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  
  布设战争“棋局” 破译打赢密码 ——记献身强军实践的兵棋专家张国春         
布设战争“棋局” 破译打赢密码 ——记献身强军实践的兵棋专家张国春
[ 作者:佚名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36    更新时间:2025-03-09    文章录入:admin ]

 

 

国防大学兵棋专家张国春是中国兵棋事业的拓荒者,是我军大型兵棋系统研发的核心骨干成员。

——我军传统的战役训练方式已落后于时代,下一场战争将首先从计算机上打响。

——科研团队要接地气,将科研主动延伸到部队战斗力生成的最前沿,力求无限接近真实的“第0.99场战争”。

这是国防大学战役兵棋系统教研室原副主任张国春生前留下的片语。

他是中国兵棋事业的拓荒者,是我军大型兵棋系统研发的核心骨干成员。

他不善言辞,绰号“无声手枪”,但关键时刻总能发出制胜一响。

他的生命在45岁戛然而止,却为军队布设好一盘打赢未来战争的“大棋局”。

 

兵棋报国,瞄准没有硝烟的战场前沿

 

过去,战争无法预演,结局却决定着国家、民族的命运!

兵棋系统,正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战争预演。它把千军万马浓缩于计算机之中,把陆海空天熔铸于方寸间,利用信息技术无限接近真实战场的虚拟战场,被业界称为第0.99场战争。

媒体报道中常提及的实兵演习,都是师级以下部队参与的战术层面或更低层次的军事训练,对于军级以上的战役层级演习,受限于场地、环境等因素,根本无法组织实兵演习,相关的中高级指挥员和机关因此缺乏训练的平台和手段。兵棋系统的出现,使得这个问题发生本质的变化,它为中高级指挥员提供了一种对抗训练的环境,让他们在虚拟战争中排兵布阵。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军就已经开发出了计算机兵棋系统,所有的作战行动都要先进行兵棋推演。伊拉克战争前,美军悄然实施名为“内窥03”的兵棋推演。在随后爆发的战争中,实际战况几乎与推演情形完全吻合,举世震惊。

2007年,在中央军委总部领导下,我军首个大型计算机兵棋系统在国防大学启动研发。这是一项难度极高的工程。

国防大学胡晓峰教授受命担任兵棋系统总设计师。他点将组成先期攻坚组, 张国春名列其中,成为最早一批进入兵棋团队的技术骨干。

张国春当时虽然年轻,但在国内体系建模研究领域已颇有建树,这为他开发兵棋系统储备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1994年,张国春来到全国最高军事学府国防大学,攻读军事运筹学硕士学位。后来又在国防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以严格著称的胡晓峰教授。他的博士课题是“体系效能评估研究”,这在当时是很新的课题,也是一个非常难的领域。期间,张国春参与完成了我军第一个大型军事概念模型体系工程,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能够全面完成大规模军事概念建模工程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2009年,张国春的博士论文顺利答辩,并完成了22万字的学科专著《体系对抗建模与仿真导论》,首次全面、系统地论述和阐明了体系对抗建模与仿真的内涵、特点、体系结构和效能评估方法等,在理论上、技术框架上都取得很大的进展。

“他在体系建模上是先驱者、开拓者之一,他10多年前的研究是创新,到现在也不落伍。” 司光亚教授如是评价张国春的学术成就。

加入大型兵棋系统的开发,为他提供了一展身手报效国家的大舞台。但研发历程格外艰辛。

兵棋系统相关技术在国外属于绝密,引进绝无可能。2005年,西方某大国国防部长访问中国,向我方明确提出不予交流的项目清单,第一项就是“Wargame”,也就是兵棋。

 

“不能没有这一国之重器、兵之利剑!”

 

“我们干的不只是一件国防大学的事情,而是面向全军的大事业。”生前,张国春常常这样与同事共勉。

对信息化战争的重重迷雾,张国春把目光投向战场,把兵棋系统系于心间,以一个中国军人的强军志向与使命担当,瞄准兵棋推演的最高标准,义无反顾地出发了。

 

克难创新,突破一项项核心技术

 

战争模拟是世界6大仿真难题之一。如何能够准确有效地通过仿真手段构建出当代战争复杂体系,如何能够模拟出逼真的战略、战役联合作战训练环境,如何能够为军委总部高层决策提供正确可信的决策建议,是摆在张国春和同事们面前的一个个难题。

兵棋系统研发之初,既无成功经验可学,也无现成资料可查。对于兵棋团队来说,这块“硬骨头”比想象中更难啃。

“创新、自主创新、谋求重大创新!” 带着对科技的追求,年轻的张国春和战友们开始大胆探索。

作为主管设计师,张国春承担了兵棋系统引擎的设计,犹如飞机、坦克的发动机一样,这个项目既重要,又复杂,极具挑战性。此外,他还先后承担了想定数据查询系统、战场情况报告系统等研究开发重任,这些系统极为关键,直接决定着兵棋系统能否接近实战。

军事和技术的深度碰撞和融合保证了系统到了部队后能“服水土”,同时在技术上也形成了独特的创新性,引领部队适应新的精确指挥模式。

想定数据查询系统和报告系统,是整个兵棋系统的瓶颈。

为了不陷入传统的研发模式,力求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全新研发,张国春经过反复多次自我否定,最终与战友一道攻克难关,包括多源战场情况融合和基于海量数据的想定数据查询服务等关键技术,并创造性应用于系统研发中。

“战场情况报告系统”是兵棋系统中最具份量的核心分系统之一。该系统主要是将推演模型实时输出的海量作战数据,迅速转换成指挥员能够看得懂的几百种军用格式的战场情况报告。系统研发不仅技术难度大,而且军事要求也很高。

最后呈现在部队指挥员面前的“战场情况报告系统”发出的每份报告都语言自然、准确、顺畅,在演习中备受参演部队的好评。

“他们干的是技术员的活儿,想的却是司令员关注的事。”某军区司令员感叹。

“敢啃硬骨头,攻关如打仗。”张国春和战友们攻下一座座险峰要隘,突破一项项核心技术,打赢一次次科研会战,多个研发难题迎刃而解。

功夫不负有心人。作为兵棋系统的骨干力量,张国春参研的重大项目获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军队一等奖4项,二等奖10余项和国防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7项;作为副主编,他参与编写《战争模拟引论》《体系对抗建模与仿真导论》2部学术专著;编写其它各种教材和专著7部。

 

血性军人,科研攻关如打仗

 

作为最早加盟兵棋团队的成员,张国春在领导眼里,是能够解决棘手难题的先锋官;在同事的眼中,是能够带队打胜仗的生力军。凡有通宵解决问题的时候,他总是在场,被同事誉为兵棋团队的“定海神针”。

遇到难题,他最着急;想到办法,他最开心。身为一名教员,虽没有号令千军的威严,张国春却时刻体味着为兵棋研发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的快慰。

2013年3月,张国春受命研发“战场情况报告系统”,并作为软件主管设计师。该系统需要将计算机推演模型实时输出的海量作战数据,迅速转换成指挥员能够看得懂的几百种军用格式的战场情况报告。

文件类型繁多,数量巨大,有的报告一份就长达几十页,而且要求时效性很强,难度相当高,稍有不准确、不通顺或者格式问题出现,则又会成为众矢之的。

为了能够在短期内,将海量、零散的数据拼装成通顺、规范的军用报告,张国春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反复斟酌,走路时想、睡觉时想,有时在饭桌上还会情不自禁地用手比划。

一番逼仄煎熬,3个月后,这一难题被拿下。

为使兵棋系统尽快推向部队,张国春和同事们,同部队指挥员一起反复摸索,白天试推试演,晚上加班加点修改程序。他们先后经历了十多个军事设计与技术实现的大关,哪一关过不去,系统都可能夭折。而每一个大关,他们都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一遍遍测试、修正、反复,甚至全部推倒重来。

凭着军队科技工作者的贲张血性,张国春挺过道道难关,让系统如期走向演习场。

2013年初,张国春已感到自己身体严重不适,然而,他却主动请缨参加全军某重大集训演习兵棋系统的技术保障工作。

这是一场为了梦想和胜利而进行的潜心砺剑。对于他来说,科研攻关的乐趣和成就,一点也不亚于将军在战场攻城拔寨。

7年多的研制历程,国防大学兵棋团队成功研制出我军首个实战化大型计算机兵棋系统,有效应用于几十次演习,获得多项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

 

战场如棋,干技术的活想司令的事

 

2011年6月,兵棋系统终于从实验室走向“战场”,开始在部队实战化运用。

对于兵棋系统研发工程来说,研发只是完成了50%的工程,部队用好才能算完工。

为了使兵棋真正成为0.99场战争,张国春和兵棋团队一起走向了演兵场。

他熟悉兵棋系统的机理,还懂军事、懂指挥,是辅助部队用好兵棋系统的核心骨干。

2011初夏,华北某演兵场,战旗猎猎,铁流滚滚,战机轰鸣。一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诸兵种联合作战演习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在陆、海、空军、第二炮兵等各参演部队的“中军帐”里,一场运用兵棋系统的战略战役对抗演习也箭在弦上。

走进“中军帐”,仿佛置身于激战正酣的立体化战场,指挥员一声令下,键盘骤起,方寸天地之间“硝烟弥漫”。

张国春和他的同事们,坐在电脑前各自遣将布阵,与外面部队同步展开作业。“红”“蓝”“绿”三方指战员在网上调兵遣将,图文声并茂的危机情况显示在眼前。

“只有用起来,兵棋才有生机和活力;只有用起来,兵棋才能真正体现价值。”生前,张国春经常对同事说。

从教学到保障演习,兵棋系统在一次次应用的考验和历练中逐步成长,从褒贬不一到普遍肯定。

在参加某军区一次演习时,张国春被指派到某师保障演习。当他把该师作战方案输入系统后,发现可能会出现由于油料供应不足,导致作战受阻的问题,就及时向该师指挥员反映了情况。师指挥员检查后大吃一惊,原来方案中没有充分考虑战时的油料消耗,他们立即完善保障计划。

演习顺利完成后,该指挥员对张国春说:“张教授,感谢你的及时提醒。否则,真打起来可就掉链子啦!”

张国春告诉他:“兵棋推演就是真打,好多细节要多演多练才能符合实战要求。”

冬春时节鏖战红山、夏秋之季南征北战。雪山之巅、大漠边陲,信息化战场的范围拓展到哪里,张国春和同事们的脚步就延伸到哪里,军营火热的演兵场,处处是他们的实验室。

 

  • 上一篇文章: 解放军兵棋落后30年刺痛专家 临终前仍念念不忘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5]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8]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0]

  • 宇树科技机器人创始人王兴…[20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5]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3]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47]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39]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5]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