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庸质疑,目前,我们的青少年成长环境正面临严重的污染。其中,媒体污染占有很重要的因素。过度商业化、娱乐化,滥情、凶杀、恶性犯罪一类强烈刺激青少年神经的精神毒品充斥荧屏。少数媒体人不信守职业道德,甚至堕落犯罪,损害媒体的社会良知和公信力。这一切,无不为我们的青少年成长提供了一部“反面教材”。而我们眼下的学校教育环境,以应试教育和高考为指挥棒,无形中也束缚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种种不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令我们忧虑和深思。清除污染,净化育人环境,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是成人社会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先说学校教育环境 应试教育、高考依然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指挥棒。在这种形式下,学校以教育资源占有多寡与升学率高低分出“三六九等”,学生也以成绩优劣被老师加以区分。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教育的不公平,“嫌差爱优”的学校教育,使“差生”及家长深受其苦。教师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羞辱学生并非个案。学生被逼自杀的案件不时见诸媒体。“差生”因此产生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报复老师的已不是新闻。有教师收受家长财礼,搞“因财施教”,极大伤害学生身心健康。 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高收费、乱收费,更使无数贫困学生和家长不堪其苦。 专家认为,目前社会上“欺穷仇富”的现状,不良的社会心理环境,深深伤害成长中的青少年,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障碍。穷学生马家爵杀害同学就是典型的案例。 精英教育时代被称为金字塔的高等学府,现在暴露出的体制弊病症候群,不断受到专家教授的抨击。人民大学政治系主任张鸣在博客上直言“高校已经成为一个官场,不仅有官场的结构,还有官场的文化,官场的行事方式。”(《南方都市报》2007年3月19日)官场化侵入让大学速朽——办学体制之速朽,培养人才之速朽,研究成果之速朽。
家庭教育环境中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 四川省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的一项调查表明,42.9%的未成年人被父母或监护人辱骂殴打、罚站、罚跪、罚做事、罚不许吃饭等,带有侮辱虐待性质的暴力行为,挫伤孩子的上进心,阻碍健全人格的形成。一些父母丧失作为“第一任教师”应有的道德品格和行为榜样。有害家庭环境,容易使孩子效仿,产生不良意识和行为。 父母反目、家庭破裂,亲人犯罪入狱,孩子变为覆巢小鸟。失去教育监护功能家庭的未成年人,容易造成人格障碍和反社会行为,容易与社会不良分子纠合在一起违法犯罪。媒体反复炒作“天才”、“神童”、“状元”、“童星”,诱导众多家长对孩子拔苗助长,造成无数失败家教悲剧。
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 中国目前进入了社会矛盾凸现期。浮躁、奢糜、贪腐、歧视与不公、不讲诚信一类不良社会风气,伴随着无处不在的商业化意识,对青少年造成严重不良心理诱导与冲击。孩子们的童年正在被垃圾食品、不良广告和电子游戏的文化环境所“毒化”。电子游戏、网吧、娱乐场所成为孩子校外活动的主要去处。城市网吧遍布,电脑大量进入家庭,网上色情成新的污染源。近1000万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被困网中,难以自拔。更有甚者,热衷色情文化,信仰缺失,令人深思。可以说,青少年成为网络色情的最大受害者。 报刊杂志出得太多太滥,充满俗不可耐的低级趣味,这类严重非理性的精神垃圾,刺激青少年脆弱的神经,对于他们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处世态度的形成,都有明显的消极影响,甚至误导其踏进人生歧途。 由上可以看出,我们的出版社、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络,面对青少年成长环境污染的严峻问题需要进行认真的深刻反思,应该保持明确的认识和高度的警觉。我们应该坚定采取切实行动,积极清除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污染,使我们的后代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健康成长,使他们真正成为国家民族的希望。
|