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公款吃喝的问题已经谈了20年了,国家为遏制公款吃喝不知出台了多少规定,下发了多少文件,但“言之谆谆,听之藐藐”,各级官员公款吃喝的情况却越来越严重。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全国一年的公款吃喝在2000亿元以上,这个数字说明什么呢?
几乎相当于国家财政收入的7 %。占全国餐饮业零售额1万亿元的20%。居民个人消费只占全国餐饮业零售额的60%左右,而公务和商务消费的比重则为40%,全国人均餐饮消费支出为800元,参与公费吃喝的公务人员的数量难以统计,人均支出也不得而知,但要比居民高得不知有多少倍。
社会普遍认为,这不仅是国家和机关的财政负担,资源的浪费,也是官员个人的精神的负担,长时期的三陪(陪酒、陪吃、陪说)糟塌了身体,浪费了时间。既然国家和个人都反对,为什么还要如此。主要是有相当众多的人,特别是负责官员,乐于此道,尽管也有相当众多的人迫不得已。这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也可称之为中国的风俗习惯。
我国公款吃喝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是制度化与规范化,对如何吃喝有成文与不成文的规定。主要表现的是等级制度,根据招待对象的级别和与招待对象所属单位的关系以及宴请的目的等,来确定招待的标准,次数,陪同人员,互联网上提供了一个按级别规定接待费的材料——省部级干部及其随行人员原则上每人每餐不超过160元;厅局级干部及其随行人员每人每餐不超过120元;处级及处以下人员每人每餐不超过100元。次数方面,有大吃大喝和一般用餐的之分。陪吃的人员也有规定,一般是同级人员陪同,当然也要由单位主管领导主陪。
公款吃喝有如此之发达的规范,是由其产生的社会原因的,是由其社会职能决定的。公款吃喝的社会职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作为公关的手段。国家机关单位或者国营企业与相关单位的人员工作时的接待,是礼节,当然是工作的一部分。
其次,在客观上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公款吃喝与一般吃喝一样,都是消费,而消费是生产的动力。直接或间接促进相关经济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直接表现在餐饮业上。2006年全国餐饮业零售额是1万亿元,其中公款吃喝为2千亿元,目前,全国已有餐饮网点400万个。有11家企业的营业额超过10亿元,有34家企业的营业额超过5亿元,这样的餐馆自然主要是为公款吃喝服务的。快速发展的餐饮业已经成为中国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重要力量。
可见公款吃喝已不是平常意义的吃和喝,不是为了解除饥饿维持人的生存,而是是为了工作。从而使吃喝负有社会的意义,承担重大的社会职能。这是怎样形成的呢?
公款吃喝的出现有四方面的原因。1.历史文化传统。中国自古以来,自称是礼仪之邦,请客送礼是传统的风俗习惯。2.供给制的遗留,在革命战争年代,实行的是供给制,干部的衣食住行全部由公家供给,机关单位的支出也是如此,不分你我。建国以后,单位的支出也还是由机关公务人员自己管理。尤其是领导人员,有权招待。3经济的发展,国家富了,政府有钱了。4.公有制的管理制度,有的也叫管路体制。机关单位的官员有权管理支配公务经费。甚至部门的领导人都有一定的经费用于接待客人。公款吃喝本身不算违法,即使审计查出,也不算贪污,没有拿进自己的腰包。
由以上情况看来,问题很简单。关键的是国家政府机关的财政管理制度问题。公款吃喝的根本问题是动支公款,如果堵住了公款动支,问题不消自灭。
有些国家有的制度能有效制止公费吃喝,如印度,不在财政预算中列入招待费之类的项目。俄罗斯公款请客先报“请客计划”,经过五步报批手续,耗时数月才能批下来,请客之后还要报告“请客效果”日本有民间行政观察员制度,专门检查纳税人的钱到底是怎么花的。从法律上如果把公款吃喝定为职务犯罪,同时加强舆论监督等等。则可根除。
总之,公款吃喝的根源是有关人员有钱,有权,制度上又允诺。所以,解决公款吃喝的问题关键在领导。如何使领导人员不用公款大吃大喝?主要是靠财政制度和法律。值得注意的是,制度和法律在风俗习惯面前也不是万能的。
实际上公款吃喝最可恶的还有一点,那就是是浪费资源,饭菜摆出得多,吃得少。山珍海味变成垃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