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教育精神 >> 教育方法 >> 正文  
  吴大猷谈通才教育       
吴大猷谈通才教育
[ 作者:智效民    转贴自:青岛日报    点击数:285    更新时间:2022-07-27    文章录入:admin ]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鸿沟由来已久,它不仅制约了科学发展,也影响到社会进步。我原以为这是内地教育的一大失误,后来读《吴大猷文录》(《大科学家文丛》之一,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才知道这个问题在我国台湾省也出现过,但由于吴大猷等人及时发现才得以纠正。吴大猷是杨振宁、李政道的老师,他在海外工作多年,在国际物理学界享有盛誉,他的话也许有较大说服力。

在这本书中,吴大猷主要从三个方面谈论这个问题。

第一,针对人们对科学的错误理解,他说科学的要义是追求真理,科学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还包括智能,“是‘知识和智能’不可分的一体”。可见对于一个人来说,假如所受的教育太狭窄、太专门,那就只能掌握一些“片断个别的知识”,而不会通过了解科学的全貌来增长智能。这种人很可能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书簏,或者是一台只会工作不会思考的“机器”。

第二,针对人们过分看重实用的倾向,他告诉人们,科学家投身科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有用”,而是为了寻求真理。人类历史上许多重大发明都来源于纯粹的求知,而不是为了实用。当时的台湾社会被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潮所笼罩,许多人上大学不是为了求知,而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面对这种倾向,吴大猷告诫大家:“教育的目的,不只限于知识的传授”,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思考”。这一观点对于纠正我们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偏向非常重要。

第三,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高,这就使人类陷入一个贪婪的欲壑难填的漩涡,其中最明显的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犯罪率不断增高。他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有一个人文与科学合一的文明”来发展人类的智能,控制人类的贪欲;要想让人文与科技“融合起来,成为更高层次的一个文化,着重的是需要改变人类的教育,使习科技的不成为‘机器人’,习人文的了解’科技’的性质”。也就是说,只能通才教育才能使我们具有更高智能,摆脱目前困境。

说到通才教育,吴大猷和余英时在1983年的对话值得注意。在这次对话中吴先生介绍了哈佛大学在1946年就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该委员会认为,科学的发展不是零零碎碎的技术进步,而是一种根本性的改革。要使人们对科学有基本的了解,最好的办法是借助于通才教育。吴大猷说:“通才教育可使学生未来发展时,能有一种宽广的基础,使得念科学的人,也能了解、欣赏人文知识。同样地,念人文的人,如果对科学有清楚的了解,将来如果进入政府机构,在从事政府决定时,就可避免发生偏差。

我注意到,早在1945年哈佛大学的教授们就在反思战争、反思人类历史教训的基础,提出《一个自由社会中的普通教育》的报告。他们发现,多年来过分强调社会分工和专业教育,有抵销人类合作、增加社会冲突的可能。这不仅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破坏,也对民主自由构成极大威胁。他们认为,自由社会必须由自由的人组成,而自由的人格的产生,有赖于普通教育的努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普通教育强调的是“普”、“通”二字。“普”就是普遍,“通”就是通达。不“普”,自由的人格就不会增加;不“通”,就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因此通才教育又称普通教育或自由教育。

1984年,吴大猷还发表文章指出:台湾地区初中生毕业后就必须作职业教育或考高中的选择,这就不可能让学生养成求知的兴趣和习惯;至于大学的专业设置,也有过于狭窄的毛病。不久,吴大猷又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强调:由于“大学联招”(类似大陆高考)存在的问题,使中学教育出现三大偏差:一是课程设置太偏,二是文理分科太早,三是学业负担太重。这就是使大多数中学生在学习中只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不能理解知识的奥秘和科学的真谛,从而对科学丧失兴趣。为了纠正这些偏差,他成立了“人文社会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一方面主持高中教育改革,一方面组织相关教师培训,以便进一步提倡通才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吴大猷的恩师饶毓泰是胡适的学生。因此胡适在临终前讲过一个故事。他说,我是一个对物理学一窍不通的人,但我却有两个学生是物理学家:一个是饶毓泰,一个是吴健雄。吴大猷是饶毓泰的学生,杨振宁、李政道又是吴大猷的学生。排行起来,饶毓泰、吴健雄是第二代,吴大猷是第三代,杨振宁、李政道是第四代了。胡适认为这是他平生最得意、最自豪的事情。

 

  • 上一篇文章: 培养伟大的工程师

  • 下一篇文章: 所谓会带人,就是多提问题,少给建议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1]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56]

  • 冯友兰:对于人生问题的一…[81]

  • 冯友兰:人生术[56]

  • 冯友兰:哲学与人生之关系…[7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第二大脑》出版上市,田…[4]

  • 涂子沛:我对新版GPT的体验…[5]

  • 安德罗波夫仅执掌苏联15个…[6]

  • 张文木:历史的经验值得注…[7]

  • 《求是》集中刊发5篇文化遗…[10]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