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企业精神 >> 企业文化 >> 正文  
  王争鸣谈中国铁路发展历程:中国标准如何变世界标准       
王争鸣谈中国铁路发展历程:中国标准如何变世界标准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欧洲时报    点击数:163    更新时间:2023-02-10    文章录入:admin ]

 

 

 

【欧洲时报】在今天的社会,有些人做出的是堪称“人类奇迹”的非凡成就,但是他们却默默无闻。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原党委书记兼董事长、轨道交通工程信息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全国首届杰出工程师、菲迪克“百年杰出咨询工程师”王争鸣就是这样一类人。每年数以百亿计的中国人在乘坐着他所主导设计、领导建设或亲自参与的中国铁路系统;中国最重要的铁路如京沪、武广、郑西、兰新、青藏,他都留下了印迹。

 

《欧洲时报》与福建东南卫视《中国正在说》展开合作,在本期中,王争鸣讲述新中国铁路从蹒跚起步,到惊艳全球的壮美历程。

 

三代铁路人:从一把钢尺开始的铁路勘察事业

 

王争鸣:我是一位铁路工程师。一家三代都是干铁路的,并且都是铁路的勘察设计工程师,我的岳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代铁路勘察设计者,他当年是鹰厦铁路的项目总工程师,那个时候刚刚解放,我们的技术水平都是相当落后,勘察靠的是什么?老式的水平仪、经纬仪、平板仪。距离是用钢尺一尺尺拉过去的,所用的计算工具是手摇计算机,大多数使用算盘,我们在那样的条件下,奋起直追修建铁路,一直到1979年都是如此。我作为第二代铁路勘察员,参加工作以后有幸正经历中国改革开放,可以到海外去了解世界铁路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欧洲、日本的高铁已经形成,我们开始按照国家的部署,研究高速铁路。我们引领世界高速铁路的发展,仅仅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从90年代开始,到今天形成的规模,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此前,西成高铁被世界菲迪克组织评为2019年菲迪克杰出工程大奖。今年的菲迪克杰出工程大奖在全世界范围内只有两项,中国高铁拿下了一项。西安到成都的高铁,要穿越秦岭,穿越大巴山区,过去有一句老话叫: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讲的就是这条路。

 

在这个工程里面,我们经过的两大山区,高差大、地形复杂,地质更加复杂,在这个通道里面有5条大的断裂带,有70多个断层。高速铁路讲的是顺直,为了使线路能够通过这样复杂的地带,要进行大量的工作。我们遇到了45公里长,落差1100米,25‰的陡坡,相当于在23分钟内爬了375层的大楼。这也是在世界高速铁路建设史上的第一次,不要看简简单单的45公里,它反映了中国高速铁路综合建造的水平。

 

在这么多座隧道里面,有7座长达10公里以上的隧道,全都顺利贯通,没有产生过一次塌方,没有死过一个人。秦岭是地理上的中国之肺,我们对它环境保护采取了很多的措施,而今天要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地理条件里面修建一条高速铁路,打通西南地区和西北,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世界标准:中国高铁综合修建技术是NO.1

 

王争鸣:我想再讲一讲青藏铁路。从1956年开始,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按照部署开始进入西藏,整整经历了50年,从1958年开工建设,经过了几上几下。什么原因?一个经济,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经济基础还不行;再有一个问题就是技术,冻土技术没法攻克。

 

世界上有几个国家,有冻土铁路,但是标准非常低,运营速度大多数是30公里每小时,最好的冻土铁路是每小时50公里的运营速度,我们修青藏铁路,穿过的冻土区域是多少呢?是400多公里。所谓的冻土实际上就是在冰上,那里面基本上都是冰,里面含有一些土,在那里修铁路是非常难的事。

 

上世纪70年代,青藏铁路修到了格尔木,从格尔木到拉萨没有办法修,就是因为冻土是一个难题,是一个巨大的技术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几代青藏铁路人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科学实验,并且把这些技术纳入到青藏铁路,为青藏铁路进一步向西藏延伸做准备。经过近40多年的技术准备,我们对冻土研究有了一个很好的思路,把主动降温来改变它的热循环条件作为我们处理冻土的一项措施。这个创新是世界第一,是世界领先。围绕这样的一个思路,我们创新了片石风冷路基,热棒路基,以桥代路,一系列的措施,到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的时候我们技术上已经充分地准备好了。所以当国家一声令下,修建青藏铁路的时候,10大军上了青藏高原。

 

曾经有外国的一些专家们说,中国要想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除非昆仑山不在,那200110万大军上去,5年时间青藏铁路修好,2006年的71号,青藏铁路开通运营,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这是一项惊动世界的成就。

 

通过中国铁路建设者的努力,通过青藏铁路勘察设计工程师的努力,我们打破了他们的预言,我们实现了青藏铁路,西藏通了铁路,也就是说在2006年的时候中国唯一一个不通铁路的省份自治区通上了铁路,使铁路网密度加大了,为西藏人民带来了福祉。

 

回顾中国铁路70年发展历史,正好跟新中国成立70年来所经历的过程是相吻合的。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中国铁路的营运里程是2.1万多公里;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的铁路里程是近5万公里。从1978年到2018年,我们达到了13.1万公里。

 

并且,20169月份在世界标准化组织大会上,中国高铁的标准被纳入了世界通用标准,从中国标准变成世界标准。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到,我们中国高铁发展到今天,完全可以自信,也可以自豪地说中国高铁的综合修建技术在世界上是NO.1

 

青藏铁路精神:“修青藏铁路三代人干了50年”

 

王争鸣:美国都说了20年要修高速铁路,但一直修不起来,为什么?它20年前提出来,到2008年的时候经过全员投票,议会批准,奥巴马政府为此给加州还拨了35亿美元,2015年的时候在加州还进行了旧金山到洛杉矶高速铁路的开工仪式,彩也剪了,但是彩剪完了就停了,为什么呢?我想这就是两大因素:一它预算不断地上涨,从100多亿美元到300多亿美元,最后到了770亿美元,预算不断地突破,没有哪一个财团愿意继续掏钱干下去;第二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土地私有,高速铁路走的要顺直,经过的区域里面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愿意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无能为力。

 

而在中国,例如青藏铁路的修建。由于技术储备等问题中间有过反复,但我们决心不变,因为这条路修建,可以带动西藏经济的发展,拉动西藏和内地的时空距离,加强中国多民族的团结,它非常重要,所以中国历届领导人不忘初心,一张蓝图干到底,只要条件一具备马上就干。

 

京沪高速铁路也是如此,我们不断地调整线位方案,因为调整线位方案,征地和拆建的范围就要发生变化,各级政府,沿线的民众都是极度的关注,给予了高度的配合,不讲任何条件,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

 

青藏铁路开通的那一天,当时的中央领导在接见代表的时候,他握着我的手问,你们铁一院在青藏高原上为了修建青藏铁路,你们干了多少年?我跟他报告说,我们干了50年,我们整整3代人。我那时候感受到,在中共领导下是人民创造了历史,历史其实也是我们自己参与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一个道路上我们才能实现它,在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是实现不了的。

 

伟大的时代赋予了我们一种职责,伟大的时代也创造出了伟大的精神,下面我想讲几个小故事,发生在青藏铁路上的故事。

 

我想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李金城,青藏铁路的设计总工程师李金城,5年的高原生活都在上面过,连逢年过节都没有下来,有一次在勘察期间们翻越唐古拉山的时候,为了选择更好的线位,设计总工程师带队,带着勘察设备毅然决然的走到无人区,可可西里无人区大家都知道,一眼望不到边,在返程的时候,在过一条冰水河的时候,由于长期的劳累李金城晕倒了,他站不起来了,而这时候整个小分队也迷失了方向,能否走出无人区谁也不知道,这时候李金城表示,“如果大家一起走,可能大家的生命都要交代在这,希望你们把仪器放在这,我在这看着,你们想办法出去,再来接我。”但是大家不能放弃,也不敢放弃。因为放弃,李金城不是会冻死,就是会被狼群咬死,所以大家不能放弃他,架着他,凭着经验摸索着走出了无人区,正是因为这次进入无人区,使线位进行了优化,节省投资达到8亿元人民币,这都是国家的钱,都是纳税人的血汗钱,通过工程师的职守,节约下来了。

 

第二个故事,魏州泉,魏州泉同志在2001年被任命为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现场勘查的指挥长。

 

恰巧在这时他的父亲,经医院检查得了癌症晚期,魏州泉是家里的长子,作为长子应该留在家里照顾老人,在临出发前魏州全在他父亲的床前陪伴他,他父亲轻轻一句话:你去吧,山上更需要你。魏州泉跪拜自己的父亲,带着父亲,一个老青藏勘察队员的嘱托上了山。

 

我们一代一代人在传承着这一种自觉形成的一种青藏铁路精神,并且把这种精神传到所干的每一个项目里去,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新的青藏铁路精神。

 

对话

 

话题一:不会盲目修建铁路

 

李兴奎(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现在的中国铁路网是越来越密集,中国的铁路结构也越来越完善,那么到将来的某一天,中国是不是会少修建铁路,乃至不修建铁路呢?到那个时候中国铁路事业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呢?

 

王争鸣:从世界铁路的发展史来讲,当时的英国,后来的美国,在工业化进程的过程中间修了大量的铁路,从铁路的蓬勃发展,尤其美国走向衰弱,从40万公里拆成了20万公里,中国铁路会不会这样呢?我的答案是不会的,首先,中国人口比美国多。第二,中国能源大多数分布在西部,用户大多数在东部,这种运输的需求是非常强大的。第三,吸取美国教训,中国是规划在前,经过反复论证绝对不会盲目修建,更没有竞争性的修建。

 

话题二:知天下方能治企业

 

宫万国(中国铁建巴基斯坦铁路改建项目的总工程师):请问拓展海外市场时如何管控风险?

 

王争鸣:我个人认为要分析市场几个方面:

 

首先,所在国的法律法规,我们曾经有些个别企业也吃过亏,就是因为对所在国的法律法规了解不够,在执行的过程中间成本不断加大,出现了一些问题。

 

第二,一定要关注国际规则,也就是说国际非迪克组织制定的一些规则,这是世界上通用的规则,不能把它放在一边。

 

第三,要关注标准,现在中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能用中国标准我们适用性很高,但是有一些工程不可能全部用中国标准,可能有一些用欧洲标准,我们要熟悉的这些标准,这样才可能在建设的中间不走弯路。

 

第四,我觉得要关注时局,因为海外大多数使用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还是选举制,选举制的本身有很多是利益的、集团的一些东西,政权一变化就会产生变化,所以我们一定要关注时局,找出应对的策略,我想关注了这些东西,就可以把控风险。

 

  • 上一篇文章: 谭旭光:握住风筝的长线

  • 下一篇文章: 西北设计“军团”掌门人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关于中国人口问题…[58]

  • 蔡崇信对话张忠谋|面对宏…[56]

  • 任正非:全面提升软件工程…[54]

  • 任总在专委会建设思路汇报…[64]

  • 张文木:美国人的“商人”…[65]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张文木:谈文化自信,而又…[13]

  • 张文木:政治人物安危与国…[17]

  • 张文木:诱倒对手的最佳方…[14]

  • 毛泽东:“乡村就是小城市…[13]

  • 嫦娥六号月球“出差”干什…[13]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