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个人精神 >> 学习成才 >> 学习精神 >> 正文  
  毛泽东读书“八法”         
毛泽东读书“八法”
[ 作者:汪建新    转贴自:《旗帜》2022年第5期    点击数:40    更新时间:2025-01-25    文章录入:admin ]

 

 

毛泽东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成就了千秋伟业。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试图去探寻毛泽东成功的奥秘。其中的原因当然很多,比如他志向远大、信念坚定,他性格刚毅、胸襟豁达,他一心为民、顺应潮流等等,但他学而不倦、博学多才显然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毛泽东酷爱读书,嗜书如命,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能生巧,堪称典范。我们不仅要学习他的求知精神,更要学习他的读书方法。这里介绍毛泽东读书的八种方法。

注重读无字之书。毛泽东非常赞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之道。他在《讲堂录》中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毛泽东一生中读了两部大书,一部是“有字之书”;一部是“天下国家万事万物”的“无字之书”。毛泽东一生走遍大江南北,走到哪里、读到哪里、学到哪里。他把祖国的自然、历史、民情、风物融为一体,一草一木地寻看,一山一城地登临,一溪一河地驻足,不断坠入思接千载、精骛八极、浮想联翩的情境之中,与历史贤哲隔空对话。正因为毛泽东饱读无字之书,使他对社会现实有着透彻的了解和体悟,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的有字之书和中国国情的无字之书结合得浑然天成。

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认为,“绩学之士,读书必有剳记,以记所得著所疑。记所得则要领明矣,著所疑则启他日读书参证之途矣”。毛泽东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就是从恩师那里学来的。毛泽东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会在重要的地方画上竖线、横线、曲线、斜线、三角、方框、问号或圈、点、勾、叉等各种符号作标记,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批语。在湖南一师读书时,毛泽东就曾在《伦理学原理》这本约10万字的书上用小楷写下近15000字的批注。不仅如此,毛泽东有时还把文中的精彩章节和语句摘录下来,总结心得体会。这些笔记、批注不仅是毛泽东对所读书籍文章的真实感悟,也是他同作者思想、观点的交流碰撞。

不盲从,善于独立思考。毛泽东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时,他提倡“四多”,认为要在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基础上做到学思结合。在对《伦理学原理》一书的批注中,青年毛泽东就曾指出“吾国二千年之学者,皆可谓之学而不思”,明确提出这个陋习不可取。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毛泽东读书十分注重独立思考。在读《三国演义》 《水浒传》等书时,少年时期的毛泽东发现这些书中讲的都是些文官武将,从来没有人把农民作为主人公去正面塑造。反复琢磨后,毛泽东意识到作者在著书时,本意就是通过歌颂统治者来粉饰太平。正是在不断地读书过程中,毛泽东开始深入思考中国农民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联系实际,时刻居安思危。早在1930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就说过:“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毛泽东强调在读书过程中,要将书本内容与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与党的建设的实际,与中国社会前进发展的实际,与读书人自己的工作和思想实际等紧密地联系起来,要做到随读随想、随想随记、实想实记。比如,毛泽东在作《学习和时局》的报告时就指出:“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注重对比,深入研究。毛泽东善于将同一个内容的不同作者、不同版本、不同体裁、不同注释、不同评说的书,或者将同一类文体不同作者的书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形成自己的看法。毛泽东终生爱读《楚辞》。195712月,他要求工作人员把各种版本的《楚辞》和与《楚辞》内容相关的著作收集起来。工作人员经过两个多月的寻找,最终收集了50多本相关书籍。对于题材相同的书籍,毛泽东还常常把观点相反的版本对比起来通读。他让人到北京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借来有关美国历史的书籍,且明确表示不论是由马克思主义学者还是资产阶级学者撰写都一并借回。

好书要反复读。毛泽东提倡读书要“三复四温”。他对喜欢的书籍,总要一遍遍地研读,一次次加深理解。每读一遍,他都会在封页上画一个圈。在他的藏书中,可以看到许多书的封页上至少画有四五个圈。有些页面上留有各色的批注,这是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反复阅读时留下的手迹。其中,毛泽东最常读、精读、细读的一本书当属《共产党宣言》,他说自己读《共产党宣言》不下100遍。每当毛泽东遇到困难时,就会不自觉地翻阅这本书,有时只读一两段,有时则全部都读,每阅读一次,他都会有新的收获。

勤学好问,虚心求教。《论语》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毛泽东提倡要甘当小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要勇于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惑之道。毛泽东求学期间,湖南一师汇聚了很多有名望的老师。毛泽东经常向他们请教问题,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甚愿日日趋前请教”。1916年暑假,他步行120里到板仓求教杨昌济老师,当得知距离板仓40里的地方还住着一位留学归来的学者时,毛泽东第二天就启程前往拜会。他这种求知若渴的精神深受老师们的赞赏。不仅在青年时期,毛泽东于19496月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同样号召:“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

不同内容交替阅读。读书学习本身是一件很费脑筋的事,容易使人疲倦,但毛泽东在长期的读书学习中悟出了许多克服疲倦的方法—那就是交替阅读不同内容的书籍。有一次,曾志问毛泽东:“成天看书不觉得疲劳吗?”毛泽东说:“一样东西看多了也实在累。我的休息方法是,一本书看久了,觉得疲倦了,就放下来,换上另一本再看。兴趣一来,疲倦就打消了。换着看书,就等于休息。”毛泽东在谈到自己对不同流派古典诗词的欣赏趣味时,曾经写过一段很精彩的评论:“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要改读豪放派。豪放派读久了,又厌倦了,应当改读婉约派。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可见毛泽东阅读疲倦时并不是搁置手中的书籍,而是通过交替阅读不同风格的作品来调节自己的精神状态,克服疲倦、保持兴趣。

以上介绍的八种方法,远未涵盖毛泽东读书学习的全部经验。读书有法、法无定法,读书要从个人的学习、工作、思想、需求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千书一法,要做到因人而异、因书而异。

 

(来源:《旗帜》2022年第5期;作者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教授)

 

  • 上一篇文章: 蒋介石如何指导蒋经国读书?

  • 下一篇文章: 毛泽东怎样挤时间读书看报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5]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8]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0]

  • 宇树科技机器人创始人王兴…[20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5]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3]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47]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39]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5]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