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缺点教训 >> 民族之缺点 >> 正文  
  中国大学不出大师的技术问题         
中国大学不出大师的技术问题
[ 作者:佚名    转贴自:凯迪网络    点击数:1229    更新时间:2007-11-01    文章录入:admin ]


  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讲道:“去年看望钱学森时,他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我理解,钱老说的杰出人才,绝不是一般人才,而是大师级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这是我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于是他找来了六位大学校长和教育家座谈,希望我们的大学校长和教育家能想出两招,希望在十几亿中国人中培养出几个大师来。

  要说中国出不出大师人才,首先得弄清什么是大师级人才。我以为大师应该是对人类或者本民族的进步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人,否则可能没法谈。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多,譬如有人列举出康德、黑格尔、牛顿、爱因斯坦等,当然标准高了些。近世中国历史上的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胡适以及鲁迅先生等都可以称作大师,科学界被称作大师的要少一些,因为中国科学本来就才起步,一下子就出了大师,这大师倒不值钱了。不过西南联大出来的李政道、杨振宁两位因为宇称不守恒的贡献倒是堪称大师的,可惜他们加入了美国籍,算不得。解放后,这大师就逐渐少了,即使我们把冯友兰、金岳霖诸先生以及郭沫若、茅盾、巴金等作家称作大师,岁月无情,这些大师也都离我们远去。巴金的离世更标志着中国大师时代的终结,以至于新的作协主席选到铁凝头上去了。如此,我们真的没有了大师。一个民族是不是一定要有大师我不敢说,但是既然大师能够为民族乃至人类的进步作出巨大贡献,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竟然处于没有大师的时代,倒确实是可悲的。

  问题是:怎样才能产生大师?

  先说学术大师,或者说大学的大师,尤其是自然科学学科的大师,按照钱学森和温总理的想法,大体是指这样的大师。自然科学的大师,那就应该是他们的成果对人类认识自然界要产生巨大影响,在科学史上值得大家记忆的人。简单的说就是要求我们的这些未来的大师要去做大师级的工作。可是我们的这些未来的大师们又在忙着做什么呢?

  首先,大家尤其是年青的一群在忙房子,这房子可不好忙,压力那个叫大。这个问题大家讨论较多,我希望以后再单独讨论。当然,房子以及经济的问题不是影响大师成长的最主要因素。

  其次,大家在忙当官,因为几千年的文化影响,学而优则仕嘛,大家都习惯在取得一些成绩之后去为官。这官员的平均学历确实是逐渐的提高了,可是一部分本来有些天分的人也就离开了原来的科学领域。即使没有完全放弃学术的,这各种中国官场的大事小事够他们应付的了,想继续在学术上作出突破性的贡献还真不容易。

  下面开始说做学术的,他们又在忙什么呢?

  第一,忙课题经费。这课题经费是做学术的物质保障,没有课题经费就是巧妇也难为无米下炊。可是课题经费找谁找,怎么找?这两年大家关注比较多的,一个是大课题,往往都是科技部掌握着,这评审过程弊病多多,最近刚刚仙逝的邹承鲁院士曾经和鲁白、饶毅联名刊文希望取消中国的科技部管理机制,可以想见其问题之大,影响之坏。相信大家对科技部比较清楚,勿需冗谈。其次国内典型的学阀现象,在圈内有名的几个人或者几个单位长期控制着课题的评审,其余的小人物,那叫一个难哪!

  第二,忙奖项申报。中国的科学不发达,这奖项设置倒是热热闹闹,一点也不含糊。国家级、部省级、市级各级都设立了林林总总的奖项。这如果都有严格的评奖制度倒也可能是好事,可是,我们总见各式各样光怪陆离的成果能够风风光光的领奖,其中猫腻中国人都知道是咋回事。我的成绩到国际上拿不出手,可是我在国内就是能拿奖,你能拿我咋地。

  第三,忙发SCI文章。SCI本是个好东西,它让那些在国内骗人的学者现形了,你别吹自己如何如何,能不能得到国际同行承认,SCI可以说是一块试金石。当南京大学的曲老校长为了振兴南大而在国内独树一帜,率先在校内引进SCI评价体系以后,南大真的提高了。这中国学术界却开始了轰轰烈烈的SCI大跃进,于是就有了郑岳清等这样的SCI投机者。SCI变成了stupid chinese idea,中国学术界也随之泡沫化。

  第四,忙发S/N/C文章。因为SCI泡沫化,大家开始关注杂志的影响因子(IF)。Science,nature,cell都因为期刊质量较高而被大家广泛认同,于是大家转而投S/N/C,希望因此而一战成名。于是魏于全院士诞生了。我们的未来的大师是在关心成果的学术贡献吗?不是,他们关注的是能不能搏出位。至少说,国内持搏出位心态的人居多。他们渴望的是名利,而不是科学。

  第五,忙评职称。职称是个好东西,什么课题、奖金、住房等等无一不与之挂钩。于是我们的未来的大师都在忙着评职称。这职称评审里的学问很多,课题、文章、著作、人际关系都是少不了的。课题、文章前面我讨论过,这著作,里面的学问也不少。大家借助现在计算机普及的优势,大肆拷贝,粘贴,于是一部部著作就呱呱落地了。鬼才知道里面究竟有多少根本就是错的呢?至于人际关系实际就是有没有拍好领导的马屁,这马屁没有拍或者拍得不够力道或者拍到马腿上去的,那这个职称就得明年再研究了。

  第六,忙单位测评。这中国未来的大师们都在校长、院长、校党委书记、院党委书记的领导下不断努力,怎奈课题做的总是不好,于是领导决定要测评。如果你今年指标没达到标准,对不起,我以领导的名义宣布你下岗了,你说你做的研究周期比较长,我凭什么相信你?你说你的课题如果有了突破就是大师级的,笑话,我是大官,你想做大师是不是想看不起我呀?我是大官,所以只有我知道什么是大师级的,你个副教授懂什么!

  这大学是不出大师了,不过,据说中国的法院正在积极帮助中国培养大师。前些时候,武汉的法院培养了个叫肖传国的大师,据说是发了国际期刊的。最近北京的法院培养了个叫刘子华的大师,可惜是个死人,不过据说此人曾得爱因斯坦指点,运用中国的易经理论发展起一个八卦天文学,根据阴阳婚配原理,还预测过冥王星,虽然偏差大了点。西安的法院培养的是一位教育大师,意义更是非同小可,据说在美国,人家都知道他的杰出贡献。

  题外话:大师是民间的,他们得到本学科以及得到社会公众的尊敬,他们还会影响本学科及社会的发展,不知一些人会不会担心这样的影响,会不会叶公好龙。

  • 上一篇文章: 未来发展需破解五大瓶颈

  • 下一篇文章: 不讲分配和代价的GDP水分太大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4]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8]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9]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9]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9]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6]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4]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4]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9]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