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教育精神 >> 教育方法 >> 正文  
  略论邓小平的教育思想         
略论邓小平的教育思想
[ 作者:李敏 陈建军    转贴自:教育探索    点击数:1892    更新时间:2004-04-03    文章录入:水木

 

邓小平教育思想,对于我国胜利实现跨世纪战略目标,到21世纪中叶使我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对邓小平教育思想作一些分析和研究。

一、强调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亲自抓教育这一基础工作。他说:“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他针对中国比较贫穷,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实际情况强调指出:“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由此可见,邓小平同志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整体格局出发,提出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其一,必须从现代化建设、科学技术、教育三者的有机联系中认识教育的重要性。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可能有农业、工业、国防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根本上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的人才;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其二,必须从国家的前途,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高度认识教育的重要性。我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以自力更生为主,靠全体人民的艰苦奋斗,而在高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劳动者的素质不高是不行的,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又取决于教育的水平。中国教育所培养的下一代不仅关系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也影响到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当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其三,教育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而且是全党全民的大事。农业、工业、国防的发展必须靠科技和教育,教育是发展经济的基础。因此,“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

二、强调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改革

1.坚决稳妥地进行教育体制改革。1978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我们要全面地正确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方向,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大的提高。”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改革的思想,对教育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于1985年5月27日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着重提出,教育改革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改革教育管理体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邓小平指出:“教育事业,决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各级党委要认真地作为大事来抓。各行各业都要来支持教育事业,大力兴办教育事业。”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就必须扩大和增加地方发展教育事业的权力和责任,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充分调动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农村、农场各级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广大群众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基础教育得到重视,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教师待遇有所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克尽职守,就能从根本上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2.认真抓好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教学改革首先要端正教育思想,转变观念,把发展学生的智能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是对教学内容的改革。邓小平同志指出:“关键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的改革,主要是以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为中心,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3.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是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小平同志早在1958年就指出:“教育方面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普及与提高的问题。”“光普及不提高,科学文化不能很快进步;只提高不普及,也不适应国家各方面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方针是,一是普及,二要提高,两者不能偏废。”这一论述,既抓住了教育方面的主要问题,又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普及与提高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也是发展教育的两个主要环节。邓小平同志关于普及与提高的辩证思想,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教育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普及、不断提高的过程。在提高—普及—提高的循环运动中,教育的水平不断达到新的层次。

三、强调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四有”新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邓小平同志1985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概括了社会主义新人素质的主导要求,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1989年政治风波后,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为此,邓小平同志要求发挥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采取各种形式,在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抓紧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要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以及法制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等,从而使教育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

2.指明“三个面向”的教育发展方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同志在1983年9月8日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这是邓小平同志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出发,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根本性指导方针。

(1)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它指的是通过推进教育的现代化而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服务。要求教育能够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并通过教育的基础作用和传播作用,促使人的现代化和生产的现代化。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如果说20世纪仍然属于“财富源于物资资源”的时代,那么21世纪将完全进入“财富源于人力资源”的时代,所以教育自身的现代化又是国家现代化的条件。

(2)教育要“面向世界”。是指办教育既要从中国的需要与条件出发,打破传统教育闭关自守的狭隘性与封闭性,扩大对外交往,着眼于世界发展的趋势来考察中国教育问题,学习外国教育之长;又要避免别国教育发展过程中走过的弯路,防止和克服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局限性,在比较中增长见识。只有面向世界,才能实现教育自身的现代化。对此,邓小平同志反复指出,不要把自己置于封闭状态和孤立地位,要重视广泛的国际交往,大胆吸引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使社会主义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把封闭型的教育改造成开放型的教育,从而培养现代中国人,培养在开放的中国和世界范围内交往与开拓的中国人。

(3)教育要“面向未来”。这是由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也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的需要。因为教育事业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其周期长,见效慢,效益滞后。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就是塑造未来。因此要求教育的规划、投入要适当超前,“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需要,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让教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这是时代精神所要求的”。

今天,新科技革命、“知识经济”已在全球范围内初露端倪,世界各国已在构建知识化社会的时代特征。未来将会怎样,具体虽不确定,但肯定将使各方面都迅速变化,这是确定的。面对这样的“未来”,教育不得不为“中国人的明天”着想。所以,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高瞻远瞩、放眼未来,更需要冲破陈腐保守的思想阻力,更需要自觉地变革传统教育,以培养出具有丰富个性和创造力、能把现代化建设引向未来的人。“三个面向”是邓小平同志从现代化角度、世界角度、未来角度深刻分析中国国情和当代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形成的思想结晶,反映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客观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四、强调教师的地位和师资队伍建设

在1978年4月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 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他还说:“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工作者是崇高的革命的劳动者。”“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要研究教师首先是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制度。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人们努力从事教育事业。”“对于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大张旗鼓地予以表扬和鼓励。”目前,“限于国家的经济力量,我们一时还难以较大地改善教职员工的物质生活待遇,但是必须为此积极创造条件”。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稳定合格的教师队伍,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关键。因此,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教师不但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其次,要提高教师的业务知识和教学水平。邓小平同志说:“要加强教师的培养工作。要让一些好的教师,当教师的教师,大学教师要帮助中学教师提高水平。”“要把师资培训列入规划,列入任务”,实现素质教育的转轨,任重道远,各级教育部门不能不努力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比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举办各种培训班、进修班,编印教学参考资料等,大力培养师资。”“师范大学要办好,省、市管的师范院校,教育部门也要经常派人去检查。不办好师范教育,教师就没有来源。”师范教育是教育的“工作母机”,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基础。

学校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主体,只有认真抓好学校教育工作,坚持“三个面向”,树立科教兴国的意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现素质教育,切实把学校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真正把重视教育落在实处,才是贯彻和落实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体现。

  • 上一篇文章: 优质教育是一种优质生活

  • 下一篇文章: 反思能力:教师的一种必备素质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68]

  • 侯外庐西大治校[56]

  • 中国思想史的奠基人——侯…[56]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63]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72]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王世真:握紧命运的缰绳[16]

  • 王世真:要做开创性的事[21]

  • “核医学之父”王世真[20]

  • 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院士…[22]

  • 陈达:心远愈知宇宙宽[23]

  •  
     相 关 文 章
  • 坚持党的路线,改进工作方…[730]

  • 教育改革提案[4028]

  • 教育,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13044]

  • 爱因斯坦奇迹对中国教育的…[6646]

  • 反对教育乱收费的另类之见…[4995]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