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民族思维 >> 思维方式 >> 正文  
  反思与反省——两种不同类型的思维定式         
反思与反省——两种不同类型的思维定式
[ 作者:野 鹤    转贴自:民主与科学    点击数:2912    更新时间:2004-01-15    文章录入:111

  
  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西方文化的再次大规模引进,"反思"这个舶来词不但时髦过一阵,而且似乎已然取代了传统的"反省",成了社会上的通用语。却很少有人晓得,"反思"与"反省"虽然仅一字之差,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物,而且具有截然不同的、甚至是全然相反的内涵。不过,好在大家都不甚了了,浑浑噩噩地说,糊糊涂涂地听,马马虎虎地用,倒也相安无事。不由令人想起七八十年前,林纾攻击新文学的话:"学不新,而唯词之新。"
  所谓"反省",即孔子所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即按照圣人的教导或约定俗成的社会公德去检讨自己,而且还要"吾日三省吾身"。无非是立足于传统,用既定的观念,对自己进行审察和检讨,旨在为社会所认同,成为公认的翘楚、贤达或好人。其本质乃是检讨而非解剖或批判,是不二而非怀疑或否定。而"反思"则是西方文化传统的产物。从古希腊得尔菲阿波罗神庙门楣上的格言"认识你自己"到马克思所欣赏的格言"怀疑一切",无不都是立足于变革,不断对自己或社会进行怀疑、审视、解剖或清算,旨在充分发扬自己的天赋,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其本质是解剖和批判而非检讨,是怀疑和否定而非不二。
  从行为的角度看,"反省"的导向大抵是求同,而"反思"的导向则大抵是立异。对于前者来说,大凡成功的行为,便是经验;失败的行为,则多是教训,因而反省的结果无论深刻与否,总是对于现实社会的一种维护。而后者却似乎恰恰相反,往往是力图从公认的成功中挖出教训,由公认的失败中引出经验。故而,"反思"的结果无论深浅,皆意味着对于现实社会的某种否定。所以,一般地说,创业者比较地重视和提倡反思;而守业者则竭力强调和推崇反省。
  就历史与文化的范畴而言,反省大抵是农耕文化所特有的经验哲学的产物,其核心是群体至上观念。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文化与历史数千年一贯的民族,反省几乎成了一种自觉地抑制"本我"和努力发扬"超我"的传统的文化机制或文化定式。反省的参照物虽然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例如从先秦时代的忠祖到封建时代的忠君,直至当今的忠于党和人民,却万变不离其宗──"见贤思齐"和"以天下为己任"。而反思则基本是以游牧文化和商品文化为滥觞的理性哲学的产物,其核心是个体至上观念,所以,反思便成了立足"本我",强调"自我"(人格和人权),去不断调整"超我"的传统文化机制或文化定式。反思的主题同样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古希腊时代是张扬个性,中世纪则是张扬神性,而近现代则是建立在否定之否定基础之上的张扬民族性。同样也是万变不离其宗--"认识自己"和"征服世界,改造自然"。
  正因为如此,所以作为农耕文化必然产物的"反省"机制,便往往意味着文化的保守,所谓历史沧桑也常常意味着只有变化而难有进化,有如中国的戏曲舞台--剧种、演员、唱腔、行头乃至脚本,皆千姿百态,但唱来唱去却几乎都是一个老调子。因而才会有这样的对联:
  如此神通,忽现出孝子忠臣,騃男黠女,若壮若悲。姑莫问叫甚本头,直可作五千年历史兴亡鉴。
  是何世界?猛然间金戈铁马,海市蜃楼,绘声绘色。还需要放开眼孔,看破那一群儿登台傀儡人。
  虽是借题发挥,却极精辟地概括了中国的超稳定结构历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视为我们的反省文化的形象注脚。
  而作为西方文化必然产物的反思,却常常意味着文化的变革,历史的演变则常常意味着不断超越。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便是反思的产物和努力超越的最高证明。
  质而言之,反省的本质就是趋同与维护,而反思的本质则是求异和扬弃。所以,中华民族的精英们,"反省"了数千年,终于维护住一个虽有变化而少进化的超稳定结构和"天人合一 "的大一统文化;而西方的精英们,却能在"反思"中不断前进,不但后来居上,而且继续保持着"天人二分"的扬弃活力。
  然而,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在肯定和提倡反思的同时,就该否定和反对反省。因为,正如中西方文化都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二者的辩证发展构成了人类的文化史一样,反思与反省,同样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惟有二者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辩证发展,才是人类意识形态进化的正途。一味地反省,固然缺乏不断更新的活力,却有利于中庸和辩证思维的发展,有利于生态的平衡和避免资源的浪费。而一味地反思,虽然具有不断创造的生机,却助长了偏激与机械思维的泛滥,从而形成发展的盲目与失控,以及生态平衡的破坏与资源的浪费。也就是说,二者各有利弊,不可偏废,有如人类的双足,相反相成,方能更好地前进。
  也就是说,惯于反省的民族,应该学会反思,而善于反思的民族则应学会反省,孰几才能达到费孝通先生所期盼和号召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统治者、政治家和国家,都强调汲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然而历史的经验却是这样的,所有的政府和民族都未从历史上学到什么,也从未按历史的经验所制定的原则从事。"(黑格尔:《历史哲学·导言》)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似乎说得更透彻和简洁:"历史主要就是没有吸取教训的故事。"还有更透彻、更简洁的,就是中国的成语:"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个人如此,民族又何尝不如此?
  所以:
  乐观地说,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明天。
  悲观地说,我们永远寄希望于明天。

  附录:
  有趣的是,正如中国人不懂得什么叫反思,从而将反思当着反省加以混用一样;西方人似乎也不懂得什么叫反省,并将反省与反思混用,例如: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说:"反思或反省是这样一种能力,即人能够从混沌未分、飘浮未定的整个感性现象之流中择取出某些固定的成分,从而把它们分离出来并着重进行研究。"但从他的这段话和下面他所引用赫尔特的关于反思的论述中,我们还是可以清楚地看出反思与我们的反省的明显不同:
  当人的心智力量行使得如此自如,以致他仿佛能从他所有通过感官获得的感觉洪流的整个海洋中分离出来一股波浪,而且能够暂时止住这股波浪而仔细注视它,并且还意识到这种注视--这时人就显示出了反思。当他从涌向他诸感觉的全部游离恍惚的意象梦景中,能够集中于醒着的一瞬,自动地细想一个意象,清晰地并更加宁静地观察它,并且抽象出能够向他指明对象是这个而不是另一个的特征时--这时人就显示出了反思。由此,当人不仅能逼真地或清晰地察觉所有的性质,而且当他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性质中的一个或几个性质是与众不同的性质时--这时人才显示出反思。……那么靠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这种清楚的认识发生呢?通过人必须加以抽象的一个特征,而这个特征,作为意识的一个分子,清晰地呈现出自身。(《赫尔德全集》,第五卷,第34页以后。转引自恩斯特·卡西尔《人论》P51)

  2002年3月3日改定于天津大寺

  • 上一篇文章: 中国人在今天的世界到底应该如何自处

  • 下一篇文章: 自然辩证法、思维科学和人的潜力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69]

  • 侯外庐西大治校[56]

  • 中国思想史的奠基人——侯…[57]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63]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72]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王世真:握紧命运的缰绳[17]

  • 王世真:要做开创性的事[22]

  • “核医学之父”王世真[22]

  • 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院士…[24]

  • 陈达:心远愈知宇宙宽[24]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