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  
  科学有国界吗?“人民科学家”叶培建这样说       
科学有国界吗?“人民科学家”叶培建这样说
[ 作者:胡珉琦    转贴自:科学网    点击数:103    更新时间:2024-01-20    文章录入:admin ]

 

 

最近,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进行的一场型号任务动员会上,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紧锁双眉,坦陈了他心中的担忧:“我们的深空探测工程已经八战八捷了,成功越多,意味着离失败也越近。因为,世界上没有百分百成功的航天工程。”

深空探测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和寻求永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拓展人类生存空间、丰富人类认知的重大领域。在国际上,深空探测已经成为各国科技创新的竞技场。而在中国,一系列深空探测任务的实施,为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奠定了重要基础。

为了这个历史使命,叶培建已经奋斗了50余年。从“资源二号”到嫦娥系列工程,从“嫦娥奔月”到“逐梦火星”,他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2019年,叶培建被授予“人民科学家”这一国家荣誉称号。

尽管现在叶培建已经不在核心领导岗位了,但他依然每天不到8点就到办公室工作。每当重大发射任务临近,他还会回到过去担任总设计师兼总指挥时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状态。他说,如果不保持这样的工作劲头,稍有疏忽,航天人就会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

 

“谈选择,是小看了我”

“家国”是什么?

还在杭州一所部队干部子弟学校读小学的叶培建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

叶培建童年时,父亲曾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在他身边。当时,父亲被紧急调往一个冰天雪地的地方——长津湖。身上没有衣、肚里没有食,打完一场仗,父亲所在部队的一半战友或者牺牲或者被冻伤,但父亲从未害怕过,因为他有信仰、有志气。

几年以后,父亲带叶培建回到老家江苏泰兴去看望一位战友,那是村里祠堂的一块墓碑,上面写着“杨根思”的名字。后来他知道了,杨根思是抗美援朝的“特级战斗英雄”。

所以,家国,是一群英雄就算是牺牲也要守护的信仰。

在子弟学校,叶培建和小伙伴们看革命电影、玩打仗游戏。在他的记忆里,这就是一群共产党的孩子。

多年后,有人问叶培建,是如何面对人生种种选择的。他却说,对他而言,这是一个伪命题。

在考大学填志愿时,想起父辈们在缺乏空军支援的朝鲜战场上流血牺牲,叶培建立志献身于我国国防事业,且第一、第二志愿填的都是航空院校,结果却被浙江大学无线电系录取。

毕业时,他主动要求到大西北某基地,却被分配到卫星总装厂当了一名技术员。

1978年,他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的留学生。他在瑞士求学5年,毕业后立即回到祖国。

上世纪90年代,他作为技术负责人参与深圳股票交易卫星VSAT网的设计,南方有单位想以40万元的年薪“挖”他。当时,叶培建一个月工资才1000元左右,但他丝毫不为所动。

“这些决定从来不需要选择。谈选择,是小看了我。”在叶培建心里,家国是唯一的坐标。

中华民族不屈的历史已经作出了最好的选择,它选择了独立、选择了自强。这些早已刻在叶培建的成长基因里。

因此,与其说是选择,不如说是继承。

 

“没有创新,哪来赶超”

1980年,正在瑞士留学的叶培建来到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总部参观,那里展出了世界各国最高知识水平的代表作。有一件展品让他深受震撼,那是一块来自月球的岩石,它的所属国是美国。而同期参展的中国作品,是景泰蓝花瓶。

一个预示着未来,另一个则代表了过去。它们之间有着遥不可及的距离。

200710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已过花甲之年的叶培建以总设计师兼总指挥的身份见证了这一重大历史时刻。

当年的那块“岩石”终于不再高高在上、只可仰望,但这远远不够。“如果我们没有创新,只能永远跟在别人身后,哪来的赶超。”叶培建说。

嫦娥一号任务成功后,有人反对继续发射嫦娥二号。叶培建据理力争,保住了嫦娥二号。他还带领团队进行了大量技术改进和创新,为嫦娥三号落月选址做了重要准备,并使其首次从月球轨道飞抵日地拉格朗日L2点这一理想观测点。

到了嫦娥四号任务时,争议再次出现。关于该落在何处,有两种声音。很多人主张仍然正面着陆,因为这样有把握、更安全。

关键时刻,还是叶培建的眼界和魄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力排众议,坚持让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着陆。“我们搞科学探测,不应该怕失败,每一步都要有创新,要干一点别人没干过的事。”最终,嫦娥四号攻克了在月球背面的通信和安全着陆难题,创造了世界第一。

就在嫦娥五号任务启动前,叶培建又一次来到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总部,竟发现那块月球岩石依然在摆放着。他十分有心地拍下了照片,回国后,给团队的主任设计师一人赠送了一张,以此激励大家。

好在,嫦娥五号不负众望,不仅带回了1731克月壤,还首次实现了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技术,又开创了一项世界先例。

“搞航天要有谨慎、客观的态度,但在有机会、有条件时,目光一定要长远,步子要迈大一些。”谈到接下来嫦娥六号要在月球背面采样、嫦娥七号将在月球极区高精度着陆和阴影坑飞跃探测、嫦娥八号将完成一系列关键技术攻关时,这位老人的双眼熠熠生辉。

 

做总师要有一颗强心脏

 

科学研究是99次失败等来1次成功,皆大欢喜;航天工程是99次成功遇到1次失败,从头再来。所以,工作中的叶培建每天都像走在悬崖边上。在他看来,做总师要有一颗强心脏!

1996年,叶培建担任了“资源二号”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中国“资源二号”系列卫星在我国国土普查、资源探测、环境调查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国家对此寄予厚望。

200091日,“资源二号”01星成功发射。但就在叶培建与同事从发射基地去太原机场的路上,卫星“失联”的消息传来,原因是发送了一条错误指令。

“这颗卫星研制近10年,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如果在我手里出了问题,我怎么向全国人民交代?”

叶培建回忆,当时脑中甚至闪过一个很“自私”的想法:希望车能从山上掉下去,把我摔死。

还有一次经历更不为人所知。嫦娥四号成功发射后,有过一段至暗时刻。当时,发动机上的一个阀门故障在短短几十秒内就让探测器损失了20公斤燃料。月球还没到,燃料不够用怎么办?

“两次失误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离失败只有一步之遥。而失败的后果,非一般科研任务可比。” 叶培建表示,正是因为这项工作的特殊性,总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尽可能做好各种预案,而不是等问题出现了再想办法解决。一次航天发射任务往往需要几百个预案,幸运的是,那两次失误在预案范围内得到了及时补救。

就在嫦娥四号成功落月的当天,一张照片火爆全网。当时,叶培建站在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身后,紧紧握着她的手。网友们看到的是兴奋、是庆祝,殊不知,那背后还有一位师者对一位经历了重大危机的年轻人的无声安慰。

在过去几十年中,叶培建带领团队在工作中一直坚守两个信条。

一是始终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无论是总师还是主任设计师,在负责的型号任务成功前,应该每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没有这种精神,就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二是全体人员都要“捕风捉影”。科研任务中的“捕风捉影”指的是不放过一点点问题的苗头,放过就可能造成致命危险。

 

“为国家荣誉而战”

 

20213月,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已进入火星轨道,祝融号火星车不久就将着陆火星表面。作为技术顾问的叶培建常常出现在指挥大厅,关注着探测任务的进程。

在一场火星探测动员会上,面对一张张年轻的航天人的面孔,叶培建郑重说道:“本来我们去火星就是为了完成一项科学任务,但我们也要憋着一口气,我们是为国家荣誉而战!”

叶培建希望年轻人知晓,深空探测的意义绝不仅仅来自科学探索本身,它是大国力量的象征。“当科学技术赋予国家更多底气,别人才不会居高临下地对待你。”

不久前,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一次工作会议上,叶培建再次提出:“我们要牢记自己是社会主义大国的身份。这个身份意味着,别人一定不会让我们顺利发展。”

“我不赞同‘科学无国界’的观点。”叶培建强调,“尤其是在当下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家使命感应该成为每一位科技工作者内心的基石,每一位科技工作者应该为此努力攀登、奋发图强。”

 

  • 上一篇文章: 气象“老兵”曾庆存:为国为民为科学

  • 下一篇文章: 刘经南院士:对“一流北斗”的追求永无止境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58]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3]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56]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5]

  • 我国科研人员找到控制水稻…[51]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压弯的树枝:中国现代国家…[4]

  • 董成龙:留美时期林同济的…[4]

  • 林同济:战国时代的重演[8]

  • 林同奇:“我家才子,一生…[13]

  • 林同济的“道家回归主义者…[14]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