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  
  爱因斯坦给人们的启示       
爱因斯坦给人们的启示
[ 作者:佚名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1312    更新时间:2018-03-19    文章录入:admin ]

 

   爱因斯坦离开我们已经半个世纪了,但他的思想光辉,他的道德力量,依然活跃在人间。今年,我们纪念他,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他的这种精神;学习他不畏艰险、不畏强权,甘心为真理献身、为正义牺牲的崇高品德;学习他在学术道路上不盲从传统、不固步自封,始终一往直前的探索精神;学习他关心人、尊重人,反对偶像崇拜、反对专断的民主精神;学习他宽容专注、淡泊明志而又对社会负责的崇高思想境界……

  

  宽容、专注,孕育相对论

  

  学会宽容,放飞心灵,把整个身心投入到自己喜爱的事业,这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充实人生的基石。爱因斯坦认为,宽容就要尊重他人自由、自主的权利,为此曾说,“宽容意味着尊重他人的无论哪种可能有的信念”。的确,给出的是宽容,回报的才可能是宽容。爱因斯坦一生宽容的个性使他摆脱外界不良因素的束缚,有充足的精力和思想空间进行研究。

 

  正是宽容之心,使爱因斯坦根本不把周围的不良影响和桎梏放在心上,为自己所向往的目标专心奋进,这一性格特质很早就体现出来了。

  爱因斯坦1879314日出生在德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小时候功课并不好,却似乎天生醉心于大自然,并喜欢对周边的事物进行思考,这客观上锻炼了爱因斯坦的思维能力。

 

  12岁时,接触《力和物质》、《自然科学通俗读本》两本书后,爱因斯坦迷恋起宇宙及自然规律等科学奥秘。18946月,爱因斯坦一家除爱因斯坦外,迁居意大利。他要独自留在路易波尔德中学读完高中,与学校教育格格不入的爱因斯坦,只能孤独地走着自己的路。在校外,爱因斯坦虽不爱说话,可心灵是恬静自由的,他的同学还在平面几何的浅水里扑腾,他却利用课余时间已畅游在微积分大海里了。在校内,这位未来物理学大师的成绩,除数学外,几乎就没有什么好分数。老师们嫌他“生性孤僻、智力迟钝”,责备他“不守纪律、心不在焉、想入非非”;同学们大都视他为陌路人,极少来往。学校的训导主任甚至对爱因斯坦的父亲直截了当地说:“做什么都没关系,你的儿子将是一事无成的。”

 

  在以后数年里,爱因斯坦依然不理会别人的评价和干扰,专注于自己倾心的事情。正是爱因斯坦这独立思考、不受迂腐思想束缚的个性,将他一步步地引入无限自由的思想空间,于1905年促成狭义相对论的诞生。如果爱因斯坦当初没有宽容的心态和专心于自己事业的精神,恐怕永远也不会发现相对论。

  

  淡泊超然享人生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爱因斯坦超脱地看待相对论给自己带来的荣誉,在他的心灵世界里丝毫没有名利的位置。26岁的爱因斯坦用五篇精彩的论文征服了世界,也奠定了他在世界科学史上的不朽地位。面对巨大的成就和满世界飞来的荣誉,爱因斯坦会怎么做呢?

 

  当狭义相对论已经广为人知的时候,很多人还不知道爱因斯坦是谁,甚至想当然地认为他是哪个著名大学的大牌教授!而此时的爱因斯坦仅仅是一名被专利局聘用的小职员,每月赚取微薄的薪水养家。不过,当他已成为世界名人的时候,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为了聘请他,竟然在薪金问题上“讨价还价”,经过几度缩减,最后总算说服爱因斯坦接受16000美元的年薪,而这个数目也是他强烈要求的3000多美金年薪的数倍了。是爱因斯坦不需要钱吗?不是,他认为自己生活和研究工作不需要那么多钱,因为“我的时间不是用来花费金钱的”。

 

  爱因斯坦的淡泊还表现在对自己的巨大成就的谦逊,也正是这样的态度才使其免受名利之累。正如他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所说:“我每天无数次地提醒自己:我的外部的和内在的生活,都依赖于我的同时代人和我们先辈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正在领受和将要领受的东西。我深感必须俭朴,并且时常痛心地发觉,自己占有了比需要更多的我的同胞的劳动产品。”

 

  爱因斯坦对名誉地位并没有放在眼里。就拿对待死亡一事来说,爱因斯坦明确立过遗嘱说:“我死后,切切不可把梅塞街112号变成人们‘朝圣’的纪念馆。我在高等研究院里的办公室,要让给别人使用,除我的科学理想和社会理想,我的一切都将随我一起死去。”

 

  就是这样,抛去了世间的名利,获得了整个人类的尊重,爱因斯坦的精神境界也随之得到了升华。

  

  抑恶扬善,对社会负责

  

  科技成果对人类的作用是相对的,如果用于造福人类的事业,无疑是受欢迎的,如果用于毁灭人类或者用于造福人类却有极大副作用,也会受到人们的抱怨。

 

  对此,爱因斯坦也有个转变的过程,曾经在爱因斯坦的建议下,美国在二战时期开展了原子弹研究。原子弹加速了二战的结束,爱因斯坦为此立下了巨大功劳,然而,原子弹对人类的威胁也是超出当时人们想像的,爱因斯坦曾经认为政府应该对战争的任何罪恶负起责任。但是,爱因斯坦最终改变了他的观点,在他去世前一个月,他向一位科学家写信,表示自己内心对原子弹研究的不安和内疚。他认识到,科学家应该对人类滥用科学技术负责,不能将责任简单地推向政治家和其他使用科学技术的人。

 

  爱因斯坦多次抨击人类社会的丑恶。历史上,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疯狂进攻和杀戮,爱因斯坦毅然站出来公开发出谴责之声;在冷战时期,他写信激烈地批判麦卡锡主义,捍卫公民的权利,谴责国家恐怖主义。他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在长时期内,我对社会上那些我认为是非常恶劣的和不幸的情况公开发表了意见,对它们保持沉默,就会使我觉得是在犯同谋罪。”他还谈到:“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又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这种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是爱因斯坦积极人生观的一面,也是这位科学巨匠、时代伟人所留给人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 上一篇文章: 中国人为什么拿不了诺贝尔科学奖

  • 下一篇文章: 为什么我国现役航天员都是军人,未来呢?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7]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50]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9]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9]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22]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9]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6]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7]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4]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50]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