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强国之路 >> 人才强国 >> 正文  
  吹响人才强国的号角         
吹响人才强国的号角
[ 作者:朱玉 孙承斌 翟伟    转贴自:山西日报    点击数:1244    更新时间:2004-04-04    文章录入:水木

 

    只有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才能聆听到“强国”和“人才”这两个词碰撞后从历史深处传来的回声。
  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间表后,中国怎样才能完成对小康大目标的冲刺,以及对世界最高经济水平的追赶?
  形势逼人。时代发出了紧迫的呼唤:小康大业,人才为本。
  嘹亮号音发出强烈信号 人才强则国强
  人才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命脉,这个道理早已成为共识。
  发达国家不仅重视本国人才,而且还通过各种手段引进人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阶段,攻入德国本土的美军不热衷于拉运工厂的设备和仪器,却把大批德国科学家抢运回国。大量吸引和争夺世界各地的人才,是美国取得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诀窍之一。
  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开始着力营造一个以高新技术为代表、以科技为统领的新生产力系统,其核心是以知识、技术、信息为内容的人才资本,人才资本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故而美国麦肯锡公司20世纪80年代即预测:世界将爆发人才大战。因此,对人才的争夺战在全球范围内打响。
  “从世界各国振兴史看,每一次成功的经济追赶,都同时伴随着人力资本的先行追赶,人力资本追赶是经济追赶的先导。”全国政协委员叶建农说。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人口资源丰富而人才资源相对缺乏,不能尽快把人口多的压力变为人才多的优势,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
  据统计,我国1990年-1999年新增劳动力总数为1.89亿人,其中大专以上技术人才仅占3.5%,有36%的新生代劳动力还达不到初级技术所要求的文化程度。劳动力素质不高,高素质人才相对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瓶颈。
  近年来,我国干部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格局正在形成,人才环境逐步优化。但仅仅如此还不够。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上再建新功需要人才支持,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人才参与,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发展需要人才充实,因此,对人才强国之路做全局性、长远性和系统性思考,对人才政策做符合历史要求的调整,才能切合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奋斗目标,也切合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
  “给翅膀减负让雄鹰展翅高翔”
  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今天中国拥有的科技人才绝对数量甚至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但在这种绝对数量增长的背后,却是较低的专利与科技产出量,高级人才供应严重不足。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日前完成的《WTO与中国人才资源开发研究》报告指出,当前深层次的体制性障碍成为影响我国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重要因素。
  为人才成长“把脉”之后,专家们认为,要使人力资本重新释放活力,就必须下力气消除4种久治不愈的“顽症”:
  人事档案变成卡人的“撒手锏”。机关、事业、企业3种人才所有制形式之间的鸿沟,成为长期阻碍人才自由流动的关卡。南京大学不久前举行全球招聘,去应聘的近百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其他名牌高校、科研院所的教师和学者,都是瞒着单位和周围的人。据说有个中科院的博士还和南大订下君子协定,要求为他保密。
  评价标准以职称官位论英雄。为什么会形成人为的人才闲置和浪费?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认为,关键是目前人才评价和考核制度存在缺陷。因此,公正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急待建立,要注重学术技术地位和实际作用,不应以学历论高低,不以职位论短长,不以论文多少论英雄。
  能进不能出,磨平人才锐气。人才管理缺少动态变化,使人才“有进无出”,让不少人渐生暮气。专家建议,在两院院士、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对超过一定年龄的,除保留有关荣誉或待遇外,不再享有其他权利并承担相关义务。重要岗位和重大项目负责人、首席科学家要有一定的任职年龄限制。
  一流人才难获一流报酬。由于缺乏激励机制,目前中国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收入平均水平仅仅是职工收入的2倍至3倍,这与他们承担的责任不相称。事实证明,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不但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也是留住人才和保护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
  向人才强国的“高地”冲锋
  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人才工作出现了几个历史性拐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著名论断。
  2000年,江泽民以敏锐的战略眼光作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述。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从“两个尊重”,到“四个尊重”的提出,人才观念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2002年,中央对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行了部署。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把人才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揭示了人才工作与国家富强的内在联系,标志着我国的人才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继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后,中央又提出了党管人才原则,标志着党的人才工作的基本思路、战略理论和宏观布局逐步形成。
  今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对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进行了研究和部署。这一举动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人才工作重要思想的全面继承和一以贯之,充分体现了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说明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梳理历史的脉络,我们可以发现,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以来,党中央先后提出科教兴国、依法治国、人才强国,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靠科学、靠法制、靠人才来治国强国和执政兴国,揭示了靠科学、靠法制与靠人才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党按照中国国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提出的不同的、但又适合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治国大略。
  在一脉相承的治国大略构架下,在人才强国的号角吹响时,我们热切地希望突破人才概念的桎梏,突破体制的障碍,突破旧的、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束缚,让人才的创造力充分涌流。
  中华民族人才众星闪耀、群贤毕至之日,即是中国腾飞之时。

  • 上一篇文章: 人才强国战略的六大突破

  • 下一篇文章: 人才强国,别忽视党外人士!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5]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8]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0]

  • 宇树科技机器人创始人王兴…[20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7]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3]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48]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0]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 从人口大国走向人才强国[1676]

  • 人才强国唱大风——三论树…[1720]

  • 抓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1533]

  • 人才强国将列为国策[1587]

  • 中国人才现状透视:开拓人…[2467]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