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专题 >> [专题]总论民族精神 >> 正文  
  民族精神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关系         
民族精神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关系
[ 作者:杨争红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3360    更新时间:2004-04-07    文章录入:水木

 

    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中华民族精神在素质教育中给青少年的素质发展以强大的精神动力,对青少年成才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民族精神是历史的、民族的,又是现实的、发展的,因此,在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民族精神教育时,要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1、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民族是由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相联系,由此形成的具有共同的心理素质、思想感情和文化观念的一个共同体。民族精神就是这个共同体赖以发展和壮大的精神动力。自古以来,有中华民族存在,就有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从中国文化传统中提炼出来的,又为文化传统所涵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精华部分,即中华民族精神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为载体的,也即以流传几千年的儒墨道法文化为载体,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影响最为突出。从中华民族精神的孕育、形成和发展来说是历史的,然而中华民族精神就其本质来说又是长存的、不朽的。中国古代所孕育、发展和形成的传统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如“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仁民爱物”、“厚德载物”的博爱精神;“以和为贵”、“和协万邦”、重视“人和”、强调“德莫大于和”的团结友善、热爱和平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精神;“与时偕行”、“革帮鼎新”、“日新又新”的革新精神等,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中华民族在不断发展、不断前进,同样地,中华民族精神也随之不断发展、丰富,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性。我们要古为今用,结合时代的要求,立足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之,并赋予其新的意义,它就必须显示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不断指导、促进我国战胜困难,夺取一个又一个新的伟大成就。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对此已作出证明。如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不断地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革命精神;以“张思德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为代表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代表的新的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精神等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华民族精神又不断地发展以适合时代的需要,产生了一些新的精神,即:以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代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以“抗洪精神”为代表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精神;以徐虎、李素丽、李国安等为代表的新的“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等等。可以预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推进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华民族精神必定会与时俱进,不断体现时代性,得到新的发展和充实。这要求在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时,既不能固守“本本”,又不能完全脱离“本本”,而应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2、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民族精神,不同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心理意识和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它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中,由50多个成员共同创造和培养的,并经过各个民族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通过思想感情、意志信念、心理素质、道德观念等长期的相互交融凝聚而成的,是所有各民族共同精神财富。中华民族精神是世界上所有民族精神中的一种。这正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这便是民族性。
    当前,全球化势不可挡,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加速发展,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日益密切、频繁,世界正在变小,地球日益变为“地球村”。全球化对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与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船。民族精神的概念是近代从西方传到中国的。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者向西方学习,提出了中华民族精神概念。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使得我国人民渴求富强的民族心理能量得到充分释放,西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入及应用使得我国取得了经济总量的扩大和增长,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接轨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法律环境的优化和完善。这一切都有助于我们吸收外来的有益文化,推进我国文化建设。历史上,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形成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在吸纳、兼容外来有益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在兼容并蓄中不断形成的,它本身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当今,开放与交流成为一个民族获得生命的重要渠道。面对全球化,每个民族的民族精神都面临如何面对世界、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具有五千余年历史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精神尤为重要和突出。因此,应该从世界性的视野来坚持民族性,在民族性的基础上追求世界性,把世界性与民族性统一起来,主动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即民族精神,又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以人类文明尤其是人类创造的最新文明成果来丰富中华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并驾齐驱,共同走向未来。但是,我们在对外开放、学习、引进、接轨的同时,由于种种原因,致使社会上有些人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无所适从,陷入全盘西化的危险境地,也有些人无法适应新形势下中外文化融合的发展趋势,固守文化自珍的保守心态,企图全面回归传统文化以求心安。我们要坚决克服对待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心态,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民族排外主义。
3、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中华民族精神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和锤炼,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正因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存在及不断发扬光大,才使得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不但没有式微或消失,反而象滚雪球般,越滚越大越滚越紧,诚如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早在20世纪中叶所指出:“从孔子时代以来,古埃及、巴比伦、马其顿、罗马帝国都先后灭亡,只有中国通过不断时化依然生存。”这里指的是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一个理论的凝聚作用和促进作用。
    中华民族精神象世界上任何理论一样,要随着经济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一旦它与本民族的经济社会实践相脱离,便成为无本之源。当前,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目的在于用它来团结、指导中华民族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今中华民族最大最重要的实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途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因此,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显然是处于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中。既然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和科学技术的角逐中不可或缺,它必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走向现代。要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就必须努力实践,努力贯彻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把普及科教兴国教育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统一起来。中华民族精神只有和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随着这个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丰富,才能不断地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丰富、充实,才能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4、弘扬和培育,重在培育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是大力弘扬和精心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从弘扬的角度看,中华民族拥有五千余年辉煌灿烂文化发展史,孕育、形成和发展各民族人民认可的内容丰富的民族精神,加上我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充实、丰富了民族精神新的内容,使中华民族始终以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不仅要在学生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而且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宣传。
    从培育的视角看,党的十六大提出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从幼儿教育开始,各级各类学校要运用各种有效的教育载体和手段,创造育人的文化氛围,精心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同时,学校要与家庭、社区、城镇、农村开展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整合校内外德育资源,构筑校外精神家园,丰富学生课外、寒暑假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当前,在对青少年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中,弘扬和培育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弘扬能为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提供德育资源和舆论支持,而培育则为学生民族精神的弘扬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和接受能力。弘扬民族精神即将民族精神光大并传播出去,它是学校德育一贯倡导的,只是以往缺乏牢固的培育基础,导致德育效果不佳。培育则强调从幼小开始培养,并使之发育成长,侧重于探索其内在规律性,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其重要性未被认识,因而这项工作未得到重视,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极大不利影响。培育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更加切合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境外西方文化作为“强势”文化进入我国,加上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社会阅历浅、知识结构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历史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尚不成熟,生理、心理发育尚未健全,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激荡下,往往出现食洋不化、良莠不分,产生思想上的困惑和迷惘,无法对社会文化热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此外,青少年在成长、成才过程中,也迫切需要民族文化滋润心灵、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精神支撑。所在,在学校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中,弘扬和培育,重在培育。

  • 上一篇文章: 民族精神万古常新

  • 下一篇文章: 探寻中国和平崛起之路:创造条件突破局限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1]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5]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8]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1]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7]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4]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1]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0]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 教育改革提案[4115]

  • 第二个公民道德宣传日:构建…[7002]

  • 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15879]

  • 教育,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13126]

  • 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强我中华…[22157]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