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缺点教训 >> 民族之缺点 >> 正文  
  鲁迅与国民性研究         
鲁迅与国民性研究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261    更新时间:2008-06-14    文章录入:admin ]

 

  记得林语堂在《鲁迅之死》中写到:“鲁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号为战士。战士者何?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德国诗人海涅语人曰,我死时,棺中放一剑,勿放笔。是足以语鲁迅。”一直以来,这样的一种观点被广大的中国人们所接受—— 先生就是民族魂。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鲁迅口诛笔伐。记得李敖写到:“我始终怀疑鲁迅在中国的这个地位,被捧起来的这个地位,被捧到什么程度,捧他是可以的,可是跟事实上的落差,应该怎么样地去解读。”尤其是王朔一个自称少读鲁迅作品的作家,一个对鲁迅先生的认识仅来源于研究者著作的知名作家,发表了那篇《我看鲁迅》之后,鲁迅先生一下子成了众矢之的,无数个写手们,激情澎湃,群起而攻之。
  同样的鲁迅,同样的书,为什么每个人所见不同,何以两种看法又是如此悬殊,可以说是两个极端了吧。在这里,我想客观地谈一下鲁迅,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人会对他有两个极端的看法。
  首先,我想从鲁迅的“骂”开始说。鲁迅绝对可以说得上是这个时代的先驱,在这个以骂扬名的时代,鲁迅早早为我们树立了一面大旗。正因为鲁迅“骂人”,所以成为有些人常常不满意鲁迅的一个“理由”。鲁迅杂文里确实有很多“骂”。譬如他骂梁实秋,骂“学衡派”。也有人为鲁迅的“骂”称快。但我认为,他骂的并不是某一个人,其实他是在描画某种社会现象。可以说,鲁迅毕生致力于批判国民性,他写小说、杂文,时时不忘揭露批判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说得最多的有:奴性、面子观念、看客心态、马虎作风,以及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守、愚昧等等。也正因为鲁迅这样写,有些人骂鲁迅把中国人说得太仇了,伤害了民族的自尊与自信如耳云云。这对于凡事都比较讲面子、讲中庸的传统社会心理来说,的确不合,也有悖于“家丑不可外扬”的古训。但作为一个清醒而深刻的文学家,一个以其批判性而为社会与文明发展提供清醒的思想参照的知识分子,我觉得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更是我们民族更新改造的苦口良药。
  其次,从鲁迅的国民性来看,鲁迅是深刻的,但并非居高临下。他的一字一句,总是带着自己深切的生命体验,带着无限的悲悯和无奈。基于这样的情感,他才去表现和批判他所置身的那个病态社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把中国人这个老病根给看出来了,这是非常伟大的地方。我想,当今之所以很多人在骂鲁迅,是因为没有看到当时的历史背景,鲁迅针对的应该是他那个时代被满清篡改了的用来愚民治人的儒家思想,应该是在列强虎视下日渐衰弱的民国。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呐喊,不然也没有他的弃医从文之路。还有一个鲁迅糟人非议的直接原因就是鲁迅的锋芒所向,不难看出,鲁迅的笔尖是直戳统治阶级的,以致于今天很多人都对他望而却步。我们今天读鲁迅的小说、杂文,还是能看到许多国民性弊病的揭示,感到这些病现在有些依然严重,这就是鲁迅的深刻,鲁迅的厉害。可以说,不是因为鲁迅的批判过头,而是这个社会依然弊病重重。
  但不可否认,鲁迅是有那么一点偏激,一点带有固执的偏激。这点连鲁迅自己也毫不讳言。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要通过某种必要的偏激,来打破禁锢,激活思想,引导解放。但是有些颠覆鲁迅的人往往抓住鲁迅一两句偏锋的话,孤立提取出来,随意加以否定,甚至要推而广之,把整个鲁迅都看作是如此片面和不负责任。比如鲁迅说“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年,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仙丹,全部踏倒他。”但有一点我们需要搞清,鲁迅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在特定的语境下说的,并不是妄作断论。我们在评判鲁迅的时候往往过于简单化和情绪化而缺乏充分的历史感,这样范浮的思维是无济于事的。更有甚者把鲁迅说成是对文化传统的虚无主义和偏执狂,这样的断章取义实在不敢苟同。
  鲁迅的文章是深刻的,是发人深省的。在网上看到很有意思的一个说法,说现在的中学生都怕读鲁迅,90后爱韩寒胜过鲁迅。其实这也并不无道理。记得作家韩石山写过一本书,名为《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里面写到:“像现在这样中学课本里鲁迅作品一选就是十几篇,是没道理的。选上几篇,把鲁迅当一个正常的作家看待,知道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么一个作家,有这么一种写法就够了。把他作为一个正常的作家看待,反而能引起中学生的敬重,勾起往后阅读其作品的欲望。现在这种“漫灌式”的办法,几乎是强制地让中学生接受鲁迅的思想观念,学习鲁迅的文章笔法,只会让他们厌烦,甚至反感。”其实对于鲁迅的文章,对于入选中学课本我也一直不敢苟同。至少我们看鲁迅的作品,会觉得是一个沉重悲哀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有时候会如影随形地缠绕着你,让人寝食难安。而这些感觉,不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少男少女所能承受的,我觉得至少在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较多的人生历练后,才会读懂鲁迅,才可以看鲁迅。现在回过头来看那时学的鲁迅,除了《少年润土》《故乡》之类的文章留给人无限的憧憬想象外,其余的批判及深刻性只能在老师的只言片语中感受,自己是断不能从中领悟的。
  其实有时候,我们更多的对鲁迅是盲目地崇拜,有一个时期,谁要是对鲁迅有所非议,那是会受到批判,至少也是让人鄙弃的。其实对于鲁迅的认识,更多的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鲁迅有偏激,但他有偏激的理由;鲁迅有憎恶,但他有憎恶的对象。“鲁迅先生是不需要捍卫的,需要捍卫的鲁迅就不是鲁迅了。”余杰先生在他的著作《想飞的翅膀》中斩钉截铁地如此写到的,的确,有时候说得太多,往往是对一种精神的亵渎。

  • 上一篇文章: 鲁迅笔下的国民劣根性

  • 下一篇文章: 鲁迅的国民性思想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2]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6]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9]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9]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6]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2]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2]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