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中华英雄 >> 模范英雄 >> 正文  
  扬工匠精神 行慈善义举——纪念杨斯盛逝世一百一十周年       
扬工匠精神 行慈善义举——纪念杨斯盛逝世一百一十周年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浦东开发》2018.06    点击数:392    更新时间:2020-11-08    文章录入:admin ]

 

 

序言

 

今年是浦东中学校主杨公斯盛逝世110周年,作为上海滩营造业的一代宗师,发扬工匠精神,为中国营造业在洋人面前树立了一座丰碑,培养了大批杰出的营造业家;发扬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毅然“毁家兴学”,捐银三十余万两,创办了浦东中学校,被胡适先生撰文,盛赞为“中国第一伟人”;暗助革命,保护了受新场冤狱的黄炎培、张伯初、顾次英等,为邹容墓出资等;开发浦东,一起创立浦东同人会(即浦东同乡会),与洋人抗争,保护浦东当地百姓的权益。

 

谨以此文,缅怀一代伟人——杨公斯盛的崇高精神和伟大事迹!

 

 

 

历史的浪潮滚滚向前,有些人虽然已经离开,但他们的精神仍在。推动中国营造业在上海滩的蓬勃发展,铸就了上海滩万国建筑辉煌的杨斯盛就是其中一位,他捐产兴学,造就一代历史名校——浦东中学。

 

泥刀起家 营造泰斗

 

杨公斯盛,字锦春,小名阿毛,川沙蔡路青墩人,出生于1851124日(清咸丰元年)。父母早亡,家境贫寒,13岁时,一个人到浦西,进入建筑工地学做泥水匠,他头脑灵活,吃苦耐劳,刻苦钻研,慢慢地掌握了一门好手艺。

 

他以精湛技艺、真诚性格,结识了一批外国朋友,尤其是与公平洋行大班阿摩尔思更成为终身至交。杨斯盛跟随公平洋行一起到无锡、南京等地建缫丝厂、砌灶头,挖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在阿摩尔思的支持下,1880年,他办起了上海滩近代建筑史上第一家由中国人开的工程承包企业——杨瑞泰营造厂。

 

1890年,清政府上海道台聂缉和江海关斐务司禀准重建江海关关署(今上海海关前身),由英国人设计,招募施工单位。但是由于该工程建筑款式新颖,工程结构复杂,土质松软,距离黄浦江很近,加之地下水位高,众多营造厂商望而却步,惟有杨斯盛雄心勃勃,要与德意两家建筑商一争高下。他向族亲和工友说,“代表中国买权的海关岂能让外国人造?如此,实在脸上无光。我不惜倾家荡产,也要和外国人争个高低。”

 

当时意大利商人皮特尔已中标地下基础部分,面对不断上涨的地下水和松软的土质而无法打桩,皮特尔指责清政府在招标时没有公布地基的土质情况,要挟造价翻倍,工期延长一年,位置移离黄浦江两条横马路,声称“黄浦江边不能盖高层建筑”。

 

杨斯盛坐不住了,他每天潜心研究,挺身而出,要为国争光,为民吐气,于是向清政府提出了投标的申请。意商皮特尔只好同意由杨斯盛接标,继续施工。由于工程极度困难,同行们都为杨斯盛担心,而他也深知责任的艰难和重大,一丝不苟地严格要求施工,组织好工程流程,详尽每一项工种、工序之间的衔接,亲自下工地督工,对于工程质量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做得不好的重做,严格审查把关,精心施工。他对石材、砖头、木料等原料,都严格审核把关,质量稍次的即弃之不用。

 

经过努力,江海关关署于1893年按期圆满完工。作为当时上海滩最豪华、施工要求最高的建筑,其成为外滩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由此,杨斯盛赢得同行赞誉,洋人折服,被誉为“工界伟人”“上海滩营造业一代宗师”“中国建筑先驱”等,更为中国人争得了荣誉,显示中国营造团队不输于洋人。藉此,杨斯盛成为上海滩建筑界的巨擘,蜚声海内外,业务蒸蒸日上,日渐富有。

 

随着杨瑞泰营造业不断发展壮大,杨斯盛考虑让更多的营造商与洋人竞标。他对于有师徒或师承关系的年轻人,鼓励他们独立创业,并出资提携。杨斯盛以自己的精湛技艺、宽阔胸襟,培养人、提携人、团结人、帮助人,由此推动了中国营造业在上海滩的蓬勃发展,铸就了上海滩万国建筑的辉煌。

 

乐善好施 捐产兴学

 

杨斯盛是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慈善家,杨斯盛始终牢记鲁班精神,乐善好施、热心公益,媒体称他“盖先生遇公益事,益醉心若狂”。

 

1903年,杨斯盛资助创办川沙城厢小学;1905年,川沙遭遇风暴潮,带头捐3000两银子,救助灾民,整修海塘;1907年,召集同业支持收回路权运动;修建陆家嘴到洋泾10余里的沿江道路——浦东大道;光绪末年,出资营救革命青年黄炎培。

 

1904年,杨斯盛好友李平书——近代上海著名社会活动家,计划在上海创建一所中国人自己的医院,但经费碰到困难。杨斯盛获悉后,立即捐银5000两给予援助,解决租屋办院的难题,创办的医院名为“上海医院”(今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第二年(1905年),李平书又创办了上海最早的中西医结合的女子医学堂,附属上海医院,专门培养女性医务人员,所需费用大多由杨斯盛捐助。

 

1905年,浦东同人会(后改建为浦东同乡会)创建,李平书作为浦东同乡的领袖人物起组织号召作用,而杨斯盛则给予财力、物力的无私援助。经半年多时间筹备,190671日,浦东同人会成立大会在杨斯盛创办的广明小学召开,李平书、杨斯盛、王一亭、顾兰州、罗旭堂5人被推为董事,以广明学校为同人会的事务所。浦东同乡会对浦东早期的开发功不可没。

 

杨斯盛功成名就之后,考虑如何为国家和民族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由于幼年遭失学之痛,壮年以琅琅诵读为乐,晚年则立捐产兴学之志。

 

1905年,他在《捐产兴学启》中说:“值此国步维艰,不可终日,听名人言论,必以兴教育为救国第一义。私念仆亦国民也,此区区家产,与其传之子孙,使贤者损志,愚者增累,何如移以兴学,完成我国民一份子之义务,且使子孙与被泽焉。”

 

1903年,杨斯盛在川沙资助黄炎培办学;1904年,先在宗祠设义塾,再将上海一栋别墅改为广明小学;1905年,增设广明师范讲习所,培养小学所需的教师。随后,杨斯盛不顾全家人的反对,斥资30万两白银兴办浦东中学。如果用当时和今天建筑工人的工资换算,30万两白银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币2.4亿元。这是杨斯盛一生的积蓄。

 

由黄炎培等人选址,杨斯盛在浦东六里桥购地40 余亩,兴建浦东中学。黄炎培设计、杨斯盛亲自监督,1906年农历十二月,校舍竣工,教学设施堪称沪上一流,所聘办学人才亦是一流,李平书、黄炎培、秦锡田、陆家骥、张伯初等出任校董。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家乡的孩子,他又相继在蔡路创办浦东中学第二附属小学、在合庆创办浦东中学第三附属小学。秉承遗训,浦东中学校董会又继续创办了斯盛小学和斯盛中学。为了让更多贫苦大众接受教育和传播革命思想,他还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办了免费的农民夜校和工人夜校。

 

190738日,浦东中学正式开学。当月21日,杨斯盛集一生之感悟,提出“勤朴”校训作为办学宗旨,他说:“第一是勤,学生是中国的主人翁,担当中国未来的一切事业,全看我们能不能勤,不勤就永远没有希望。第二是朴,繁华奢侈,是朴的反面,凡是贪享受,爱繁华的人,永远没有希望。人心不能两用,自古成就事业者,无不专心致志。”

 

杨斯盛捐产兴学的目的:一是为国家造就科学人才,以达“教育救国”振兴中华之目的;二是为浦东“乡邻子弟解决失学之苦”。杨斯盛在创办浦东中学校的过程中,总计投入超过30余万两银子,至21世纪20年代,学校占地面积超过200多亩地。

 

杨斯盛一生劳累,身体多病,于1908529日在校内住所长逝。他在弥留之际自言自语道,“学校里的黑板还要改良”,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浦东子弟来校读书。

 

历史上的浦东中学校涵盖了高中、初中、高小、初小、幼儿园、师范、农民夜校、工人夜校等。尽管这是杨家的私产,先后投入30多万两银子,但临终前他立下遗嘱:“杨氏子孙不得干涉校产校务”,以确保学校的独立地位,使得学校能够按照自身的要求发展。

 

感于杨斯盛“毁家兴学”的义举,著名学者胡适于190881日在《竞业旬报》专门撰文《中国第一伟人杨斯盛传》。

 

精神不息 薪火相传

 

 

 

“工界伟人”杨斯盛作为近代营造业的先驱,用勤奋、敬业、专注,诠释了工匠精神;其海纳百川、扶助后进的义举,为上海滩的营造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其提出的“勤朴”校训,更是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代浦东中学学子,大批校友在国家危难和民族存亡的关键时期,都能挺身而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浦东中学与上海中学、苏州中学、扬州中学并称“江南四大名校”,更享“北南开,南浦东”之美誉。

 

这是中国惟一培养了国内两党领导人的中学,在诸多领域都有大师级校友,如张闻天、钱昌照、蒋经国、蒋纬国、王淦昌、陈芳允、潘序伦、叶君健、董纯才、谢晋、晏仲芳、龚惠兴、孟晓犁等;这是一所有着红色基因、革命传统的学校,如中顾委常委、革命家李一氓,中顾委委员、新中国第一任团中央书记冯文彬,监察部常务副部长、党组书记王翰,老红军雷经天,中联部部长朱良以及近30位革命烈士;从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都留下了浦东中学校友的身影。

 

这是一所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学校,近代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从上海光复、北伐战争、广州起义、南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一二九运动、九一八运动、淞沪抗战、长征、抗日战争、两弹一星等,都留下了浦东中学校友的足迹。

 

抗战时期,大批校友以各种方式投身于抗日战争。有起到中流砥柱的中共党员,有积极作战的国民党将士,有唤醒民众的音乐家、作家、剧作家、媒体人,有为抗日而潜伏于日寇和汪伪政府的中共情报战线的战士,有在海外积极筹措资金,组织华侨抗日的校友,有为抗战而加速生产,确保战略物资供应的政界人士、企业家,有在世界各地揭露日寇暴行的学者,有在战火中赓续文脉的专家……

 

诸多校友学习、效仿杨斯盛毁家兴学的精神,如庄世平,在改革开放初期,他毅然将一手创办的市值近千亿元港币的香港南洋商业银行和澳门南通商业银行捐给国家;海外企业家张宗植,将一生积蓄用于在清华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设立奖教学金;潘序伦在文革结束平反之后,将国家补贴的钱都投入到立信会计的重建之中;在台湾地区,倪克定捐资创办了桃园科技创新大学,韦永成卖出自己的私房设立韦氏兄弟教育基金会……

 

杨斯盛对工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同行扶持共进的鲁班精神,对社会勇于奉献的公益精神,对民族“毁家兴学”的担当精神,对家人独立自主的创业精神,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 上一篇文章: 杨斯盛:捐资建学校,只为听书声

  • 下一篇文章: 陈阿玉:神奇的“榔头”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陈云:毛主席一个无可比拟…[54]

  • 怀念科学巨匠竺可桢[56]

  • 吕本中:《官箴》[51]

  • 陈立夫直评蒋经国对“台独…[51]

  • 《帝范》全文[5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任正非:全面提升软件工程…[11]

  • 任总在专委会建设思路汇报…[12]

  • 殷志峰:无为而治[13]

  • 任正非:一个职业管理者的…[11]

  • 关于AI和大模型 工信部、上…[12]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