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  
  钱学森:集大成方能得智慧         
钱学森:集大成方能得智慧
[ 作者:佚名    转贴自:人民日报    点击数:855    更新时间:2011-10-22    文章录入:admin ]

 

  “钱学森认为:现在我们中国的发展还有很大潜力,一个重要原因是尚未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太缺少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钱学森的堂妹,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钱学敏,在发言稿中特别提及了钱学森2005年7月30日针对教育问题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献策的情景。钱学森生前常与钱学敏探讨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问题,这次,她专门介绍了钱学森关于大成智慧教育的设想。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钱学森就指出:“现代科学技术不单是研究一个个的事物,一个个现象,而是研究这些事物、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研究这些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今天,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很严密的综合起来的体系,这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与会者认为,这就对新时期的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需要专家,更需要在短时间内能快速实现专业转换的全才。

  钱学森在美国留学期间,对于学术环境有较深的体会。一个宽松民主的学术环境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在加州理工学院学习期间,学生们在各种讨论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在竞争中不断超越自己,取得进步。在这一过程中,钱学森接触到了当时科学发展最前沿的学术思想,大开眼界。

  “如今我们还存在一些技术和学术研讨会相互保密封锁,这不是发展科学的学风。”钱学森认为,学风闭塞就很难成就创新人才。这一状况,亟待改善。

  钱学森曾于20世纪30年代留学美国。1950年,他克服重重困难回国,投身导弹技术研究和航天工业建设中,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为我们所熟知敬仰。20多年来,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同时,着力于探索和思考如何培养出顺应时代要求的创造型人才。

  链接:

  钱学森教育思想的核心:要打通各行各业各学科的界限,敞开思路互相交流、相互促进,整个知识体系各科学技术部门之间都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人的创造性成果往往出现在这些交叉点上,所有知识都在于此。在学科掌握上,跨度越大,创新程度也就越大。

  • 上一篇文章: 钱学森最后一次谈话:中国大学缺乏创新精神

  • 下一篇文章: 作家应如何面对生活与创作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2]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6]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9]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9]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6]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2]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2]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