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强国之路 >> 经济建设 >> 正文  
  时代的走向         
时代的走向
[ 作者:张斌森    转贴自:士柏咨询网    点击数:2515    更新时间:2004-01-15    文章录入:111


  无疑,我们的时代无论从历史的还是从现实的角度看,都是非常重要的。历史的问题是,我们一方面不能不从现实的需要、民族生存的需要,着重于现实利益的调整,以取得社会整体物质效益的急速提高。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努力保持民族的价值理念、积极思考未来的价值取向。很显然,这里是有深刻的矛盾的,至少现在已反映在思想界面上了。我们的责任在于用和谐的思辨化解这些矛盾。不尽快的思辨这些,矛盾的各要素就会僵硬的保持在思想界面上的对峙,一直到实践进入转折阶段时,矛盾就会在现实中激化。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那种认为不需过多的思考,实践自然会解决问题的倾向不仅缺乏历史责任感,也是文化底蕴不足的表现。现实的问题是,种种迹象表明我们变革的实践已经走到了一个转折点,我们该如何捡取历史的、创新的、未来的(代表我们的价值理想)各种社会要素,该如何建立一个和谐的理念体系,以促进我们历史变革的完美结束。这是现实严肃的要求。那种持“不断改革论”者,实际上是不假思索的已有了一个“理想”,故要求不断的“破除式改革”。这种对现实的漠视,既是对人民的不负责,也是对民族的不负责。
  一、历史的变革已经入新阶段:改革基本完成使命,复兴才是我们新的主题。
  改革是以破除旧的东西为着眼点的,以破坏为价值取向。复兴是以重建为着眼点的,以建设为价值取向。这是历史变革的两个阶段,当然不是断然划分,是以现实实践的主题划分的。两个阶段互有侵扰,但由于价值取向不同,因而代为操办的东西似是而非。比如改革初期的新建的一些东西,现在又成了改革对象。
  改革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表露在如下社会特征上:
  1、原计划经济体系已打破,就经济体系、环境而言,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经济主体的自由活动空间都已实现。
  原计划经济的打破可以说已超过“基本打破”的标准。不符合“国际标准”的多在虚拟经济上,在此之所以“慢”,那更多的是务实的要求。比如,货币兑换。经济资源、经济主体的“自由流动”、“自由活动”还受到许多困扰,但不在经济体系本身,在更广泛的社会环境。而且这些困扰更多的是来自市场经济不成熟阶段的社会特性,并不是社会本身的排斥。比如,腐败问题,地方保护问题。
  2、构成基本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的诸要素已从原体系中释放出来,并以更具活力的面目出现。这是建立新的社会形态所必需的。这些诸要素也已有了一些初步的结合。
  人,作为社会、经济关系中最基本的要素,其属性发生了反天地夫的变化。作为劳动力资源,其本身已有了自主选择的空间,下一步在于提高自由选择的有效性。作为消费者,其自我引导的消费倾向给经济运作的动力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市场。人的活力得到释放的就在于放弃了计划经济体系中只是一个“砖头”的属性。个体业主、职业经理、劳动者普遍自主对素质提高的追求,这都是极具活力的表现。
  计划经济将整个经济体系制作成一个机械机器。各经济主体只是其中的一个部件,金融只是其中的润滑剂。计划经济的打破,意味着这些要素也获得了自主的性格。民营企业、外资涌入、资本市场的建立就体现了基本要素的新面目。
  3、国计民生的着眼点更多地落在发展问题上。
  结构调整问题。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于资源更为有效的、更符合现在需求的使用。此问题出在过去,但今天的改正并不具有多少改革的意义。任何一个经济体系都会不断的需要调整过取得的政策。比如,三线建设时形成的产业布局的调整,纺织业产品结构的调整。
  社会结构调整的问题。解决国有企业所经办的社会事务系统,实际上是社会调整的问题。因为,无论从单纯经济部分分析,还是从整体情况分析,一个没有分离社会事务的国有企业都是更有效的。比如一个具有2000人的国有企业,其产业规模与一个只具有200人的民营企业相当。普遍的看法是认为国营企业的效益不如民营企业,衡量的指标是利润与人均收入。单纯的就他们所经营的经济业务分析,前者完全可以剥夺1000名闲置人员的收入,年节省1000万的成本,再加上相应的附加费和其他对社会事务的补贴,又可节省1000万。这2000万足以抵消民营企业的“高效益”特征。从整体情况看,国有企业实际上是个小社会,在目前社会不能有效承担起全部责任的情况下,它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简洁办法。认识到解决这个问题只是社会调整问题,而不是企业改革问题是很关键的。因为指导思想的不同,涉及我们的行为不同。前两年形成的许多社会矛盾本可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就是我们一味地认为这是企业改革问题,需要强行闯关,减员下岗是主要手段,激化了矛盾。没有仔细分析调整与改革的区别还反映在这样一个方面:政府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了如何促进企业减员下岗上,甚至直接制定属于企业规定范畴的政府政策。而企业一方面当然知道真正减员下岗的好处,另一方面现实的社会管理方式又迫使具有理性的国有企业管理者采取“减员不增效”的方式方法来应付两方面的压力。政府操企业的心,企业操政府的心就是前几年的写真。社会矛盾激化首先发生在一部分企业,还由于一些衍生的原因。因为用“改革”作指导思想,在企业管理者中普遍倡导了漠视群众疾苦、过分强调高收入的作风。在政府、政策研究者中倡导了不切实际的、一意孤行的理想主义作风。这个问题下面还要分析。
  西部开发问题。这既是一个经济发展战略,也是一个社会发展战略。我们要敏锐的认识到,只有一个完成了革命性改革任务的国家,才会重点关注这些问题,才会具体落实这些战略。
  4、经济特区已失去了示范意义。
  目前的重点不在破除什么,在重建新机制。而重建有两个特点,一是重建所需的各要素都已存在,外界不能发挥主要作用。地理因素已不重要;二是重建重点在于社会调整,像深圳这样的特区,完全没有典型意义。
  5、革命性改革已结束的本质含义。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破除式的改革无论多么激进,无论用以替代的东西多么不成熟,只要破除旧的、效益低下显而易见的东西,就会使绝大多数人民受益。革除旧方法,是各阶层共同的愿望。追求效益第一是社会急需的要求。总之,在改革的大旗下,社会利益追求有普遍的一致性。很明显,目前以复兴建设为主,社会调整为辅最能取得普遍的一致性。仍将破除式改革作为思路,用临时的、简单的方法作为后续的替补,这将失去普遍的一致性,社会的分裂将进一步激化深层次矛盾。

  • 上一篇文章: 扶贫:一个沉重的话题

  • 下一篇文章: 中国长期发展战略中的隐忧与思考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54]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1]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52]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3]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66]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以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夯实文…[8]

  • “碳达峰”“碳中和”:是…[10]

  • 研究益世学问 书写时代华章…[7]

  • 求索人类社会繁荣之路——…[7]

  • 王蒙:文化自信的历史经验…[15]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