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  
  饶子和:“掌”握人生         
饶子和:“掌”握人生
[ 作者:徐妍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5599    更新时间:2004-06-05    文章录入:水木

 

    饶子和简历:
  1973~1977年在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生物物理专业学习,1977~1979年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任研究实习员、1979-1982作为梁栋才院士的开门弟子攻读硕士研究生,1982~1985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助理研究员,1985~1989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89~1992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实验室作博士后,1992~1998年任牛津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实验室研究员,1996年回国后至今历任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结构生物学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导,1999年至今任清华大学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研究所所长,2000年至今任蛋白质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03年起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0年出生于江苏南京的饶子和,其经历看似简单,但长达30年的求学和科研经历,对于他这样一个有心而能“掌”握人生的人而言,却是极为宝贵的。

  饶子和早在国外时就很知名,特别是他在英国牛津期间,那会儿他当过全英学联的主席,也创立过中国留英学者生命科学会。

  饶子和还在国外时在国内也很有名,因为他几乎每年都要被邀请回国参加学术活动,并经常利用机会呼吁发展中国结构生物学,直至他的正式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纳。

  所以实际上当饶子和准备回国时,他的知名度已很高,几家单位请他去工作,最终他还是选择了清华。

  饶子和在他回国的第七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回国七年多来,尽管他偶尔也在媒体露一小脸,他还是成功地躲过了一些媒体的炒作与干扰,终在学术上屡有所获,2003年当选院士。


  留学生涯

  饶子和1977年从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物理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并有幸成为当时的所长梁栋材先生的开门弟子。能做梁先生的研究生,很荣幸,他当时是中科院最年轻的学部委员(院士)。跟随梁先生读完硕士,饶子和就留在生物物理所继续从事科学研究,也做出了一些成绩。

  当时国内正盛行“出国潮”,饶子和也受当时这种潮流的影响,开始多方联系出国学习的事儿。

  1983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医学院的Neil Isaac教授邀请饶子和参加他的研究小组。凭借当时在国内从事科研工作的经验,饶子和很容易就申请到了奖学金,拿到了Offer。但因梁先生不同意他走,饶子和出国的事也就这样先搁下了。

  但Isaacs教授却一直对饶子和颇有兴趣。1984年,恰巧梁先生到德国汉堡参加学术会议,Isaac教授也出席,他就当面向梁先生提及饶子和到墨尔本大学学习和工作的事情,梁先生当场就答应了。 

  1985年初,饶子和开始了自己在海外学习发展的征程。在墨尔本大学顺利拿到博士学位后,他选择了到英国牛津大学作博士后。最终选择到牛津大学,对饶子和来说,也是偶然中的必然。因为邀请他到牛津大学的Stuart教授,1981~1982年曾作为英国皇家学会Fellow在梁先生的实验室作过博士后,他们在北京时就有很密切的工作关系,而且当时牛津大学的研究和梁先生的研究是一脉相承的。当然,女儿的教育问题也是饶子和考虑到牛津的重要原因之一,谁不愿意把孩子送到牛津和剑桥去学习呢!

  1989年,饶子和到了英国牛津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实验室,直到回国前,从作博士后到作研究员,他再没有离开过牛津,没有离开过这个世界一流的实验室。

  谈起自己的牛津生涯,饶子和至今还能一口气地说出个中的许多独家感受:

  牛津为他的学术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氛围。在饶子和看来,从事科学研究,既要全身心投入,也需要给自己留有一定的空隙,让自己的脑袋始终保持清醒,更要和其他人保持接触和交流。而从某种意义上说,牛津大学正好为这种学术交流提供了更好的氛围和一流的平台,他在牛津他聆听过许多大师名人的精彩演讲。在牛津的中国学生很多,大家之间的交流也很多,饶子和因此受益匪浅。

  牛津让他懂得了为大家和社会多做一些有益的事。饶子和在牛津时,已没有年龄优势。但他一边做科研,一边也做一点学联工作,从牛津学联主席做到全英学联主席。后来他们还组织成立了中国留英学者生命科学会这一专门的中国学者学生学术团体。

  牛津培养了他在科学上穷追不舍的精神。“我爱科学,就怕科学不爱我。”这是饶子和的口头禅,一度被当时在留英朋友中广为流传。

  在他看来,做科学研究就是要有穷追不舍的精神,也就是所谓的dedication。那些具有挑战性的大课题,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你能出成果。即使花了5~6年时间做出一篇文章在CELL上发表,但事先谁也不知道究竟几年能做出成果来。做科学研究,还就得耐得住寂寞,讲究一点穷追不舍和奉献的精神,机遇确实只会垂青有准备一直在努力的人。

  牛津使他在学术上有了质的飞跃和进展。饶子和在牛津做出了一些比较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其中较为重要的是,测定了艾兹病毒基质抗原的晶体结构,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艾兹病毒分子的装配模型,为抗艾兹病毒药物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Nature编者按);测定了人类凝血酶因子IX的类表皮生长因子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阐述了人类表皮生长因子的生物学作用机理。

  饶子和向来认为,“做好事情才能回国,回国则可以做得更好。”1995年是饶子和自认为在牛津颇有收获的一年,“十年磨一剑”,那时候饶子和感觉自己的学术水平达到了一个高峰,“想做出点成果再回国做事情”的愿望终于可能变成现实。

  “当然,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知识分子有了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做科学研究是个非常好的时机,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饶子和淡淡地说起当年选择回国时的想法。


  选择清华

  1995年年底,经过深思熟虑,饶子和起草了《发展我国结构生物学的建议》一文,转送给国内有关部门。结构生物学是一个专业跨度较大的新兴学科,它涉及基因组分析、分子克隆、蛋白质的表达、纯化、结晶、X-射线衍射、晶体结构解析、结构与功能关系分析、蛋白质工程以及药物设计等方面,同时还需要与疾病、生理功能相关的背景知识。

  他的建议和他想回国发展的消息被披露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对他都表示欢迎。当他向清华大学提出,要建立一个投资50万美元的实验室,而清华却令人吃惊地同意,并在短短几个月里就落实了他的条件时,饶子和受到很大震动,感到只有真正想要发展的社会才会对科学家如此重视与信任。就这样,他选择了清华。

  1996年9月,饶子和开始了在清华生物系创建结构生物学实验室的工作。当时他提出,5年之内不担任任何行政职务。 


  著名学者林家翘(左)参观饶子和(中)的清华生物系创建结构生物学实验室,与在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的Mark Bartlarm(右)在一起。

  回国后的饶子和赶上了很好的机遇。科教兴国战略和灵活多样的人才政策,逐步形成了众多的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国工作的大环境、大气候。在科学领域,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顺利进展,开启了揭示全部的人类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的三维精细结构,进而阐明其生物学功能的大门。而饶子和正好一直从事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能够赶上该领域研究的黄金时期回国工作,机会难得。”他经常这样感慨。

  凭借在国内外十几年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饶子和逐步练就了对科学前沿的洞察能力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研究模式。回国后,他特别注重平台与团队的建设,使结构分析与生物学的功能研究形成有机的联系,他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清华大学的结构生物学学科,组建并主持了一个包括计算生物学,基因组分析,基因克隆,蛋白质表达、分离、纯化、结晶及X射线衍射与结构分析在内的多学科交叉的,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结构生物学实验室。

  实验室的发展速度之快也出人意料。目前,清华结构生物学实验室拥有了世界水平的先进仪器,具备了从事后基因组、结构基因组学以及创新药物研究的硬件条件。而研究人员也从最初饶子和和一个研究生,发展到现在的三四十人,其中大部分是国内名牌大学的高才生,还包括一些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博士后和访问学者。大家常常不分昼夜与节假日地工作,实验室呈现一片繁忙景象。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哈勃教授到这里参观时说,连他都想来这个实验室作访问学者。

  饶子和特别注重结构研究的系统性,并把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学科前沿的问题结合到一起,使之成为研究的突破口。他及他领导的研究组已经表达出200多个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蛋白质,并解析出了55个重要蛋白质的精细结构。在J Biol Chem.上发表了IgA受体-CD89的晶体结构研究成果并获得该期的封面;继1995年在Nature上发表了艾滋病病毒的蛋白质结构8年之后,饶子和研究组在2003年7月在世界上又首次成功地解析了SARS病毒的主要蛋白酶3CLPRO及该酶与抑制剂形成的复合物的三维空间结构,揭示了该酶与底物结合的精确模式,并发现该酶与同一种抑制剂有着不同的结合模式,为抗SARS药物的发现奠定了重要的结构基础。该研究的论文已经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最近,饶子和研究组在SARS主蛋白酶(3CLpro)抑制剂的筛选研究中又取得一些令人兴奋的新进展:获得了3CLpro突变体及其底物复合物的三维结构,获得了3CLpro及其非多肽抑制复合物的三维结构。

  饶子和特别注意“大科学”与交叉学科研究的组织工作,他作为首席科学家或项目负责人承担并主持了包括国家“973”、“863”、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项重要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截至2003年10月,已发表论文105篇,包括在Nature,Cell,PNAS,J Biol Chem.,J Mol Biol.,J Am Chem Soc.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早期发表的30篇论文被引用次数达到413次,其中他引391次。近三年多来,饶子和研究组发表论文77篇,其中包括发表在PNAS,J Biol Chem.,J Mol Biol.,J Am Chem Soc.,Biophys J.,Protein Science等高水平论文20余篇。


  科学平台

  2003年初,一向没有新闻的饶子和突然被任命为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长。饶子和要离开清华?原来是求贤若渴的中科院看中了饶子和在科研领军方面的才能,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的今天,当年在饶子和回国时没有胜出的中科院与清华达成了默契,借用饶子和科学思想和科研组织能力,让他带领生物物理所走出一片新天地。 

  生物物理所是饶子和的老家,他的恩师梁栋材院士还在这里“老骥伏枥”。一年所长下来,在尽可能不影响清华这边实验室科研工作的前提下,饶子和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以生物物理所为依托搭建国家级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这件事情上。

  在饶子和看来,包括他在清华从无到有建立实验室做出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那做的也只是“小科学”而不是“大科学”。他说,所谓“小科学”,也就是说所从事的科研项目只是特定小目标,只是一个短期计划,其要求的总费用低但单位费用高,其以科学假设为驱动力,只需要简单的管理机制,并主要依赖个别科学家的作用,由单个科学家负责便可完成。而“大科学”正好相反,所从事的科研项目是整个领域的大目标,执行的是一个长期战略,其要求的总费用也许稍高一些但单位费用却很低,其以科学问题为驱动力,必须要有复杂的管理机制,并主要依赖团队的力量,而且是多学科交叉才能完成。

  基于此,饶子和以具有可比性和参照性的基因组科学研究平台为例,来谈论和规划他心目中理想的蛋白质科学平台构想。他说,基因组科学研究平台已产出了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其在“非典”时期又一次展现了科学平台的重要作用。而基因组科学的深入发展,把蛋白质科学推入当代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该领域正在酝酿着与国家发展和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大突破。在他看来,如果以我国基因组科学研究平台为楷模,不失时机地在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园率先建设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对我国全面进入国际蛋白质科学研究的前沿,做出一流的研究成果,培养我国蛋白质科学研究人才,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饶子和把蛋白质科学当作基础研究和生物产业的重要源泉,在分析了蛋白质科学研究的国际态势和我国蛋白质科学研究的现状后,他把自己想要构建的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概括为:瞄准21世纪与蛋白质科学相关的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理论问题;面向国家经济建设、人类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重大需求,支撑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和项目的实施;实现蛋白质科学研究核心和关键领域的突破。

  饶子和把自己的这一目标划分为三期计划,其中2003~2004年的一期目标----“以北郊北京生命科学园为基地,依托生物物理所,启动平台体系的部分重要设施及相应技术支撑队伍的建设;同时,产出一批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通过了以强伯勤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的论证,并获得了中科院的批准,已开始实施。

  当你听饶子和跟你滔滔不绝、兴奋不已地谈起这些时,你会感觉饶子和像变了一个人似的。饶子和说,清华的实验室不会丢,要继续做出一流的成果,但身处生物物理所的环境,面对院领导和全所人员的期待,再加上自己一贯以来对蛋白质科学研究的洞察,没有理由不通过这样一个岗位的机会为中国的蛋白质科学轰轰烈烈一把。


  “掌”握人生

  饶子和的经历看似简单,但长达近30年的求学和科研经历,对于他这样一个有心而能“掌”握人生的人而言,却是极为宝贵的。

  他说,科学研究的经历告诉自己,要想在科研上有所突破并取得成功,离不开广泛的国际合作与国内合作。

  他说,回国工作的经历告诉自己,中国的科技和人才环境正在不断优化,中国对海外学子的吸引力,不仅仅体现在能够提供比过去好得多的物质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能够提供一种优越的科研学术环境。

  他说,回国工作的经历还告诉自己,中国在世界科技竞争中的实力正在大大增强。一个强大的国家对科学家个体来说是个令人鼓舞的坚强后盾,也意味着个人价值的重要提升。

  他说,担任生物物理所所长,这对自己是一件十分矛盾的事情。当年回国时没有到这里,现在来也是想在这里做一点事情。当然,做别人想都不想或根本想不到的事情,总要付出更多。

  他说,作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求是”奖获得者、“何梁何利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清华大学责任教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长以及中科院院士,他深感自己重任在肩。
“但好在自己投身生物学研究以来,每一步的发展,都有国家给予的信心和支持,都有名师高人给他指点,都有同行、同仁的倾力配合与支持。”其实更关键的是,对于自己每一步的发展和转变,饶子和都能审慎分析,准确判断,合理抉择,“掌”握人生。

  • 上一篇文章: 贺福初:驰骋在“微观世界”

  • 下一篇文章: 神医扁鹊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57]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3]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55]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5]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69]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林同奇:“我家才子,一生…[11]

  • 林同济的“道家回归主义者…[12]

  • 不懈追求的学者林同济[6]

  • 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6]

  • 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5]

  •  
     相 关 文 章
  • 熊庆来的求索人生[2758]

  • 从“学历化社会”走向“学…[2827]

  • 人生成功三步曲[3047]

  • 珍惜年华 笑对人生——访…[2617]

  • 得益爱好 充实人生[1666]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