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  
  钟南山“学术分歧无需政治化”的启示       
钟南山“学术分歧无需政治化”的启示
[ 作者:黄建林    转贴自:福建日报    点击数:736    更新时间:2020-02-26    文章录入:admin ]

 

  其实,正如学者毛寿龙先生所言,“泛政治化,往往过分扩大政治的空间,而挤占了经济、文化和学术等发展的空间。而当政治的空间被无限扩大之后,经济、文化和学术的发展空间,自然也无限地缩小了。”我们应该以非政治化的而不是泛政治化的目光,平和理性地看待钟南山与洪涛院士的学术分歧,这也许是钟南山“学术分歧无需政治化”给人们最大的启示。 

 

  5月31日,钟南山院士在审阅《勇敢的战士——钟南山传奇》一书校样时,给该书的作者、广州医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魏东海写了这样一张条子:“有关洪涛院士请勿点名,他是一个优秀的学者,点名不利于他的继续探索。学术上的分歧无需政治化。”在洪涛院士这四个字下面,还画了四个圈。

  众所周知,正是有关非典的病原体之争,才使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科学家洪涛院士与钟南山院士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洪涛院士坚持衣原体说,钟南山院士坚持新型病毒说。5月23日洪涛院士通过媒体表示,冠状病毒是非典型肺炎的元凶。学术上的分歧似乎已经分出“胜负”。但在网络上对洪涛院士非议颇多,甚至有人提出要罢免他的院士资格。而在这时,钟南山却挺身而出,回到“学术”本身,提出“学术分歧无需政治化”,委实值得赞赏。 

  “学术分歧无需政治化”,是一种真正科学、理性的精神。科学研究其实是无法用政治上的对错来衡量的,从本质上讲,科学研究乃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只有在不断的争议与摸索中前进。正如哲学家波普指出:“我们的主观知识甚至知觉知识,都由行为意向构成,因此,它只是对实在的一种试探性适应﹔我们至多只是探索者,无论如何都难免有错误,没有不出差错的保证。”——正因为如此,如果把学术分歧政治化只会将科学研究本身导入歧途。科学研究领域自有其评判标准,即是否依据事实,不能用事后简单的对错来评判科学研究的成果。正如钟南山所说,“衣原体、冠状病毒是学术之争,而不是真理之争。不能说谁对了就是真理的化身,谁错了就是谬误的化身。科学研究总是一个过程。”比如,前不久,有科学家宣布SARS病毒有可能来源于果子狸,但最近中国农业大学的科学家们又宣布,没有从果子狸身上发现SARS病毒。我们也许会因为科学家的“出尔反尔”而感到无所适从,但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规律,不能用事后简单的对错来评判科学研究本身——我们要认识到自身的知识局限性,正如哈耶克所说的那样,试图用政治上的对错来评判科学或者学术上的对错,那是一种“致命的自负”,只会既破坏科学的求实本质,又败坏人的理性。 

  其次,“学术分歧无需政治化”体现了一种真正的科学家精神。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固然都值得学习,但我认为,钟南山院士这种惟科学为准、仗义执言的良知才是科学家精神的核心。从报道中来看,钟南山院士与洪涛院士私交一直很不错,但在学术上却是“吾爱吾友,吾更爱科学”——他针对洪涛院士的衣原体学说,当即提出异议﹔但在洪涛院士遭受非议之时,他又挺身而出,给予他理解与体谅。这是一个真正有良心、正义感的科学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科学家惟有用事实说话,但又不逾越学术分歧的范围、不政治化地看待学术问题,才能真正有利于争鸣,进而推动科学研究。 

  更重要的是,钟南山给某些喜欢“泛政治化”的国人泼了冷水。无庸置疑,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不再动辄上纲上线,将学术研究与政治混为一谈,但人们“不相信天下还有纯粹的学术研究与科学研究,这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的思维定势。”可以说,泛政治化的阴影并没有完全走出中国社会。人们没有学会用非政治的眼光来看待非政治的事物——比如,一些人对洪涛院士的攻击,动辄上升到罢免院士资格的高度。其实,正如学者毛寿龙先生所言,“泛政治化,往往过分扩大政治的空间,而挤占了经济、文化和学术等发展的空间。而当政治的空间被无限扩大之后,经济、文化和学术的发展空间,自然也无限地缩小了。”我们应该以非政治化的而不是泛政治化的目光,平和理性地看待钟南山与洪涛院士的学术分歧,这也许是钟南山“学术分歧无需政治化”给人们最大的启示。 

  • 上一篇文章: 用“心”书写医者传奇

  • 下一篇文章: 顾方舟:耿直的先生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60]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52]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100]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9]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27]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40]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42]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60]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5]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52]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