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个人精神 >> 人生理念 >> 人生观 >> 正文  
  全国“最美奋斗者”何镜堂:“与祖国同行,和时代共进”       
全国“最美奋斗者”何镜堂:“与祖国同行,和时代共进”
[ 作者:汪棹桴    转贴自:南方日报    点击数:500    更新时间:2020-04-29    文章录入:admin ]

 

全国“最美奋斗者”正接受群众投票,我省有24名候选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首席总建筑师何镜堂入围其中。

现年81岁的何镜堂,曾先后主持设计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青岛国际会议中心(青岛上合峰会主会场)等重大工程200多项。这些重大标志性工程见证了近百年来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记录了国家和民族的记忆与时代精神。

 

用建筑展现中国文明

 

1983年,何镜堂放弃了在北京的工作,带着妻儿来到改革开放前沿广东,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华南工学院。这时何镜堂已经45岁了,在业内却是刚刚“出道”的新人。

回到母校的第三天,建筑设计学院时任院长陈开庆告诉何镜堂,深圳科学馆要重新举行设计竞赛,时间只剩三个星期,问他想不想参加投标竞赛。“我们参加!”何镜堂果断地回答。

时间紧迫,在接下来的20多天时间里,何镜堂夫妇日夜奋战、反复推敲。最后一天,夫妻俩终于赶制出了模型。第二天上午,他们带着图纸、模型赶到深圳,将作品交给筹委会,当天傍晚,何镜堂夫妇就得到了中选的消息。

这座被深圳人称为“八角楼”的科学馆,一直保留到今天。它独特的造型、先进的设计理念广受业界好评。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投标、设计,将何镜堂的事业推向了巅峰,也将何镜堂与时俱进的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

2007年,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开始向全球华人公开征集中国馆设计方案。已经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何镜堂立刻组织团队参加竞赛。他们对中国馆的定位是:中国特色、时代精神。

中国馆的设计施工,凝聚着何镜堂团队的大量心血。中国馆体量庞大,四面的光照随时变化。究竟使用哪种红色才能确保在不同的外部条件下,都具有赏心悦目的效果呢?

何镜堂特意请来中国美术学院的顾问团队一起研究颜色。通过不断比较,不断尝试来调整方案。耗时10个月终于为其披上了合适的“红外衣”。

何镜堂曾经说过:“作为一名中国建筑师,有责任将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向全世界作一次自信而友好的表达。”通过中国馆,他做到了。

 

建筑师应与社会共同进步

 

多年的学术钻研和设计实践,让何镜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新理念——“两观三性”,创新绝不是脱离建筑本质去追求形式的新、奇、特,而是要贯穿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兼顾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和谐统一。这一理念把建筑设计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确立了何镜堂在建筑学界的卓越地位。

他认为,建筑师要用作品反映社会需求,和时代同步发展;建筑师的生命,是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荣辱与共的。“我很幸运,我的每个作品都踩中了国家发展历程和时代大事件的节拍点,建筑师不能固步自封,只有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同步,才可能成功。”

钱学森图书馆,何镜堂创造性地利用GRC材料不同的纹理组合,通过光线的折射让外立面“长”出了“两弹一星”元勋头像的大幅浮雕;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纪念馆,何镜堂采用钢筋网填充碎石做成墙体,象征中华民族众志成城、重建家园的强大凝聚力;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何镜堂结合光线的强弱,在不同部位采用不同明度、艳度的红色,形成了外观统一和谐的“中国红”……在他看来,没有100分的建筑,设计不息,创新不止。

 

培养出数以百计的建筑设计人才

 

1992年担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起,何镜堂一干就是26年,至今培养博士、博士后80余名,硕士数十名,其中18人获得全国青年建筑师奖。

平时,何镜堂的办公室就像是“专家门诊”,时常会看到学生在排队等候老师给他们的设计方案“把脉”。“老师一看见好的建筑就两眼放光,一讨论方案就来精神。”说起导师何镜堂,学生们总会提起他对建筑的“痴迷”。

何镜堂很注重培育学生随时随地动手动脑的能力。上课时,他要求学生记笔记;聚会时,他要求学生勘察房间结构并徒手画出来。没有尺,就用手、脚和双臂丈量。

从设计深圳科学馆开始,何镜堂就不断总结和反思。之后,他在教学中提倡“三到位”,即完成一项工程实践,获一个设计奖,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凭借这种扎根实践、不断深化的教育方法,何镜堂带出了一批思想敏锐,富有创见的青年设计师。

2011年,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后,何镜堂更将所获奖金200万元全部捐出,并成立何镜堂教育基金,牵头各方累计捐赠1150万元,奖励各学院优秀青年学生以及教师,激励年轻人的学术探索和创新研究。

通过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他打造了“何镜堂工作室”创作平台和设计品牌,主持的“建筑学研究生三位一体联动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育实践”获国家教学一等奖,也让华工建筑设计院成了业内公认的建筑人才摇篮。

  • 上一篇文章: 裘法祖的做人做事做学问

  • 下一篇文章: 杨树森:为大桥付出,值!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56]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3]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53]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5]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68]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以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夯实文…[10]

  • “碳达峰”“碳中和”:是…[13]

  • 研究益世学问 书写时代华章…[9]

  • 求索人类社会繁荣之路——…[10]

  • 王蒙:文化自信的历史经验…[18]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