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教育精神 >> 名校名师 >> 正文  
  史学家雷海宗:学贯中西的史学大师       
史学家雷海宗:学贯中西的史学大师
[ 作者:佚名    转贴自:《西南联大人物故事集》    点击数:375    更新时间:2022-09-29    文章录入:admin ]

 

 

大师是大学之精魂,与大师邂逅,是场伟大心灵的精采对撞。

如望星空,如观文山,如瞻大河,大师让我们瞻仰伟大,汲取智慧;大师让我们感悟人生,将生命洞穿。让我们一同怀着温情与敬意走近联大大师,汲取那份超越时代泥淖的力量。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命记录中,在历史学界追溯与怀想的中国前辈里,有一个人的名字始终时隐时现,从未曾离开过人们的视野,这个人就是——雷海宗。雷海宗于1922年清华毕业,公费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主修历史学,副科哲学。1927年,他以论文《杜尔阁的政治思想》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任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20世纪30年代中期发表《中国的兵》《无兵的文化》等文章而一举成名,其后任西南联大文学院教授、历史系主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驻守海内学术重镇长达20年之久,被认为“是一位通今博古、学贯中西的史学大家,他的学识、人品和学术贡献为学界所公认,享有‘史学宗师’之美誉”。

在西南联大期间,雷海宗先后设过“中国通史”“中国古代史”“西洋通史”“欧洲近古史”和“欧洲中古史”等课程。据听过他课的学生回忆,学生们普遍认为他是学贯中西的史学家,对许多历史问题都有精辟独到的见解,他的史学造诣和学术思想的精髓给他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雷海宗不仅学识精湛,知识广博,而且他的记忆力也非常强,上课时他不带片纸只字便能对所讲的问题做出系统而生动的描述,讲授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既有丰富内容,又把历史因果关系分析得清晰透彻,使人听了兴致勃勃。“在我的印象中,雷先生不但非常博学,而且记忆力非常了不起,上课没有底稿,也从来没有带过任何一个纸片,可是一提起历史上的某某人哪一年生、哪一年死,或某件事发生在哪一年,他全都脱口而出,简直是神奇。”所以,当时许多同学都愿意选修他的课,认为听他讲课不仅能获得系统而深入的历史知识,而且是一种精神上的极大享受。南开大学美国史专家杨生茂教授回忆说:“一登上讲台,辄口若悬河,从其庞大的知识宝库中掏出的粒粒珠玑连串闪耀,令听众感到内容全面系统,且字斟句酌,无虚言冗语,逻辑性极强。每堂课自成段落,最后画龙点睛,有条不紊,益显其驾驭渊博知识的功力和才识。”同时,他的记忆力之强也表现在掌握历史年代的准确:每逢讲到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年代时,他不仅能说出中国历史纪年(即历代帝王称号和年代),而且同时指出公元纪年。当学生课后将他顺口说出的年代与中、西历史纪年的工具书查对,看看有无记错之处和中西历换算的年代是否相符合时,结果都没有发现任何错误,对此都感到心悦诚服。

在当时的西南联大历史系,雷海宗是少数能够担任“世界通史”和“中国通史”两门大课的教授之一。据说,当时西南联大历史类课程的任何一位教师请假,作为系主任的雷海宗都可以临时代课,其效果同样令学生满意甚至惊喜。当时全校性的公共必修课“中国通史”分甲、乙两组,为历史系专业学生讲授的列为甲组,钱穆、吴晗两位先后主讲,而为非历史系学生授课的则属乙组,由雷海宗主讲。“甲组较详于史实与制度,最适合人文社科学生的需要;乙组史实及制度稍为简略,宏观视野及分析综合比较适合理工及不以历史为专业学人的需要。”但是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适合理工科学生、略带“通识”性质的乙组课常常是听者盈门、济济一堂,即使是已考取研究生的吴于廑以及刘广京、任以都等日后的“史学名家”,都从雷海宗的“中国通史”课上颇为受益。抗战后期,美国有关方面曾邀请雷海宗等一批知名教授赴美讲学。但雷海宗婉言谢绝,决心坚守西南联大的教学岗位,与全国军民一起坚守本位,为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可以说,抗战时期的中国,烽火连天,山河破碎,民众颠沛流离。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一些坚贞之士不屈不挠,积极发表论著,判析国际形势,鼓舞国人奋力抗战。在从北到南的迁徙中,雷海宗看到全国军民英勇抗战、浴血杀敌的情景,精神为之振奋。在19382月的《扫荡报》上发表《此次抗战在历史上的地位》,认为:“此次抗战不只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大事,甚至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奇迹……”因此,他认为通过英勇的抗战,中国定能保卫自己的民族和文化。在此基础上,雷海宗持续努力,将《中国的兵》《无兵的文化》等论文等汇辑成为《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一书,由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在书中,他认为中国文化头绪纷繁,绝非一人所能彻底阐明。因此,他在对中国文化进行诠释时,采用非常独到的视角,即从“兵”入手,对传统中国之所以积弱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如在《无兵的文化》中,他首先指出,中国秦以下为静的历史,只有治乱骚动,没有本质的变化。这样一个消极的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没有真正的兵,可称为“无兵的文化”,但其轮回起伏,有一定的法则。随后,他从政治制度的凝结、中央与地方、文官与武官、朝代交替、人口与治乱、中国与外族等方面对秦以下的中国历史进行了分析探讨。最后,他提出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独特的语言文字,或可解救中国文化不致沦亡。在《中国的兵》中,他则另辟蹊径,研究“兵的精神”,从当兵的成分、兵的纪律、兵的风气和兵的心理等方面来考察中国的兵,认为只有振兴武德,实行征兵制,让良民当兵,才能使中国自主自立。可以说,该书对“兵”的分析之深刻,笔力之犀利,观点之独到,用心之良苦,其中东西方社会和文明的知识之渊博,是非常罕见的。对此,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篇幅不大,却是雷海宗的精心杰作,出版后在学术界乃至一般知识分子中产生巨大反响,令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成为20世纪中国的史学名著”。

19404月,雷海宗和云南大学教授林同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陈铨、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贺麟等在昆明创办《战国策》半月刊,先后出版17期,194112月又在重庆《大公报》开辟《战国》副刊,至19427月为止,共出版31期。他们在《战国策》和《战国》副刊上陆续撰文,用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的理论来考察历史和文化,分析当时的世界形势,认为西方欧美文化正处在相当于古代中国的“战国时代”,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正是“战国时代”所独有的国际战争特征的表现,中国面对这样的局势,必须找出应对之策,自主、自立、自强地建国和战胜日本侵略者,“战国策派”因此而得名。作为“战国策派”的核心成员,雷海宗陆续发表《张伯伦与楚怀王》《历史警觉性的时限》《中外的春秋时代》《历史的形态与例证》《三个文化体系的形态》《独具二周的中国文化》等文章。其中,发表于19409月第11期《战国策》上的《历史警觉性的时限》中,他认为对历史的了解固然凭借传统的史实记载,但同样重要的是靠人的思想及其所处的时代精神,因为了解过程本身是“一种人心内在的活动,一种时代精神的表现,一种整个宇宙人生观应用于过去事实的思想反应”。任何人对他们所处时代“一切的知识、欲望、思想与信仰,全不了解”就决不会有了解历史的能力;反之,他越能体察自己所处时代的情况与精神,就越会增加他对过去历史的了解力。据此,他得出的结论是:“历史的了解是了解者整个人格与时代精神的一种表现,并非专由乱纸堆中所能找出的一种知识。”在《独具二周的中国文化》中,他借用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学理论,提出了“中国文化独具二周”的理论,认为任何一种文化的周期转折,都要有外来文化因子的融入。佛教文化的传入,成就了中国文化“第二周”的奇迹。同时,“雷海宗甚至预言:中国文化将进入第三个发展周期。这一理论,不仅具有学术创造的重要意义,而且在中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具有砥砺人心、振奋士气的现实功效”。

1945815,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雷海宗与全国人民一起以无比喜悦的心情迎来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466月,西南联大复员北上,“我们全家由昆明乘飞机飞往重庆。飞机抵重庆时,有两位女同事所带行李比较多,海宗即先将两位女同事的行李搬妥后,再搬自己的行李”。后来由于没有直接飞到北平的飞机,只得改由南京到上海。在上海乘轮船赴塘沽的途中,雷海宗临时肩负起组织数百名学生北上的重任,克服种种困难,顺利将大队人马带到北京,体现了战时知识分子的担当和责任。

 

 

 

大师生平简介

 

雷海宗(1902-1962年),字伯伦,河北永清人。192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执教于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担任教授、系主任等职。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雷海宗调任南开大学历史系世界史教研室主任。雷海宗先生硕学高德,学贯古今中外,其学术研究自成体系,博大精深,毕生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发展祖国教育事业和建设历史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 上一篇文章: 雷海宗:专家与通人

  • 下一篇文章: 雷海宗:中外的春秋时代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1]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56]

  • 冯友兰:对于人生问题的一…[81]

  • 冯友兰:人生术[57]

  • 冯友兰:哲学与人生之关系…[7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华南圭:主持修路十七年,…[2]

  • 《第二大脑》出版上市,田…[4]

  • 涂子沛:我对新版GPT的体验…[5]

  • 安德罗波夫仅执掌苏联15个…[6]

  • 张文木:历史的经验值得注…[7]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