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  
  马大猷:耄耋院士 赤子情怀(名人专访)       ★★★
马大猷:耄耋院士 赤子情怀(名人专访)
[ 作者:佚名    转贴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08月19日第二版)    点击数:84    更新时间:2023-10-14    文章录入:admin ]

 

 

出书,写文章……虽已届九十高龄,马大猷院士却并没闲着。

作为一级核心期刊《声学学报》的主编,每年200多篇来稿中,他自己看100多篇。

今年以来,他陆续执笔写了《国家实力根本源于基础研究》、《提高我国科技水平的几个问题》、《学习爱因斯坦,深入思考,大胆设想》、《中国科技如何推向前进》等文章,几乎是“一个月一篇”。

耄耋之年的老院士,正通过特有的方式,向社会表达着自己对科技发展的意见,为加强基础研究而鼓与呼。

 

人生充满了“第一”

最近的“创作”是为科技提个醒

 

中关村,马大猷院士的家,整洁而简朴。面积达30多平方米的书房,被两排长长倚墙而立的书柜“挤”小了很多;“百岁树人”的条幅,昭示着高龄主人的特有心境。

提起马大猷,许多人都会觉得陌生。但是在声学界、物理学界甚至科技界,却是赫赫有名。他的个人经历充满了“第一”:他是哈佛大学历史上第一个仅用两年时间就拿到博士学位的人;27岁时,他成为上世纪40年代全中国最年轻的教授;1955年,40岁的他成为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之一。他的学术生涯更是充满“第一”:这位以“科学救国”为己任、于上世纪40年代回国的老科学家,不仅在基础研究上取得许多世界水平的成果,更是开创了我国的声学研究———在他和其他科学家的带领下,建造了我国第一个声学实验室、水声实验室、高声强实验室,负责解决了人民大会堂的音质设计。

谈起最近的“创作”,白发如银的马大猷院士思维敏捷:“主要想法就是觉得我们科学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只是在落后国家中较强。研究工作水平不断下降,国际科学前沿够不上,新高技术主要靠引进。这使我国科技人员愧对国际同行,愧对海外中国科学家。我着急啊。所以,想给大家提个醒。”

“我国是世界大国,每天在报纸上看到各方面的好消息,可是涉及国计民生的科技好消息不多。”马大猷从桌上的材料堆中找出一张英文表格,上面是英国《自然》杂志对1993年至20013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论文统计,按论文引用排序,中国名列第十九,我国论文占全世界论文的比例也仅为2%多一点。“美国或欧盟一人发表的论文大约等于中国五个人,日本一人则等于中国三个人。中国科技人员的产出太少,质量更是相差悬殊。”

全世界科学论文引用率最高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有4000人,而中国只占13人,其中香港11人,内地只有2人。“现在科学前沿几乎不见中国科学家。新技术产品颇为发达,但其核心技术与研究很少是中国人的贡献。我国缺少第一流科学大师和科学领袖人物,这样下去,还谈什么诺贝尔奖!”马大猷院士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中国迫切需要发挥科技人员的力量,大力提高科技研究水平。”

 

为科研工作建言献策

盼中国早日成为科技强国

 

我国有不少科技人员具有良好的研究工作基础,但是科技工作的水平不高,原因何在?马大猷院士坦陈,主要是体制问题。“受同样的教育,有的甚至还在大学或研究所工作过几年,为什么一些国内科学家到了国外就和国内不同,取得了不少成绩?原因是环境改变了,科研体制不同了。”

“基础研究在我国尚待进一步引起重视。”马大猷说,“现在的科学家大多只知道直接为生产服务是研究工作,不知创新,更不知基础研究。最近几年来,学术界、产业界不断强调创新,但反应甚微,原因即在此。”

对于企业研发,马大猷也有自己的看法。50年来,我国企业主要是引进、抄袭、重复,不谈研究。大型设备主要靠引进,在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中循环。最近有些工业开始引进—吸收—创新,效果不错,但创新有待深入。我国技术人员水平不低,只因有些决策者迷信外国,工作受了限制。要尊重工程技术人员,解放他们,在企业中迅速建立起开发工作,十年内必有成就。”

“科技也不是完全不行。高水平的科技贡献很少,但一般的科技还是不错的。”马大猷院士话锋一转说,“我国企业界的技术创新颇有成绩,‘中国制造’遍及世界,若加以改进,再加上开发,我国在轻工业生产上必成大国。”

“但不能老这样,不能老停留在一般技术上。要进步,就要考虑更长远一点,要加强基础研究,要注重科学前沿。”50多年前曾经参与新中国“12年科技发展规划”、为“两弹一星”做出一定贡献的马大猷院士,道出了许多老一辈科学家的衷心期盼,“科技大国和经济大国的前途近在咫尺,令人兴奋,但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就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马大猷院士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议:

——要鼓励创新,提出新问题,深入思考,大胆设想。

——要鼓励自由探索,鼓励讨论和学术交流。

——同行评议可聘请三五位资历较高的同行科学家进行,不开会,书面评议,完全以业绩为主,绝对保密。

“听说您现在还上班?”

“马老每天上午会工作两三个小时,下午也是如此。”马老的秘书柯豪替马老回答。

“马老每周一、三、五上午,都会到所里来。”中科院声学所工作人员说,“他总是把门开着,如果有青年科学家进来请教,或者向他借书,是他最高兴的事情。”

记者起身离开时,一抬头,蓦地发现:马老背后的书柜上,高高悬挂着一个半米多高的中国结,红得像火,格外醒目……

 

 

马大猷小传

 

马大猷,191531日生于北京,原籍广东潮阳。北京大学物理系学士,哈佛大学硕士,哲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上一篇文章: 马大猷:不会“说好话”的马大师

  • 下一篇文章: 马大猷:给人民大会堂装上“嘴巴”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66]

  • 侯外庐西大治校[54]

  • 中国思想史的奠基人——侯…[54]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8]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7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王世真:握紧命运的缰绳[15]

  • 王世真:要做开创性的事[19]

  • “核医学之父”王世真[18]

  • 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院士…[17]

  • 陈达:心远愈知宇宙宽[18]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