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中华英雄 >> 政治家 >> 正文  
  冯道历事四朝 官场不倒翁自称“三不欺”       
冯道历事四朝 官场不倒翁自称“三不欺”
[ 作者:钟葵    转贴自:广州日报    点击数:695    更新时间:2017-02-24    文章录入:admin ]

 

 

唐与宋之间的五代十国时期虽然只有约50年,但改朝换代最频繁。这50年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然而,正是在这乱世之中,有一个人先后事后唐四帝、后晋二帝,再事契丹、后汉、后周,而且官职不离将相或三公三师之位,享受高官厚禄,一直活到73岁,死后还被后周世宗柴荣封为瀛文懿王,这个人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官场不倒翁冯道。

 

  对冯道的为人,自古以来颇多争议,有人称赞他“厚德稽古,宏才伟量”;有人批评他为臣不忠;有人骂他是个“无廉耻者”。而他认为自己是个忠孝之人,为人处世以“三不欺”为原则,即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

 

  少年时代纯厚好学善属文

  成功调解李存勖君臣矛盾

 

  冯道字可道,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他的祖辈“为家为儒,不恒其业”。在青少年时代,冯道“纯厚好学,善属文,不耻恶衣食,负米奉亲之外,惟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也”。

 

  唐末天佑年间,冯道在卢龙节度使刘守光手下当幽州掾,刘守光想出兵攻打中山,征求僚属意见,冯道“以利害箴之”,刘守光大怒,把冯道关进狱中,幸被人救出。刘守光失败后,冯道投靠时为河东监军使的宦者张承业,张承业见他写得一手好文章,人品又不错,对他另眼相看。当时有个人叫周元豹的人,自称会看相,他与冯道关系不好,私下对张承业说:“冯生无前程,公不可过用。”但张承业的秘书卢质有不同看法,卢质对张承业说:“我曾见杜黄裳司空写真图,道之状貌,酷类焉,将来必副大用,元豹之言,不足信也。”杜黄裳是唐代宰相,冯道的相貌和杜黄裳有八九分相像,所以卢质认为周元豹看人不准,劝张承业不要信他。张承业觉得卢质说得对,便把冯道推荐给晋王李克用,李克用任命冯道为河东节度掌书记。

 

  李克用死后,其子李存勖继位。当时李存勖“并有河北,文翰甚繁”,他把所有文件都交给冯道处理。在与后梁军队对垒时,李存勖的部下郭崇韬提出裁减闲散人员,李存勖不高兴,气愤地说:“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令冯道草拟文告给大家看,冯道执笔不动,李存勖催他快点写。冯道站起来说:“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今大王屡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则天下幸甚也。”不久,郭崇韬向李存勖道歉,经过冯道的调解,两人之间的矛盾顺利解决,人们因此佩服冯道的胆量。

 

  被后唐明宗钦点为宰相

  后晋时更受石敬瑭器重

 

  李存勖称帝后,任命冯道为翰林学士、户部侍郎。因父丧,冯道回景城守孝。当时正值饥荒年代,冯道将所得俸禄“悉赈于乡里”。景城接近契丹,契丹人听说冯道很有才华,“欲掠而取之”,因边人有防备,才没有得逞。冯道守孝期满后,后唐重新任命他为翰林学士,冯道赴任时正遇上兵变,有人劝他等到局势明朗后再走,他认为奉诏赴阙,不可擅留,依然马不停蹄赶赴洛阳。

 

  不久,后唐庄宗李存勖中流矢身亡,大将李嗣源称帝,为后唐明宗。李嗣源即位后,任命冯道为端明殿学士,一年后,朝廷议置相,但久议不决。李嗣源对近臣说:“宰相任重,卿辈更议之。吾在河东时见冯书记多才博学,与物无竞,此可相矣。”钦点冯道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冯道首度担任宰相。李嗣源死后,他在后唐闵帝李从厚时仍任宰相,当李从厚出奔卫州时,他又率百官迎接末帝李从珂入主朝廷,仍被任命为宰相,后虽一度出为同州节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位居三公。

 

  后晋灭后唐时,冯道又成为新朝重臣,后晋高祖石敬瑭任命他为守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石敬瑭对他非常器重,朝廷“事无巨细,悉以委之”。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后,他仍为宰相,且加太尉,封燕国公。因冯道处事“依违两可,无所操决”,有人对石重贵说:“冯道,承平之良相;今艰难之际,譬如使禅僧飞鹰耳。”石重贵觉得这种看法有道理,便不再让他当宰相,让他出任匡国节度使,后又徙镇威胜。

 

  契丹灭后晋,冯道朝见契丹主耶律德光,耶律德光责备冯道事晋无状,冯道哑口无言。耶律德光问他:“何以来朝?”冯道回答说:“无城无兵,安敢不来。”耶律德光取笑他:“尔是何等老子?”冯道回答说:“无才无德痴顽老子。”耶律德光觉得他很有趣,任命他为太傅。耶律德光曾问他:“天下百姓,如何可救?”冯道说:“此时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他这样说明摆着是擦耶律德光的鞋,一向狂妄自大的耶律德光大为高兴。有人说因冯道说耶律德光是救世主,耶律德光才没有残杀中原人民。

 

  刘知远建立后汉称帝后,冯道归后汉,任太师。直到后周灭后汉,冯道仍能保住富贵,任太师兼中书令。因直言后周世宗柴荣比不上唐太宗,冯道惹怒了柴荣,征讨刘赟时不让他随行,命令他处理后周太祖郭威的后事,结果刚安葬完郭威不久,冯道也患病去世,终年73岁。

 

  冯道自号“长乐老”,一生著作不少,但流传至今不多,只有几首诗和《长乐老叙》及《荣枯鉴》等文章。《荣枯鉴》共十卷,对何为君子、何为小人等有独到见解。

 

 

  清俭宽弘人莫测其喜愠

  浮沉取容被欧阳修狠批

 

  对于冯道的一生,司马光总结说:“道少以孝谨知名,唐庄宗世始显贵,自是累朝不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为人清俭宽弘,人莫测其喜愠,滑稽多智,浮沉取容,尝著《长乐老叙》,自述累朝荣遇之状,时人往往以德量推之。”

 

  在《旧五代史·冯道传》中,薛居正这样评价冯道:“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体。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一女二夫,人之不幸,况于再三者哉!所以饰终之典,不得谥为文贞文忠者,盖为此也。”

 

  《新五代史》的作者欧阳修对冯道更不客气,他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

 

  但同时代的人倒是对他赞誉备至,冯道死时73岁,正好与孔子同寿。宋初名臣范质这样评价冯道:“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

 

  冯道诗作

 

天道

 

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

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偶作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须知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长乐老叙》节选

  静思本末,庆及存亡,盖自国恩,尽从家法,承训诲之旨,关教化之源,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为素。贱如是,贵如是,长如是,老如是,事亲、事君、事长、临人之道,旷蒙天恕,累经难而获多福,曾陷蕃而归中华,非人之谋,是天之佑。六合之内有幸者,百岁之后有归所。无以珠玉含,当以时服敛,以籧篨葬,及择不食之地而葬焉,以不及于古人故,祭以特羊,戒杀生也,当以不害命之物祭。无立神道碑,以三代坟前不获立碑故。无请谥号,以无德故。又念自宾佐至王佐及领藩镇时,或有微益于国之事节,皆形于公籍。所著文章篇咏,因多事散失外,收拾得者,编于家集,其间见其志,知之者,罪之者,未知众寡矣。有庄、有宅、有群书,有三子可以袭其业。于此日五盥,日三省,尚犹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为子、为弟、为人臣、为师长、为夫、为父,有子、有犹子、有孙,奉身即有余矣。为是乃不足,不足者何?不能为大君致一统、定八方,诚有愧于历职历官,何以答乾坤之施。时开一卷,时饮一杯,食味、别声、被色,老安于当代耶!老而自乐,何乐如之!

 

 

  《荣枯鉴》摘录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名利无咎,逐之无罪,过乃人也。

 

  ●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名可易事难易也。心可易命难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

 

  ●悦上者荣,悦下者蹇。君子悦下,上不惑名。小人悦上,下不惩恶。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上疑祸本,下弃毁誉,荣者皆有小人之谓,盖固本而舍末也。

 

  ●富贵有常,其道乃实。福祸非命,其道乃察。实不为虚名所羁,察不以奸行为耻。无羁无耻,荣之义也。

 

  ●求名者莫仕,位非名也。求官者莫名,得非荣也。君子言心,小人攻心,其道不同,其效自异哉。

 

  ●无忧则患烈也。忧国者失身,忧己者安命。祸之人拒,然亦人纳;祸之人怨,然亦人遇。君子非恶,患事无休;小人不贤,余庆弗绝。

 

  ●上下离心,非小人难为。下不结怨,非君子勿论。祸于上,无辩自罪者全。祸于下,争而罪人者免。

 

  ●君子不党,其祸无援也。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道义失之无惩,祸无解处必困,君子莫能改之,小人或可谅矣。

 

  ●智不拒贤,明不远恶,善恶咸用也。顺则为友,逆则为敌,敌友常易也。

 

  ●贵以识人者贵,贱以养奸者贱。贵不自贵,贱不自贱,贵贱易焉。贵不贱人,贱不贵人,贵贱久矣。

 

  ●人冀人愚而自明,示人以愚,其谋乃大。人忌人明而自愚,智无潜藏,其害非止。

 

  ●外君子而内小人者,真小人也。外小人而内君子者,真君子也。

 

  ●人慕君子,行则小人,君子难为也。人怨小人,实则忘义,小人无羁也。难为获寡,无羁利丰,是以人皆小人也。

 

  ●节不抵金,人困难为君子。义不抵命,势危难拒小人。不畏人言,惟计利害,此非节义之道,然生之道焉。

 

  ●福不察非福,祸不预必祸。福祸先知,事尽济耳。

 

  ●计非全者莫施,人非智者弗谋,愚者当戒哉。

 

  ●谤而不辩,其事自明,人恶稍减也。谤而强辩,其事反浊,人怨益增也。

 

  ●失于上者,下必毁之;失于下者,上必疑之。假天责人掩私,假民言事见信,人者尽惑焉。

 

  ●无伪则无真。真不忌伪,伪不代真,忌其莫辨。

 

  ●忠主仁也,君子仁不弃旧。仁主行也,小人行弗怀恩。君子困不惑人,小人达则背主,伪之故,非困达也。

 

  ●俗礼不拘者非伪,事恶守诺者非信,物异而情易矣。

 

  ●仁堪诛君子,义不灭小人,仁义戒滥也。恩莫弃贤者,威亦施奸恶,恩威戒偏也。

 

  ●善察者知人,善思者知心。知人不惧,知心堪御。

 

  ●知不示人,示人者祸也。密而测之,人忌处解矣。君子惑于微,不惑于大。小人虑于近,不虑于远。

 

  ●设疑而惑,真伪可鉴焉。附贵而缘,殃祸可避焉。结左右以观情,无不知也。置险难以绝念,无不破哉。

  • 上一篇文章: 冯道的为人为官之“道”

  • 下一篇文章: 冯道如何炼成中国历史上最牛政坛不倒翁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57]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3]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54]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5]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69]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林同奇:“我家才子,一生…[4]

  • 林同济的“道家回归主义者…[7]

  • 不懈追求的学者林同济[4]

  • 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4]

  • 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3]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