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个人精神 >> 交际合作 >> 合作 >> 正文  
  兵识将意,将通兵情       
兵识将意,将通兵情
[ 作者:竹梅老翁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798    更新时间:2017-03-22    文章录入:admin ]

 

    古往今来打仗,素有“兵识将意,将通兵情”之说。将者,运筹谋划、指挥打仗之谓也;兵者,奉命行事、冲锋陷阵之谓也。两者互有侧重、互为倚重,惟有兵将相识、和军亲众,指挥员方能如心使臂、如臂使指,战场上方能并向制敌、凯歌猛奏。“将”若不了解部属情况,就容易导致“乱点鸳鸯谱”;“兵”若不明白上级意图,就容易出现“指东打向西”。

    拿破仑在意大利战役中,征服了阿尔卑斯山。他站在阿尔卑斯山上,不免踌躇满志,得意忘形。对此,鲁迅先生有一段精彩的评议:“拿破仑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还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士兵。”正是拿破仑的高傲情结及对部属的死板要求,在决定命运的滑铁卢大战中,当他所率7万军队伤亡惨重、亟待增援时,而其部属格鲁希却并没有准确领会和执行“将意”,最终落下个流落异乡的下场。

    兵将相识、令通人和,主体是兵、主导在将。艾森豪威尔说过:“一个指挥官,不论他有多么重要的问题分心,也决不能不体察部队的感受。他能够也应该将战术责任授权给他选定的部属,而不要干涉他们的权力。但是他必须从实质上和精神上与他们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否则,在大规模的和重要的战役中,他就会失败。”这就告诉我们,要做到能打仗、打胜仗,“将”最不可分心的,就是必须善于“体察部队的感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

    古人讲:“人心齐一,则百万之众,即一人之身。”然而,这种“人心齐一”的力量优势,决不会事到临头信手拈来,更多的是需要指挥员用人格的力量去精心营造,靠其自身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去提前赢得。高级指挥员自觉地放下架子,跳出妄自尊大的误区,与自己的部属建立一种可切可磋、无拘无束的朋友关系,在摸爬滚打中熟悉彼此的性格特点、打仗韬略、战斗作风,实际上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高明。因为,被动地执行命令与能动地把握契机是绝对不可同日而语的。如果部属对指挥员只有敬畏之心而没有信赖之感,打起仗来就不可能有一种灵犀相通的默契。

  • 上一篇文章: 两个饥饿的人

  • 下一篇文章: 唐太宗的用人智慧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5]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8]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0]

  • 宇树科技机器人创始人王兴…[20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6]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3]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48]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0]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