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是中国人逢年过节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不仅盛行于民间,也盛行于官场,民间的习俗可以认为无伤大雅,而官场送礼则是一种恶习,是中国传统政治中一直无法割除的恶性肿瘤。
近日,一份山东聊城某公司向有关官员进行“公关”的年度预算表单在网上流布,这份Excel文档详细罗列了212个“公关对象”,包括受礼人的职务、送礼事由、送礼标准等,涉及总金额达106万元,其中单人花费金额最高者达7.8万元。这份表单的真伪姑置不论,但对于泛滥成灾的官场送礼行为大概没有人会否定。2006年6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期间,成思危副委员长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笑言:“我曾经说过,中秋节前北京堵车很严重,都是送月饼的,什么时候中秋节前北京不堵车了,我们的政府可能就好多了。”这是北京的情况,在地方上,媒体报道,因受贿而被判刑的安徽林业厅原厅长唐怀民,在其任安徽濉溪县县委书记的1995年夏天,曾与记者谈起他的“唐百万”的绰号,唐说:“我也知道有群众私底下叫我‘唐百万’。到了我这位置,想不成百万都没办法。”他举了个例子:“逢年过节,下面干部来我家,我总不能把他撵出去吧?来看我他总不能空着手吧?这么多乡镇、单位,一年10万20万也没什么奇怪的。”因此,山东聊城的这份表单是真是伪已无足轻重,重要的是这种现象的存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现实与历史惊人地相似。山东聊城的这份表单是单年的记录,但是礼年年送,如果将多年的记录合在一起,那就成为一份送礼的账簿,可简称送礼簿,而二三百年前的山东官场的确就有这样的送礼簿存在,而且其中的记录与此次的“中秋节、春节等节日慰问,预计5000元/次”几乎如出一辙。
清代雍正年间,山东曾经发生一个大案,导致一届省领导班子———包括“一把手”巡抚黄炳、“二把手”布政使博尔多、“三把手”余甸被判处死刑(斩监候或绞监候)。事情的导火索,则是原任山东蒲台县知县朱成元在其任上26年中给各级领导的送礼记录,包括有字账30本、无字账1本、散账28页,总共273页。这份详尽的送礼簿让当时的最高领导雍正皇帝震惊和震怒。但是面对确凿的证据,黄炳等人却百般狡辩,拒不承认。最后,几位已经升任的高官被判刑,收的礼着落家属赔补。
朱县令的送礼簿历史上并没有留下来,但是从各种历史材料中,我们还是可以勾勒送礼簿中记录的内容,包括送礼的时间、由头、数额等等。
清代康熙年间吏科给事中林起龙曾经指出,像朱县令这样的官员,在任期内“参谒上司,则备见面礼;凡遇年节,则备节礼;生辰喜庆,则备贺礼;题授保荐,则备谢礼;升转去任,则备别礼”。这段话中提到了五种礼:见面礼、节礼、贺礼、谢礼、别礼,它们便是明清官场极普遍的送礼名目,无疑也是朱县令的送礼簿中的主要内容。以其中的节礼来说,朱县令当年必须送“四节”,除了三个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春节,上司的生日对于下属来说也算是“节”,下属必须送礼,所以加起来是“四节”。在晚清,还要加上上司夫人的生日,称为“三节两寿”,等于是“五节”。
节礼的馈送标准,是每节每位上司送几十上百两银子。一年下来,朱县令给上级送的礼总共需要三四千两银子。而他的上级,比如巡抚,据黄炳自己案发前透露,每年收受的节礼是6万两,大致相当于现在2000余万元人民币。
朱县令要给上级送礼,但自己工资有限,他不可能自己掏腰包,那么钱从哪里来?据康熙年间两江总督噶礼总结,“州县官员借此指名向民摊派者亦有,取库银未还者亦有,遇词讼案勒索者亦有之”。这段话指明了所谓的“礼”有三个源头:一是“向民摊派”,二是“取库银”,三是“遇词讼案勒索”。第一个是乱收费,第二个是挪用国库的银子,第三个是在司法审判的时候向原告、被告勒索钱财。这三种做法会产生什么后果呢?乱收费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挪用国库银子造成了财政的混乱,司法审判时勒索钱财破坏了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就这样被搞乱了,而最终的受害者只能是老百姓。
那么,送礼为何会在官场泛滥成灾?咸丰年间四川学政何绍基说了一句大实话,他说像朱县令这样的基层官员向上级送礼,“司、道、府、州又以所得于属吏者,各效纳于上官”,这就是说,每一级下属都要向上级送礼,上级在得到“礼”之后又再送给上级,就这样银子从县里流到市里,又从市里流到省里,再从省里流向北京,整个官场内部形成一种按权力大小享有礼物、礼银的格局。因此,官场的送礼,其实质是对一部分社会财富按照权力大小进行的再分配机制。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经说:“专制的国家有一个习惯,就是无论对哪一位上级都不能不送礼物,就是对君王也不能例外。”清代地方官场为什么把向上司及其夫人送礼也称为“节”呢?这大概是从皇帝生日是“万寿节”、皇后生日是“千秋节”衍生出来的,既然皇帝和皇后生日是“节”,官员们要呈递贺表、礼物以示祝贺,其他节日如元旦、长至节(冬至)也是如此,那么上行下效,地方上流行“三节两寿”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官场送礼的根子在于专制制度,在于专制制度下权力不能受到有效限制,官员对社会事务的支配权太大,上级对下级的升降荣辱等个人命运具有支配权,所以下级不能不向其送礼以讨其欢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