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教育精神 >> 教育方法 >> 正文  
  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格         
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格
[ 作者:姜鸥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1640    更新时间:2004-03-06    文章录入:水木

 

    马斯洛在《人性能达到的境界》中写道:“我们必须变得对创造过程、创造态度,有创造力的人更感兴趣,而不单是对创造产品感兴趣”“造就这种人的社会将生存下来,不能造就这种人的社会将灭亡”。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们的责任,而培养这种人才重点是:从小对他们进行创新人格的塑造。
  创新人格指创新精神或创造性个性倾向,是创造性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性保证。它是实现创新所表现出来的与一般人相异的那些心理特征。创新人格的组成成份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既有显示个体差异的特征,也明显地表现有相似的或共同的趋向,由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个人的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不同的人格特征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影响是不同的,心理学家把这些人格特征分为以下几种对立人格:
  a.从众型与独立型人格;
  b.刻板型与灵活型人格;
  c.偏狭型与容纳型人格;
  d.被动型与主动型人格;
  e.浅表型与痴醉型人格。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在塑造学生创新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教师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创造动机,发挥学生创造性潜能,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优化发展创新人格特征,从而促进小学生人格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实现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人才的要求,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下面仅就小学数学学科培养学生创新人格谈几点看法。
  1. 自主探索,培养独立型人格。
  独立型人格表现为喜欢独立自觉地思考问题,不怕团体的压力,爱用疑问的眼光来审视事物,敢于提出异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标新立异,积极努力探索未知问题,它反映了思维的深度及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把握程度,是鉴别一个人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问题情景,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提供独立思考的时空。
  例如教学口算“57+26”时,教师先提出问题:“你能根据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然后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探索,得到了不同的方法:
  
  
  接着要求学生相互交流,说出自己思维的过程和解题的方法,总结时教师对每一种做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让每个人根据理解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算法。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有了个体独立思考活动的机会,促进他们按照自身的思维风格、方式、习惯、特点,不断生成“自我产品”并在相互交流中,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异议。
  像这样,经常给学生以独立思考并获得成功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体会了做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逐渐培养他们求异、独立、自信的个性,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要提示或暗示;学生能自己得出的,教师绝不要代替。这样才更利于学生独立型人格的形成。
  2. 合作学习,培养容纳型人格。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使学生都能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容纳型人格表现为学生具有一种兼容并蓄的态度,对人、对事不存偏见,宽容大度,能接受自己的一切,正视自己的缺点,也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成果,它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少的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同时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畅所欲言,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想法,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学会与同学合作,正确评价他人与自己。对那些不善于动脑筋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让他们通过认真听并体验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分享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受到启发,得到提高。
  如在教学“统计表”时,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有的量身高、有的作记录、有的看刻度、有的检查错误……通过小组一起工作,使他们感到了相互的依赖:
  a、目标相互依赖,都为了同一个统计表的完成。
  b、角色的相互依赖,都要轮流去量身高,自己不能独立完成,组员间有角色的互换。
  c、资料的相互依赖,都要用到同一份原始数据进行整理。
  d、身份的相互依赖,教师评选时提该组组名,让他们更有集体观念。
  e、奖励的相互依赖,当教师表扬小组时,全组的每一个成员,都为之高兴,代表小组发言的同学,受到赞许,就代表该组的全体同学。
  又如在讨论“57+26”时,学生不仅要看到自己的想法,更要分析,容忍、采纳、甚至完全用别人好的算法。这培养了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在合作中学会容忍别人的不同意见,接纳他人的观点,形成既充满竞争又愉快合作的氛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容纳型人格。
  3. 多向求索,培养灵活性人格。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
  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戈登·德莱顿说,“一个新的想法是老要素的新组合”。“最杰出的创意者总是专心于新的组合”。
  由此可见,拥有丰富的信息,并且善于组合它们是创造者产生新思想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地尝试各种各样的新组合,激发其新思想的诞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大胆进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灵活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技能。
  灵活性人格表现为反应敏捷,思维容量大,易于接受新的事物,善于随机应变,具有较强的融会贯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是创新活动必要的人格因素,培养学生灵活性思维是灵活性人格的灵魂。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另一面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方法,其中开放题的设计、“开放性”提问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深刻性,从而塑造灵活性人格尤为重要。
  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教师注意问题设计的“开放性”。课前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把硬纸圆片等分剪成8个、16个、32个……小扇形,让学生拼成近似的长方形,通过寻找联系、推导出公式,这时,教师别出心裁,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不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你们还能拼成别的图形,同样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吗?”这一问题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纷纷动手实验,大胆求证,拼出了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近似的三角形、近似的梯形等等,同样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充分展现了公式的多种推导过程,克服了思维的单一性,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进而达到了对学生的灵活性人格的塑造。
  4. 展示个性,培养主动型人格。
  主动型人格表现为有自己的主见,喜欢独立地专做自己的事情,不肯接受他人支配,不被权威吓倒,敢于独立思考,主动开拓,提出质疑,并坚忍不拔地解决问题。敢于质疑问难是主动型人格最突出的表现。主动型人格是一种良好的创新人格的品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重个性的培养。
  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才能争辩质疑,标新立异;才能生动活泼,大胆探索,如在学习了“求平均数”时,在设疑以后,问学生:“你想知道关于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学生回答:“什么叫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学平均数有什么用?求平均数有技巧吗?……”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设计的问题之中,他们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和谐诚恳的交流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和才能,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新活动,允许学生“越轨”或创新失败,对有独到见解的要大力表扬,对不完善的意见给以补充,对那些不合常理的奇思异想、幼稚可笑的质疑问难要给以呵护,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索得出比的意义后,教师故意提出:“你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零吗?为什么?”学生好胜心马上被激发,展开争论,一生说:“比的后项不能是零,因为根据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既然除数不能是零,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是零。”另一个学生马上反驳道:“比的问题可以是零,我是体育迷,在电视的上看到记分牌上有2:0的。”课堂上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他们很快分成两派,据理力争,谁也不服谁,这时,教师顺势让他们分组讨论,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相互交流,直诚探讨,终于明确其道理。
  所以,平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学习,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质疑争辩之学风。如:在学生回答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时,教师要追问:“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他的方法正确吗?”“谁还有不同的意见?”等语言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在奇思异想中形成主动型人格。
  5. 开发情商,培养痴迷型人格。
  痴迷型人格的学生表现为对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有种痴迷的追求,不弃不离。他们能排除杂念,排除外界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效率高,这种人格品质往往弥补其智力上的不足,使智力平平的人成为创新力极强的人。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在《情感智商》一书中指出,在对一个人成功起作用的要素中智商占20%,而情商则占80%。在人的创造活动中,这些情商因素能起到启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调节、补充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因此开发情商,对培养学生的痴迷型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上进心。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痴迷型人格的动力源泉,如:充分运用数学自身的魅力。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有不尽的奥妙,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激情,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形成良好的心理动力。
  其次,教师要多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家的故事:祖冲之、陈景润、华罗庚……,从小让他们学习数学家的品质,勇于探寻科学的奥秘。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重视情感教育,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注意和需求,形成学生的学习的信念和追求。比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通过学生说数给教师判断,引起学生的好奇:老师是用什么办法判断得又对又快的?从而激发学生认知的需求。通过师生情感的交融,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情通理达,并使之内化为信念。不仅让学生主动获取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得到良好品德和高尚情操的熏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痴迷型人格之目的。

 

  • 上一篇文章: 网络教育·整合·素质教育

  • 下一篇文章: 中国教育最缺的是什么?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5]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8]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0]

  • 宇树科技机器人创始人王兴…[20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7]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4]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48]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0]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1263]

  •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977]

  •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1006]

  •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941]

  • 《习近平关于科技五创新论…[1225]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