接器等技术关键,取得了发明专利、完成了系统集成。空间综合电子技术研究室率先研制成功1553总线接口,完成有效载荷数据管理系统的集成,随后整个飞船数据管理系统也采用了这一技术,因而极大地推动了整个飞船系统的研制。这一方案与1996年国际空间站哥伦布设备舱最终确定的方案几乎完全一致,而我国的实现却远远早于哥伦布舱。采用这一方案我国的载人飞船已经成功地进行了三次飞行试验。即使在今天看来,这一技术仍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该系统1997年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的鉴定,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1998年该系统获得了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0年研究室承接了对外合作的“双星计划”项目中有效载荷公用系统的研制任务。“双星计划”是中国与欧空局第一个科学卫星的合作项目,具有重要的意义,得到中国政府和欧空局的特别关注。欧洲许多国家为这两颗卫星提供多台探测仪器,由于这些仪器原先都是为CLUSTER卫星设计的,其技术状态保持不变。公用系统的任务就是要设计与这些仪器的接口,完成对这些仪器的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研究室的科技人员们认真翻阅和研究了厚达一尺多的CLUSTER卫星的英文资料,搞清了欧洲仪器的需求,经过反复论证,采用了多项最新技术,设计和研制成功技术先进、使用灵活的公用系统。2002年9至10月空间中心组织了“双星”任务试验队赴英国,在伦敦的英国帝国理工大学与欧空局的仪器进行了对接和系统集成实验。空间综合电子技术研究室派出“双星计划”副主任设计师、室副主任陈小敏研究员等12名科研人员参加了试验队,约占试验队科研人员的一半。在此期间欧方专家对我国研制的设备的所有信号、协议和性能进行了严格的测试,确认我方设备的所有指标完全符合CLUSTER的技术要求,在英国成功地实现了与欧方仪器的对接,完成了系统集成。事后欧空局对我方研制的仪器和设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研制总结报告中写道:“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研制的有效载荷数据管理系统首次进行的接口确认测试就进行得非常好和非常成功”,“系统集成异乎寻常的成功证明了有效载荷数据管理系统与欧洲仪器的兼容性”。报告认为中科院空间综合电子技术研究室研制的系统比CLUSTER卫星的星上数据处理系统更小巧、灵活和高效。

  在完成型号任务的同时,研究室注意开展前瞻性研究工作。针对将来我国发展短期有人照料、长期无人职守的空间实验室和未来空间站的需求,研究室开展了遥科学技术的研究。在研究中注意科技创新,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圆满完成了863有关遥科学的研究专题,受到了863专家组的好评。针对未来天基信息网的需求,研究室还开展了卫星自主运行技术、高性能可重构计算机、高速高性能星载数据总线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些前瞻性的研究成果为未来8至10年的我国航天计划的有关领域奠定了技术基础。

  一丝不苟确保质量

  航天工程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一丝马虎,一台仪器的失效就有可能导致整个任务的失败,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一次严重的失败有可能使一支队伍或一个单位永远地失去从事航天科研的机会。空间综合电子技术研究室把“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元一失、一丝不苟、分秒不差”的精神作为日常教育的重点。室领导和老同志带头以身作则,严格要求,使研究室形成了良好的作风。在研制过程中每个成员都认真记录每一个实验数据,严格执行质量管理的每一项规定,决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

  现已退休的老同志谢春坚研究员对工作认真负责,刻苦钻研技术,数十年如一日。为了完成科研任务经常加班加点,放弃了多少节假日休息已无法统计。有一次大家正在实验室做实验,同志们突然发现他脸色苍白,说话和行动与平时也不一样。同志们劝他赶紧去医院,但他仍坚持工作。后来实在支撑不住了才到中心医务室简单检查了一下,休息了一会儿又接着投入到紧张的科研工作中去。无数的老科技工作者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认真细致、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科技工作者。

  青年科技骨干白云飞副研究员在做神舟三号飞船上高速多路复接器的高低温实验中,偶然一次发现了数据不正常,但在以后的多次测试中再也没有出现。这种现象很容易被误判为偶尔的随机干扰所致。高度的责任感和多年养成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促使白云飞绝不放过这一问题。他把仪器放到恒温箱一度一度地改变温度,反复地进行测试,查找异常的原因。经过几天的努力终于发现仪器中的晶体振荡器在37-40℃范围内振荡频率异常,使这一问题得以彻底归零,避免了仪器在飞行试验中出现问题。青年骨干周晴副研究员负责软件测试工作。她认真负责,刻苦钻研软件测试技术,严格按照软件工程化的要求编写文档和测试用例,测出了总线控制器系统软件的几个非常难以发现的问题。她所作的软件测试工作受到载人航天工程软件专家组的多次表扬。在研究室老同志的带动下,“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已经成为研究室每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正是这种自觉的严格要求,使得多年来该研究室研制的产品保持了高质量,受到了用户的好评。

  传承的“两弹一星”精神

  在多年的科研工作中,研究室领导深刻认识到从事航天领域的科研工作,需要自力更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拼搏进取,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培育和发展创新文化。空间综合电子技术研究室非常重视创新文化的建设,在这里,“两弹一星”精神在传承。

  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是党中央根据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着眼我国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时期的“两弹一星”。空间综合电子技术研究室从1992年起承担了应用系统在飞船上的总体系统:有效载荷公用系统的研制工作,任务异常艰巨也异常光荣。十一年来,研究室的全体研究人员,从零起步,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了工程建设的重大突破,研制成功了具有现代水平的有效载荷支持系统,为在飞船上开展我国尖端和前沿领域的科学实验做出了突出贡献。十一年来,研究室的全体研究人员不懈努力,不懈追求,付出了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在实验室里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形成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队伍。

  现在研究室的科研条件比十几年前好多了,但科研人员仍不忘艰苦奋斗,在研制工作中尽量降低成本,节约开支。1994年研究室积累了近百万元的科研发展基金,有的同志看到别的研究室有汽车,也建议室里买辆汽车,使工作更方便。研究室仔细分析了当时的工作需求,认为买车要比依靠社会交通服务花费大,因而就没有买车。而当年载人航天研究中计划拨款偏少,严重的影响了研制进度,研究室毅然拿出了多年积累的科研发展基金几十万元,购买了示波器等急需的科研设备,按时完成了当年的科研任务。

  航天工程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相互协作才能取得成功。在研究室里,每个人都尽量把困难留给自己,方便让给别人。年轻同志缺乏航天经验,老同志总是尽其所能进行指导。谁在研制过程中遇到困难,其他同志都热心出谋划策。由于航天产品都要求做环模老练实验,一做就是一个多月。而这时年轻同志也总是自觉照顾老同志,男同志照顾女同志,承担晚上值夜班的任务。

  空间综合电子技术研究室在工作中取得了众多成绩,但今后的路还很长。研究室的科研人员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在航天科技领域做出新的成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 上一篇文章: 与时俱进天地宽 志存高远民族兴——写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启动5周年

  • 下一篇文章: 领导者具有什么样的特质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66]

  • 侯外庐西大治校[54]

  • 中国思想史的奠基人——侯…[54]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8]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7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王世真:握紧命运的缰绳[15]

  • 王世真:要做开创性的事[19]

  • “核医学之父”王世真[18]

  • 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院士…[19]

  • 陈达:心远愈知宇宙宽[19]

  •  
     相 关 文 章
  • 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15482]

  • 建设先进文化 培育民族精…[7322]

  • 姚明与刘翔:代表华人精神…[8060]

  • 与其重构精神,不如再建社…[7382]

  • 书评:《狼图腾》对团队和…[2543]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