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强国之路 >> 经济建设 >> 正文  
  社会分化——稳定的隐患         
社会分化——稳定的隐患
[ 作者:倚天剑    转贴自:中国改革论坛    点击数:1127    更新时间:2004-01-23    文章录入:admin ]

 

  这几年在社会阶层结构上发生了一系列的重要变化。表现在分化的速度大大加快了,第一个是文化,这几年社会当中有几个最基本的名词消失了,不是说完全不用了,是用得很少了,或提得非常少了,如“知识分子”这个词消失了,为什么消失了,因为知识分子内部本身高度分化了。“工人”这个词虽然不能说完全消失了,但只要用到工人都会加上修饰词,国有企业工人、三资企业工人、私营企业工人、下岗工人等。“农民”也是这样,整个社会分化越来越细。这是一个趣势,但在越来越细的同时,又出现了一种和它并行的、但看起来似乎是有些矛盾的这样一些趋势,所以第二个是定型化,按照分化的程度来说,它似乎形成了社会的一些碎片,就是从分化趋势来看的过程中产生一些碎片,并大致可分为两个集团,形成了非常多的利益群体,但这些碎片又在不断地积聚,最后的结果,是越来越形成两个大的集团,这就是社会当中的强势集团和弱势集团。强势集团大体有:权力者、上层知识分子,构成了一个集团,现在来看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联盟,这个联盟决定中国社会的基本走向,这是一个集团。另外一个社会集团:弱势群体,这个弱势群体包括农民、下岗职工等等成分,这个基本的格局在社会中基本形成了。第二个是这种格局趋势基本定型化了,改革是一种利益调整,但应该看到最近几年与八十年代有很大的不同,八十年代是利益调整过程当中,最近这几年利益的结果已经大体定型了,就是说谁是穷人、谁是富人、谁是强势、谁是弱势、基本定型了,就这样了,人头上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了,这样就出现了结构定型化的过程,这个定型化的过程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由于定型化,阶层间的门槛在出现,内部出现认同意识。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是出现了不同阶层间的对立意识,对内来说是我们的意识,对外来说是他们的意识。这是第二个特征典型化。第三个是社会流动在减少,这个特征是社会流动出现了新的趋势,面临城市化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阶层之间流动有下降的趋势,这与阶层间边界的出现、门槛的出现是有关系。在一些比较弱的阶层上出现凝固化的趋势,如工人。工人在改革之前还有一些流动的机会,比如提干,提干提不了还会有从基层到机关的机会,但是现在这几年工人想发生变化已非常非常困难,机会越来越少,所以流动减少,流动减少会产生一种结果,就是对未来的期望发生变化。对一个车间工人来说现在想有一个很好的饼掉下来,已经不太可能了。这里也还包含着另一层意思,就是向下的流动,下向流动是这几年逐渐形成的。80年代几乎没有向下的流动,地位越来越低,那么,在90年代初期和中期的时候也不明显了,最近几年才开始明显,包括几个部分,大部分农民,生活水平是绝对下降了,还有一个部分是失业下岗的职工,关于失业下岗职工,然后包括部分的农民工,这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新的现象。第四个从社会形态上说,正在由从八十年代转变为九十年代一部分人的挫折感,这是社会心态方面的变化,为什么会这样呢?八十年代主要讲有几个重要资源的社会分配,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经济的,一种是政治的,一种是社会的,八十年代,这种分配是不非常均衡的,比如说,个体户很有钱,但在社会性上受歧视。工人,机关干部在以经济上很穷,但以自己享受的种种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为自豪,知识分子很穷,但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又成了先进生产者力的代表,所以八十年代,存在一种普遍的不平衡,但是每个阶层都有它的不满,有他自豪的一面,个体户你说你瞧不起我,你挣的钱还不如我一个月挣的多呢,工人说,你不就有几个臭钱吗,我的住房还不花钱呢,我的医疗还不花钱呢,我有铁饭碗呢,知识分子很受人尊敬,所以说呢,八十年代有每个群体可留的一面,但也有心理失落的一面。而九十年代是心理失衡的一面,有普遍的不平衡感,特别到了九十年代未期,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由普遍的不平衡感变成了一部分群体严重的挫折感,严重挫折感对他来说已经没有任何可以骄傲的地方,由普遍的不平衡发展到部分群体的严重挫折感。他面临严重的挫折,最重要的就是在社会上要关注社会层面上这样的一些变化。
  关于失业的问题,两个概念,一是老失业群体,主要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群体,那么从这个方面看已经达到峰值,现在主要是并轨的问题,那么即使是一些地方出现一定的失业率上升的状况,这个主要是由并轨而来,原来是下岗的状态,没有解除劳动关系,那么就这个群体来说,第一个特征,已经到了最高峰,第二个从他的年龄来说,是40-50,年龄结构是这样的,然后呢,由于年龄的变化,利益需求发生变化,养老和医疗的问题,从他的要求上发生一些这样的变化,养老和社会保障这个低限度的安排问题,这是对失业方面的第二个判断,第三个判断是基本生存不存在问题,吃饭不成问题,但生活艰难,这里有三个因素,第一个因素,非正式的工作程度比较高,正式的机会相对不容易找到,家庭仍然能成为一个社会支持的系统,能生存,这与近几年经济不景气,物价比较低有关,那么对弱势群体来说,我觉得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物价,这是对他们的第三个判断。第四个判断,包括三十多岁的技术工人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家里的积蓄可能会花在孩子身上,所以只要孩子有希望他们就不会彻底的绝望,现在是他们的孩子也已经产生了问题。那么第二个失业问题是新失业群体,指这些没有国有集体企业正式经历的,也就叫待业的这帮人,在社会上没有明确的数据,国有企业的下岗的还顾不过来,街道居委会主任也不知道,有一些零星的数字在一些中等的城市能看到,这些人数三倍于国有和集体企业的下岗人员,在数量方面,新失业群体可能在一些地方已成为失业群体的主体,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越来越成为失业大军的主要组成部分。第二个判断就是说,他们原来在十几年前,高中初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在社会上浪浪,当时16-17岁主要靠父母,但是现在有的父母已经去世了,有的已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现在变得很艰难,将来他们的前景更需要社会的关注,现在提起失业下岗的问题,更多的是关心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问题,对他们缺少关注,那么这个群体的第三点,他们比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更为弱势。老的失业群体有套路,但是这个新失业群体连这样的能力也没有,他们不知道有什么要求,如果将来老的失业群体抗拒的方式我们叫他社会抗拒,是上访、静坐,是拦车的话,那么新失业群体是社会治安、是犯罪。第三个大问题是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问题。这几年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焦点上:一个是农民负担、一个是城市拆迁、一个是农民工的拖欠工资,一个是失业下岗,从比重上来看,城市拆迁的比重在上升,三农的问题比较持平,然后失业下岗的问题内容和数据发生变化,现在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利益的分化形成利益的冲突特别是弱势群体对利益的抗争,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应该看到大部分闹事的人是在利益分化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处理问题时,很容易把它政治化,意识形态化、事实上敏感化,那么不利于我们用规犯化的手段来处理这样的问题,第三点是由于这样的利益导致的这样一种抗拒行为,它存在一种跳跃性,从漠不作声到温和的上访,然后接着发生极端性事件、自焚、杀人等,所以我们这中间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搭台阶,权力均衡的问题其实就是这个问题,从漠不作声到温和的抗议,而温和的上访,他们的极端的行为之间,政府怎么修建一些台阶,比如让他们形成工会和农会、请愿等这样一些很微弱的一些机制,比如游行市威等等,温和的抗议和极端的抗议之间应该架设一个台阶,不要让他走向一个极端,可能会得到一些缓解,当然从社会角度来看形成有条理的分析还需要逐步来探讨。
  不一定全面,欢迎大家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 上一篇文章: 怎样认识巨变中的中国?

  • 下一篇文章: 以GDP为中心的发展观必须改变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1]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6]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9]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2]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9]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6]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1]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2]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