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个人精神 >> 交际合作 >> 交际 >> 正文  
  识人:身上有这四种特性的人,层次很高       
识人:身上有这四种特性的人,层次很高
[ 作者:佚名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81    更新时间:2024-11-19    文章录入:admin ]

 

 

层次的划分是我们永远都无法摆脱的情况,无论是大的团体还是小的组合都不可能存在于绝对的平面上,正所谓群龙必有首,平等是相对的,等级划分却是绝对的。

不少人将社会层次的高低误认为是财富值的高低,自古以来经商之人皆富有,穷苦书生多穷酸,然而,这个社会依旧敬重读书人,由此可见一个人层次的高低并不体现在经济条件上,更多的是精神和思想。

更直白一点来说,层次的高低体现在为人处世和思想眼界,以及心理素质之上。

层次高的人不容易认输,更不容易被微小的挫折击垮,他们更有主见,在同样的事情上更容易成功。

一个人层次越高越容易有这四种“不良”表现。

 

01

喜怒不形于色

 

生活中,他人的言行和大环境最容易影响人们的情绪,然而总有那么一部分人表现出“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漠然。

这种人并非心理上毫无波动,而是喜怒不形于色,说白了就是内心坚定,内心越坚定的人越不容易受外界影响,因而不会在突发事情跟前乱了阵脚。

但这类人在与人相处时会给人一种看不透的感觉,对别人而言他们的城府极深,相处起来比较困难。

据《清史稿》记载,曾国藩“为人威重少言。”说曾国藩这个人气质沉稳很少说话,套用当下的流行语便是“人狠话不多”。

喜怒不形于色是睿智沉稳的表现,更是一种自我保护。

层次越高的人越稳当从容,唯有这样的人才堪当大任。

 

02

罕有知心朋友

 

在人际关系中,朋友存在的意义是相互帮助相互扶持,古人云:“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说的就是朋友的重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条件逐渐优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从之前的抱团取暖变得各有各的目标。

社会就像是一个金字塔,能够站在顶端的人终究只是少数,因此便导致那些层次越高的人越不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层次越高的人认知水平越高,考虑事情的思路也异于常人,在大部分人从出发点考虑事情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站在终点进行策划。

贝索斯曾说:“如果你做的每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来三年,和你同台竞技的人会很多;但是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来七年,那么可以和你竞争的就很少了。”

高层次的人总是难以找到思维相同之人,也正因为此他们才得以创造创新。

 

03

拒绝较为果断

 

作家太宰治说过:“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人际交往是一门艺术,层次越高的人越懂得拒绝,并且他们拒绝别人的时候不会拖泥带水,而是那种想清楚之后绝无可能的果断拒绝。

也许会有人纠结,拒绝别人会不会让自己人脉受损,其实不懂拒绝才是在亲手毁掉自己的前行之路。

有些人有些事不合理就是不合理,不可行之事万万不可强试强行,正所谓丑话说在前面不丑,拒绝是个人底线的体现。

毕淑敏在《行使拒绝权》中写道:“拒绝是生存权利,是对一个人胆魄和心智的考验,也是一门艺术。”生活中太多事情不拒绝并不能迎来皆大欢喜的局面,你要明白,委曲并不能求全,反倒是很大概率地会引来对方的得寸进尺。

层次越高的人思维越清晰,如果一件事情不可行他们会拒绝得不留余地。

 

04

处事常留后手

 

常言道,做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智慧,说话不要说死,做事莫要做绝,这样才不至于自取其辱,堵了自己的退路。

曾国藩曾说:“话不说尽有余地,事不做尽有余路,情不散尽有余韵。”教人们为人处世要留余地。

层次越高的人思想境界便越高,正所谓站得高看得远,他们懂得人生有进就有退,弓不可以拉太紧,话不可以说太满。

“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是流传极广的民间格言,《增广贤文》中之所以会有这句话就是在教人如何安稳处世。

这世间赌徒十赌九输,却仍旧前赴后继,这就是不留后路的最直接表现,智者处事皆留后手,即便如此也不敢保证万无一失。

层次越高的人越容易成功,并非当初的计划如何完美,而是他们提前想好了该如何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漏洞。

 

  • 上一篇文章: 非常有力量的11句话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5]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8]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0]

  • 宇树科技机器人创始人王兴…[20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5]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3]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47]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39]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5]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