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公共精神 >> 和谐与发展 >> 正文  
  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八大关系年会上的讲话         
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八大关系年会上的讲话
[ 作者:杨小勇    转贴自:士柏咨询网    点击数:1325    更新时间:2004-01-15    文章录入:444 ]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八大关系,其中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协调经济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涉及可持续发展实质内容的人类价值取向的把握,协调代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代内企业之间的关系、代内地区之间的关系和代内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必要条件,协调代际关系是可持发展的本质要求。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协调 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用联系的观点来解读可持续发展,我们就能发现,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八大关系,即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代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代内企业之间的关系、代内地区之间的关系、代内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代际关系。
  1.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统一于自然,又相对独立于自然;自然涵容人类,并服务于人类,为人类提供生存环境;人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自然在一定限度内能容忍人类对其进行改造和利用。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人类善待自然,人类只有善待自然,自然才能善待人类,人类如果在自然面前高高在上,无限制地盘剥自然,就会遭到自然的无情报复。
  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人类为了满足贪得无厌的欲望,曾经或正在野蛮地掠夺自然,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强。在人类物质欲望得到越来越大满足,人类真正成为自然的主人的同时,自然再也承受不了人类的蹂躏,导致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生态失衡、气候恶化,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系统正在走向崩溃的边缘。
  所以,为实现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协调好,自然环境被破坏,那么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就失去了根基和物质载体。而要协调好这一关系,人类首先应自觉主动检讨、反思传统的自然价值观,消除人与自然的对立意识,破除人类盲目的自我优越意识,对自然采取一种认同与回归的指向,视自然为人类存在的家园,意识到人的生命本体根源于自然这一宇宙本体。其次,面向21世纪,人类更应自觉地意识到,自然并不是无限意义上的时空存在,也不是仅仅供人利用的纯粹的物的世界,而是人类生于斯长于斯的物质载体。人的生存价值要受到自然存在及其特性的根本限制,人类未来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而不是人类自己;另一方面,就现实的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而言,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追求就是自然环境的长期稳定存在。所以人类必须努力维持自然环境的内部平衡有序,使自身的生存活动和其他活动有一个适宜的空间。最后,人类还应清醒意识到,人类的价值创造活动不仅不能突破自然环境的许多特征所规定的根本性限定,而且不能侵害其他种类的价值利益。
  如果人类有了上述检讨、反思和自觉意识,人类就能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一种自我约束机制,并主动承担起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责任。
  2.协调经济与自然的关系。经济与自然既存在互相依存的一面,又存在互相矛盾的一面。互相依存的一面是指经济依托于自然,自然是经济的源泉。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而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归根到底都是由自然提供的,第二产业的原材料也来源于自然,只是它已经被人类进行了加工。互相矛盾的一面是指经济能改变自然,自然会制约经济。经济改变自然主要表现为人类经济活动中的生产改变着各种自然物(包括土地、生物、矿物等)的存在形态,人类经济活动中的消费会向自然排放各种废弃物,改变着自然物质的存在形式和结构。自然制约经济表现为自然有限的承载力和有限的资源制约着既定技术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模式和规模,如果人类经济增长模式和规模不接受此约束,如不断粗放式开垦土地、大量砍伐森林、大规模开采矿物,自然就会通过水土流失、沙尘暴、酸雨、洪涝灾害等手段来破坏经济,进而使经济的发展失去可持续性。
  所以,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经济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协调这一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在此前提下利用自然,让自然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与经济发展相对应,自然也存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从动态的角度协调经济与自然的关系,就是要着眼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持自然可持续发展,因为自然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地球上生命进化过程的出现和维持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这种自然环境由来自太阳的持续的能量流以及地球的大气圈、水圈、表土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而形成,在此基础上,地球进化出了生物圈,又叫生物生态系统,它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构成,其中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微生物是分解者,它们相互耦合,形成生产、消费和分解三个环节构成的无废弃物的物质循环。因此,良好的生物生态系统可以千万年维持下去,一直可持续进化,这里体现着自然可持续发展。然而自从人类经济活动加入之后就使自然可持续发展遇到了挑战。
  人类经济活动是以自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作为其永恒的自然基础。这种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依赖性不只是存在于某一代人类,而是存在于世代人类,人类无论其智力和科技水平如何发达,都只能通过改造自然物的属性和功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然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生态环境的自净化能力也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阻碍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就会被破坏,从而人类就失去了经济持续发展所依赖的自然基础。所以,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确保自然可持续发展,为此,人类经济活动的方式和规模必须控制在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但是也应看到,在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大力发展经济,能增强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更好的促进自然可持续发展。因为经济发展了,人们就有足够的财力和技术搞好生态建设,保护自然环境。如现代环保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可以将生产和生活废弃物还原、利用或妥当处置,从而进行无污染生产或清洁生产。而自然环境的优化又能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丰厚的生态资源和环境资源。所以,我们讲保护自然环境,并不是原始意义上的回归自然,更不需要以放弃经济发展为代价,而是要为经济持续发展创造一个更好的外部自然环境。
  3.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保障。在通常情况下,经济越发展,社会就越进步,社会越进步就越有利于经济发展。从马克思所揭示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所作用等科学论断都能领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这种关系。但是从短期来看,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并不始终表现出一致性,有时二者会出现背离,如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曾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社会充次着血腥和野蛮;再如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一度出现了封建迷信、卖淫嫖娼、赌博、腐败、官僚主义、制假贩假等丑恶现象的漫延。从长远来看,这些社会丑恶现象必定会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形成障碍。所以,我们必须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一起上,从而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涉及可持续发展实质内容的人类价值取向的把握问题。在这里我们需要确立这样一个价值判断,即经济发展不应成为人类追求的最终目标,只有社会发展才能作为人类追求的最终目标。因为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人类需要层次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类成其为人类,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类要不断追求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单纯经济的发展永远只能满足人类低层次的需要如生理需要。而较高层次的需要如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以及高层次需要如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社会没有发展的情况下只能有一部分人获得部分的满足。要使大多数人都获得较高层次甚至高层次需要的充分满足必须以社会不断发展为条件。所以人类应为社会发展而促进经济发展,最终为社会发展而不懈奋斗。
  4.协调代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每个人都应该同样地具有获得社会角色的机会,并同样地享有相应的权利和履行相应义务,人与人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但是,由于在不同社会形态中存在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数量存在很大差别,加上每个人的机遇和天赋素质也存在很大差别,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事实上是表现为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包括人们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地位都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
  另外,同一世代的人之间又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主要是由于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限性以及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具有的趋利避害的利己心所造成的。这种竞争应是平等、公正、合理的竞争。但是由于人们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地位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由此决定了人们之间的竞争也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
  可见,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和竞争不平等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但这种不平等应被控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之内,如果任其发展,人与人之间你抢我夺的竞争会愈演愈烈,人人会感到生活在自己周围的人都是自己的竞争对手,不得不处处设防,使人际关系日益紧张,人与人之间缺乏应有的关怀,人的情感需要得不到应有的满足,使人感到孤独、苦闷,导致心理疾病发生,甚至导致吸毒、性乱、邪教、自杀、恐布袭击等反社会、反人类行为的流行,使社会秩序被破坏,从而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代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代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念应是平等、公正、信任和关怀。协调的原则应是:地位高的人不要歧视地位低的人;能力强的人应帮助能力弱的人;富裕的人应救济贫穷的人;一个人的发展不应建立在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之上。
  良好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形成不能单纯靠自发演进而实现,应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政府借助法律、制度、政策、道德的力量建立一定的秩序来实现。
  5.协调代内企业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关系和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关系。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竞争关系,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分工协作、互相依赖、互相竞争的关系。
  协调企业之间的关系关键是要处理好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应当说,竞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应当倡导竞争,鼓励竞争。但竞争存在程度的把握和手段的运用问题。着眼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倡导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和恶性竞争,应倡导“双赢”的竞争理念,即竞争不是为了消灭竞争对手,而是为了提高双方的竞争能力,使双方都从竞争中受益,只是竞争力强的一方受益更多而已。应维持一种垄断竞争的市场状态,这对竞争能力强的企业自身来说,有利于企业始终保持活力和创新动力,对整个社会来说,最有利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如果通过竞争消灭大量竞争对手,实现寡头垄断甚至完全垄断,虽然对垄断者来说能实现垄断利润,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垄断利润不是新增社会财富,而只是来源于现有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社会经济就因此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另外,在你死我活的恶性竞争中,会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出现。
  要维持企业之间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关系,首先需要发挥市场中“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但“看不见的手”只能“生产”竞争,不能控制竞争,即不能消除不正当竞争和恶性竞争。当一些企业在竞争中通过不正当手段侵犯其他企业的利益,或在竞争中随意排放“三废”,污染空气、河流,破坏生态环境,从而损害其他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利益时,“一只看不见的手”是无能为力的。
  所以要协调好企业之间的关系,还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通过法律手段,必要时再加上行政手段,给企业建立一种外部约束机制,并通过外部约束机制促使企业建立一种自我约束机制。
  6.协调代内地区之间的关系。
  一个国家在地理上由若干地区构成,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统一性,即它们统一于一个国家不可分割的整体,从整体性的角度来说,它们都有共同的利益,这种共同利益可以表述为国家利益或民族利益。各个地区又存在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来自行政区域的划分或经济地理方位的划分,从相对独立性的角度来说它们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利益。
  由于各个地区都具有相对独立的利益,由此决定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可以表现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其中最基本的竞争关系是经济竞争关系。在经济竞争中,只要市场十分有效,各地区在竞争中会逐渐找到各自的竞争优势和弱势,然后经过一个扬长避短的过程,会使各地区之间形成一种分工合作关系。
  但是,如果“市场失灵”,地区利益获取机制不完善,就可能产生地区经济冲突,地区经济冲突是区域经济主体为追求区域利益而采取的有损于其他地区利益或整个社会利益的利益争夺行为。一旦出现地区经济冲突,势必破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减少地区经济冲突,增加地区经济合作。就我国来说,协调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要协调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关系,缩小东西经济发展差距,增大东部发达地区对西部落后地区的支援,此外,要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拆除地区壁垒和封锁,发展地区分工,改变大而全小而全以及重复建设的状况。
  在协调东部和西部地区关系过程中,东部发达地区要树立整体意识,要认识到东部和西部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整体,如果没有西部广大内陆地区的发展,东西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东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遇到障碍,这是因为,第一,东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要依赖打开和扩大西部地区的市场,而要扩大西部地区的市场要以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为前提。第二,没有西部地区的发展,东西部之间无法展开合理的社会分工,从而影响东部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没有西部地区的发展,西部的落后使西部只能用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力很大的生产方式获取物质资料,由此带来的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生态失衡,必然殃及东部地区,如1998年我国发生的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以及近几年发生在北京的沙尘暴等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协调东部和西部地区关系过程中,西部落后地区要树立赶超意识,放弃“等靠要”的思想,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进行开拓创新。
  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央协调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关系的重要举措。它着眼于缩小东西差距,更着眼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着眼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防安全,亦即着眼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7.协调代内国家之间的关系。
  国家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特殊的利益实体,由此决定国家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一种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各个国家为了维护本国或本国公民的自由、权利和利益必然会展开激烈的竞争:首先通过建立强大的国防和庞大的军队,以维护本国的安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竞争。有些国家为了维护、扩展本国利益,不择手段,甚至诉诸武力,将竞争关系演变成军事冲突,弱肉强食。经过长期的竞争,世界上的国家被大致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或被分为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其次,由于各个国家共存于地球,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依赖,尤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又在发展着经济上的分工合作关系,以及文化、科技、外交等方面的交往。
  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上,我国历来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强调任何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我国一方面向发达国家学习和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向贫穷国家进行力所能及的支援。尤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应当说,我国协调国家之间的关系的一系列政策是正确的,既符合本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但是,要实现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仅靠一些国家的努力是不够的,而需要所有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在一些关键性的相关问题上达成共识,并付出共同的努力。然而一些发达国家恰恰相反,它们只顾本国经济的发展,不顾他国经济的发展,甚至以损害他国的发展为代价来确保本国的发展,它们以牺牲不发达国家的环境为代价,利用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把污染性的工业转移到不发达国家。它们有能力保护本国的环境,却不愿意出钱去致力于全球环境的保护,更不愿意出钱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他们的经济、保护他们的环境。然而发达国家的这种行为是一种眼光短视行为,它们能保护好自己的环境,但这只是短期的,从长期来看,只有全球的环境都得到很好的保护,各个国家的环境保护才有根本的保障。因为环境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局部的环境破坏往往会造成全球性的影响。当今已经形成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它将使海平面上升,威胁原有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出现极端高温、旱灾、热浪、飓风等巨大自然灾害,导致许多物种的锐减与灭绝。(2)臭氧层的破坏。由于人为向大气大量排放臭氧层耗损物质,使臭氧层变薄甚至出现空洞,导致太阳对地球紫外辐射增强,它将引起皮肤癌发病率的增加,诱发白内障、呼吸道疾病等。(3)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它将破坏人类未来的食物来源、药物来源,破坏工业生产的资源,破坏物种的生物遗传基因,影响自然界的生态平衡。(4)有毒化学品的污染及越境转移。发达国家纷纷向发展中国家越境转移危险废物,造成严重的污染扩散。(5)酸雨现象严重。它对森林、土壤、水体等具有严重损害。(6)海洋污染严重。随着人类开发利用海洋活动的日益加强,海洋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使海生生物遭到破坏。此外,影响比较深远的国际环境问题还有国际水道污染以及外层空间环境问题等。
  要解决国际环境问题,各国政府、国际社会和各国人民必须联合起来,共同采取措施和行动。要实现这种联合,必须协调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而要协调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各国政府、各国人民必须树立以下意识:
  (1)平等意识。
  各个国家,不论大国、小国或发达国家、落后国家,在国际交往中一律平等,各国人民都有生存、享受、发展的权力,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这样,落后国家才有发展的机会和环境。
  (2)共同发展意识。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全球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环境等各种因素互相矛盾、互相制约,把整个人类联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使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越来越多。这些共同问题涉及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各个国家应处理好国家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的关系,为此必须树立共同发展的意识,只有全人类共同发展,才有可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从而实现人类的共同利益。因为任何国家都无力单独解决任何一个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指望离开人类的共同发展而求得自身的发展。而要实现人类共同发展,除了落后国家自身要努力之外,发达国家应承担起帮助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任务。如果发达国家仍然只顾自身的发展,不管落后国家甚至压制落后国家的发展,那么落后国家由于经济、技术落后,它们可能为了眼前利益,不得不发展西方人不愿意发展的污染严重的产业。又因为这些国家人口稠密,人口总量大,所以为赶上西方国家的人均收入,所造成的污染可能会比当初西方发达国家所造成的污染更为严重,从而造成对全球环境的更加严重的破坏,发达国家也自然难逃其害。如果发达国家向他国转嫁危机,将自身的发展建立在别国的痛苦和危机之上,那么落后国家的社会动荡、政治和生态难民潮将长期成为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因素,最终将返过来影响发达国家自己的发展。
  (3)全球家园意识。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需要人类共同爱护。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实力雄厚,并拥有大量高新技术,治理环境的能力强,它们应主动承担更大的责任。落后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尽可能少发展污染严重的产业,多发展污染小的产业,鼓励发展绿色产业,对一些实在需要发展的污染性产业,也应切实采取环保措施,不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总之,只有树立全球家园意识,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主动承担起保护地球家园的责任,可持续发展才成为可能。
  协调上述代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代内企业之间的关系、代内地区之间的关系、代内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这些代内关系没有协调好,各种代内关系各方之间的矛盾冲突激化,那么当代人生存发展的条件、环境、秩序就会在冲突中被破坏。当代人在无法确保自身利益和发展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顾及后代人的利益和发展,从而使可持续发展失去可能性。
  8.协调代际关系。
  协调代际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可持续发展下的定义是:“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说明,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发展问题上要协调好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即代际关系,它强调发展在时间意义上必须是永续的,不能停顿和中断,当代人的发展不能妨碍只能促进后代人的发展。
  协调代际关系与协调各种代内关系有很大不同。协调代内关系时各种代内关系的双方或各方存在一个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竞争的博弈过程。而在协调代际关系时,不存在这种博弈过程。当代人是处理代际关系的绝对主动者,代际关系的处理情况完全由当代人决定,后代人只能是当代人对代际关系处理情况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无法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问题上与当代人进行双向对活,因而他们不可能制约当代人的行为,他们只能在当代人造就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因为他们不是能与当代人抗衡的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存在。所以,协调代际关系的所谓“协调”,不是双向的,而是单向的,是当代人着眼于后代人的利益而向当代人提出来的“任务”或“责任”。当代人能否很好地承担起这一“责任”,不能靠刺激当代人的由亚当·斯密所提出的人的“利己心”来激励,只能靠激发当代人的由亚当·斯密所提出的人的“利他心”和“同情心”来“自觉”和“自律”,因为后代人无法对当代人实施“激励”。如果要建立激励机制,那就是让首先“觉悟”的当代人去激励尚未“觉悟”的当代人。同样,如果要建立约束机制,也只能由首先觉悟的当代人去约束尚未觉悟的当代人。
  但是,不管有没有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当代人必须明白: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代人过多、过快地开采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终有一天被耗竭而不能持续到遥远的未来;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资源短缺等生态环境问题具有滞后性、累积性特点,其后果往往要经历几代人才能反映出来,而这种不可逆性的后果损害了后代人的利益与权利;当代人的盲目发展已经破坏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导致了生态系统功能的衰退,人类的生存和延续正面临着致命的威胁。所以,为了人类的永续发展,当代人在协调代际关系问题上必须“自觉”和“自律”。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必须切实保护环境和资源,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绝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1]

  参考文献
  ①.余源培、荆忠,《寻找新的学苑——经济哲学成为新的学科生长点》,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②.卢风,《发展的困境》,《学海》,2001年第1期
  ③.江畅,《论人类公认的价值理念》,《哲学原理》,2001年第5期。
  ④.张铃枣,《可持续发展观的五个基本意识》,《广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⑤.方玮,《可持续发展中的代际关系问题》,《求实》,2001年第3期。
  ⑥.李卫国、杨吉华,《生活方式变革与可持续发展》,《江汉论坛》,2001年第3期。
  ⑦.邹广文,《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整合》,《哲学原理》,2001年第6期。
  ⑧.蔡拓,《试论生态要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论与现代化》,2001年第2期。
  ⑨.张可云,《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简介:杨小勇(1963.2—),湖南怀化人,副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00级博士生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理大于公,公大于私——谈道德建设的若干问题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菜根谭》原文[54]

  • 《菜根谭》全文及译文[51]

  • 大疆创始人汪滔:我欣赏乔…[60]

  • 世界第一的大疆无人机,想…[58]

  • 大疆无人机默默崛起背后的…[55]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历史使…[8]

  • 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8]

  • 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和意志…[10]

  • 学习语丨今天的中国,是赓…[8]

  • 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内在…[7]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