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中华英雄 >> 政治家 >> 正文  
  万里:农村改革扛鼎人       
万里:农村改革扛鼎人
[ 作者:赵树凯    转贴自:国研网    点击数:160    更新时间:2023-02-11    文章录入:admin ]

 

  如邓小平所言,“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从安徽开始,万里同志是立了功的”,民间则有谚语“要吃米,找万里”。

  在家庭承包经营创新过程中,最重要的政治人物是万里。关键时刻,万里为推进改革贡献了扛鼎之力。

  “只要老百姓有饭吃,能增产,就是最大的政治”

  1978年,安徽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大旱。为种上麦子,一些地方突破生产队经营规模,将地包给农民分组耕种,甚至分户耕种,又被称为“借地种麦”或者“借地度荒”。这在当时属于“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营方式,政治上犯了巨大禁忌。是否敢于支持为了抵御旱灾而采取的生产组织方式,是对领导人的政治考验。

  这年9月,万里先是视察了旱情尤其严重的滁县地区,了解了这个地区的“借地度荒”等办法,认为在严重干旱的非常时期,必须打破常规,采取特殊政策,战胜灾害。新的政策之门开启了。那些过去被称为“秘密武器”、已经被农民偷偷摸摸采用的承包到户、到组的办法,也公开出笼了。万里主持制定了支持这些探索性办法的省委文件。

  当时的安徽,围绕可否进行联系产量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可否允许包产到组甚至包产到户,担心忧虑很多,争论也很激烈。万里在这个时期的一些讲话,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下,堪称振聋发聩。

  1978年10月11日,万里在省委常委会上说:“省委没有决定的,只要符合客观情况的就去办,将来省委追认,不要都等我这个第一把手来决定。”“‘包工到组、不联系产量’,还是干好干坏一个样,不可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所以也不行。滁县地区关于联系产量责任制的三个材料,可以大胆试行。”

  1979年2月,省委常委会讨论怎样对待已经出现的包产到户问题,万里说,“包产到户问题过去批了十几年,许多干部批怕了。但是,过去批判过的东西不一定是错误的,有的可能是批对了,有的也可能本来是正确的东西,却被当作错误的东西来批判。必须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我主张应当让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的试验。在小范围内试验一下,利大于弊。”

  2月16日,万里在六安、滁县、巢湖三个地区的地委书记座谈会上又说,“搞包产到户如果要检讨,我检讨。只要老百姓有饭吃,能增产,就是最大的政治。老百姓没有饭吃,就是最坏的政治。”

  “绝不能读了一封读者来信和编者按就打退堂鼓”

  万里在安徽主持的农业新政,在1979年初到1980年初,面临的主要是来自中央的阻力。

  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张浩《“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当稳定》的来信和编者按,实际上是否定包产到组等责任制形式,在干部和农民中造成了很大的震动和恐慌。

  《人民日报》读者来信发表的第二天,万里来到滁县地区,第一站是全椒县。万里听完汇报,表现得坦然而且轻松。他批评了基层干部的慌乱情绪,轻描淡写了《人民日报》文章的作用。3月19日上午,万里在嘉山县四级干部会上说,绝不能读了一封读者来信和编者按就打退堂鼓。

  1980年1月,国家农委在北京召开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会议。主管农村工作的中央领导人讲话,依然在强调集体经济的巨大优越性。安徽省农委的同志介绍安徽实行联产计酬的改革和成效,大部分人都持反对意见,包括当时国家农委的领导。

  1月31日下午,会议向中央政治局汇报情况,华国锋讲话,他强调“责任制和包产到户单干不要混同起来”。“包产到户老的弱的也分了一份,生产上有困难,至于已经搞了的,要认真总结经验,提高觉悟,逐步引导他们组织起来”。

  最后,邓小平讲了话。他说:对于包产到户这样大的问题,之前没有通气,思想毫无准备,不好回答。他讲了一个大的决策,就是到本世纪末实现温饱,下世纪初实现小康,分两步走,要确定目标。省农委主任周曰礼回到安徽后,将会议的情况向万里作了汇报,请示如何传达贯彻。万里的决定是:不传达。

  1980年春节前夕,万里又来到滁县地区,在大包干的诞生地小岗生产队挨家看了一遍。各家各户能装粮食的东西都装得满满的。

  “他们脑子里只有抽象的农民,哪怕农民饿肚子也不理”

  1980年2月,万里调离安徽,任国务院副总理。

  以通常的政治想象,会以为安徽的农村政策已经正式获得中央认可。事实上,1980年的上半年,可以说是政策争论最激烈的时期。在这个时候,万里继续支持政策探索,为家庭承包制度排险除难,终于全面突破了旧体制。

  1980年春夏之交的风波,主要是围绕着“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是姓“社”还是姓“资”进行的。

  时任滁县地委书记的王郁昭回忆,1980年4月初开始到8月份,安徽省委连续在蚌埠、芜湖、巢湖和合肥召开了四次会议,对家庭联产承包发起批评指责浪潮。内外重压下,滁县地区实际上已成为包产到户的“孤岛”。而从当时中央媒体的态度来看,继续显示出否定的力量占上风。

  政策的基本转折发生在1980年夏秋之间。6月初,王郁昭在一次省委召开的地市委书记会上,看到了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内部谈话稿。邓小平在谈话中明确肯定了安徽的包产到户和大包干到户的责任制。

  9月中旬,中央召开了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专门讨论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

  这次会议最后形成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对能否实行包产到户问题作了“区别不同地区、不同社队,采取不同的方针”的规定。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上取得了一席之地。很快,家庭承包席卷全国。

  但上层的反对意见依然很强烈。反对声主要来自中央的农村工作部门。1981年3月,万里专门参加了农业部党组会议,严厉批评了这些部门。“他们脑子里只有抽象的农民,哪怕农民饿肚子也不理。”“有些人拿了工资,吃饱了饭,凭老经验,凭主观想象, 在北京城里说长道短。”

  作为分管农村工作的中央领导,万里主持制定了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即著名的中共中央1982年一号文件。《文件》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肯定了联产计酬、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至此,家庭承包取得政治上的决定性胜利。

  (本文节选自国研网,作者赵树凯)

  • 上一篇文章: 习近平在纪念万里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

  • 下一篇文章: 习仲勋:广东改革开放奠基者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0]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53]

  • 冯友兰:对于人生问题的一…[80]

  • 冯友兰:人生术[55]

  • 冯友兰:哲学与人生之关系…[7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安德罗波夫仅执掌苏联15个…[2]

  • 张文木:历史的经验值得注…[2]

  • 《求是》集中刊发5篇文化遗…[5]

  •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6]

  • 张文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6]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