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体育精神 >> 奥运精神 >> 正文  
  以奥运为契机助推中华文明创新发展       
以奥运为契机助推中华文明创新发展
[ 作者:禹华安 马琴芳    转贴自:新华网    点击数:790    更新时间:2008-08-08    文章录入:admin ]
北京奥运会上,最值得我们期待和憧憬的,是中国体育健儿勇创佳绩,摘取金牌。

    但同时,还有另一块金牌,分量更重,成色更足,其内涵远远宽过我们夺取几个项目的冠军、兴建一流的硬件设施,乃至举办一届成功的赛事,这块金牌,需要我们在深刻思考后做系统的把握,需要包括体育健儿在内的全体国人为之艰辛付出,它是我们历五千年沉淀、经三十年改革历程而尽展于世界舞台的文明的力量。

    我们身为东道主,占居主场之利,但更要营造公正透明的竞技环境。当前,我们对竞赛公平的理解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首先要看到,坚持以同等标准进行竞争,是确保竞赛公平的根本原则。奥运竞技规则与裁判制度已日趋成熟完善,赛事向全球进行直播,存在明显错漏的可能性已大大降低,同守规则已成为一种大众对体育运动的主流认同,且日渐深入人心。其次,使各国运动员在比赛中享受相同质量的保障与服务,是维护竞赛公平的重要手段。主场只能有适应之利,而不能有额外关照。无论赛场内外,还是生活起居,对各国运动队都要坚持一视同仁,高标准服务、高水平保障,营造出宾至如归的氛围。此时对本国运动员任何形式的“高看一眼、厚爱一分”,都只能招至非议,影响整体比赛氛围。再次,强化中国体育健儿的体育道德意识,是实现竞赛公平的有效载体。作为本国运动员,要不骄、不横、不急、不乱,既顽强拼搏,又充分尊重对手,任何形式的意气用事,都可能在主场引发连锁反应。最后,提高主场观众的文明素养,是促进竞赛公平的主要力量。主场观众的文明程度是民族素养的一个高度浓缩:比赛如火如荼之即,必须该静则静,能动方动,所有不分场合的手机声、一厢情愿的倒彩声、粗鄙庸俗的叫骂声,都应被恰如其分的热烈掌声所代替;比赛过后,要充分尊重赛会规则,保持整洁有序的内外环境,给全世界人民留下深刻印象。

    尽地主之谊,更要遵从科学节俭的办事方针。以“小我”成就“大我”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鲜明特征,热情、豪爽是中华民族的天性。由此看,我们举全国之力兴办奥运盛事,倾尽所有款待四海宾朋,既是传统的课题,也是现实的需求,不仅要合民意、合传统、合礼仪,还要科学化、实用化、简约化。一方面,“科技奥运”既指代了奥运场馆、通信、保障等建设应用中的高技术含量,同时也涵括了工作设计、规划、管理理念的科学化,其不仅仅局限于体育领域,还应以奥运会各项工作的成功实践为起点,横向拓展、纵向深入,促进这一理念在其他社会领域全面确立,提高科技含量、深化科学精神,把它当成一项战略任务长期推进。另一方面,奥运本身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在高投入、高期待的背后,必须努力实现高回报和高收获,既要着眼经济的拉动、物质的收益,还要追求凝聚力的增强、奥运精神的普及和人文精神的回归。不能单纯把大规模、新设施、高档次当成建设目标与方向,在强调震撼力、影响力、穿透力的同时,要能省即省,能循环利用即循环利用,能不重复绝不重复,真正在全社会构建一种热情而清醒的思维方式,确立隆重而简约的行事原则,并将之作为一种文明力量加以巩固发扬。

    显进步之实,更要彰显中华文明的强大活力。成功举办奥运会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建设成就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在更高起点上参与国际合作、促进理解交流的开端,是彰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难得机遇,对此,必须加深理解,统一认识,协调步骤,乘势有为。

    首先,要全面认识奥运会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作用。长期以来,国外对中华文明的认识是断续、片面而含混的,由文明的隔膜产生了思想的误区,以致于我们经济越发展,国力越上升,外来的猜疑愈持续。而奥运会正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借体育的交流、媒体的合作,人际的互动,既能集中展示“鸟巢”“水立方”等硬件建设中所蕴含的强大力量,也能以奥运为载体,将我们思想精髓、文化内涵、人文风俗等“软”的一面向全世界做润物无声、水到渠成式的渗透,确实做到以理解来展示自信、强化互信。

    其次,要深入挖掘优秀文化的时代因子。奥运是竞技的舞台,也是文化的盛宴,为我们以创新思维来定位、发扬优秀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发展空间。民族文明中天人合一的思辨观、和而不同的全局观、舍小全大的价值观、修身养性的道德观等思想,就传统说传统只会越走越窄,而与奥运会平等、拼搏、创新等精神实质加以有机融会,却极易得出注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迅速接受,找到发展方向。只有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因子,在吃透实质中弘扬传统,在拓宽视野中传承文化,才是根本出路。

    最后,要自觉剔除传统文化的糟粕。不可否认,传统文化中还有不少糟粕,其存在于人民群众思想、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些积习距科学发展的实质还有很大距离,许多矛盾行为和局限思维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其现实表现与时代发展要求极不相称。比如,只求实惠不讲公德的个人主义、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骄奢淫逸的腐朽思想等,在赛场内外、生活场景之中都有实例。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以奥运为契机对公共行为所做的文明规范,是针对时代要求所做的一次自我反省和思想再发动,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和教育意义,必将为推动中华文明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 上一篇文章: 在弘扬奥运精神中升华伟大的民族精神

  • 下一篇文章: 用掌声和微笑提升国民精神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5]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8]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0]

  • 宇树科技机器人创始人王兴…[20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7]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3]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48]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0]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